第121章 冰封信標
字數:5425 加入書籤
西伯利亞東部,上揚斯克山脈。
伊娃·科瓦列夫斯卡婭踩著融化的凍土,每一步都伴隨著咯吱作響的冰層斷裂聲。八月的北極本該是永凍土最穩定的季節,但此刻她腳下的地麵卻像浸水的海綿一樣鬆軟。她的gps顯示前方就是目標坐標——一處因凍土坍塌而暴露的異常結構。
“就在前麵!”她回頭用俄語喊道,聲音在荒原上回蕩。
身後十幾米處,國際科考隊的其他成員正艱難地跟隨著。領隊的是漢斯國地球物理學家漢斯·伯格,這位60多歲的老教授喘著粗氣,眼鏡上蒙著一層霧氣。
“上帝啊,這地方簡直像個蒸籠。”漢斯用漢斯語嘟囔著,抹去額頭上的汗水,“上揚斯克的八月什麽時候這麽熱過?”
陳曦走在隊伍中間,手持地磁儀,屏幕上的讀數不斷跳動。她抬頭看向前方突然下陷的地表,眯起眼睛。“那不是自然形成的坍塌。”
隨著隊伍接近,一個半埋在融冰中的金屬結構逐漸清晰——傾斜的木質框架上覆蓋著鏽蝕的鐵皮,頂部伸出一根折斷的天線。伊娃率先到達邊緣,蹲下身拂去表麵的冰磧。
“這不是我們的建築。”她用英語宣布,聲音因興奮而略微發顫,“看這個標誌。”
陳曦走到她身旁,看到一塊鏽蝕的金屬板上,隱約可見一個鷹徽和模糊的漢斯文字母:“etter……”。
伊娃和另外兩名隊員開始小心清理入口處的冰層。隨著更多結構暴露出來,一個約3米高的方形小屋出現在眾人麵前,屋頂已經部分坍塌,但主體結構驚人地完好。
“永凍土就像時間膠囊,”漢斯興奮地解釋,“這些木材應該經過特殊防腐處理,加上低溫無氧環境……”
“裏麵有設備!”伊娃從破口處向內窺視,突然喊道。她打開頭燈,光束穿透黑暗,照亮了內部景象——一張傾斜的木桌上,一台覆蓋著冰霜的儀器反射出金屬光澤。
陳曦戴上口罩,跟隨伊娃小心進入。屋內寒氣逼人,空氣中彌漫著陳腐的機油味和某種奇怪的、像是電氣短路後的臭氧味。她的頭燈掃過牆壁,發現上麵釘著發黃的地圖和德文日誌。
“溫度計……”漢斯顫抖著指向桌上的儀器。那是一台複雜的汞柱溫度計,連接著自動記錄儀,玻璃管內的汞柱凝固在某個刻度上。他小心地吹去表麵的冰霜,露出刻度盤。“記錄終止於……1943年7月15日。”
陳曦湊近查看。溫度計旁是一個鉛封的金屬筒,上麵刻著“gehei”機密)字樣。“這個需要專業開箱,”她低聲說,“可能保存著原始數據記錄。”
伊娃正在檢查牆角的一個金屬櫃,突然發出一聲驚呼。其他人轉頭看去,隻見她手中舉著一台像是無線電發報機的設備,上麵結滿了冰晶。“還能看到代碼盤……”她指向設備側麵一個可旋轉的密碼盤。 “先別動它,”陳曦警告道,“這些文物可能極其脆弱。我們需要先建立現場保護——”
她的話被外麵突然響起的喊叫聲打斷。所有人衝出小屋,看到坑邊站著3個身著傳統薩米服飾的人,為首的是一位年長女性,臉上塗著紅色赭石圖案。
“瑪爾塔……”伊娃小聲說,表情變得緊張,“她是附近薩米部落的巫醫。”
老婦人用薩米語高聲說著什麽,聲音尖銳而憤怒。伊娃勉強翻譯:“她說……我們在驚醒沉睡的戰爭亡魂。這片土地在流血,而我們的挖掘會讓詛咒釋放。”
漢斯試圖上前解釋,但瑪爾塔突然從袍子裏掏出一把骨粉撒向空中,同時開始吟唱。粉末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形成一道奇異的霧牆。
“她在做什麽?”陳曦低聲問。
“保護儀式,”伊娃臉色蒼白,“防止惡靈逃逸。我們薩米人相信,暴力死亡會留下靈魂印記,尤其是戰爭……”
瑪爾塔的吟唱越來越響,她的兩個同伴開始敲擊手鼓。令人不安的是,陳曦注意到她手中的地磁儀讀數開始劇烈波動,與鼓聲節奏詭異同步。
“這不科學……”漢斯喃喃道,但聲音裏充滿不確定。
突然,一陣刺耳的金屬扭曲聲從氣象站內部傳來,所有人都僵住了。伊娃驚恐地看向入口:“我們沒有碰任何東西!”
瑪爾塔停止吟唱,用薩米語說了最後一句話,然後轉身離去。伊娃翻譯時聲音發抖:“她說……‘他們已經醒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氣氛一時凝固。最終是陳曦打破了沉默:“我們繼續工作,但保持最高級別的謹慎。伊娃,能聯係當地博物館獲取文物保護建議嗎?”
當天傍晚,團隊在氣象站周圍搭起臨時帳篷,小心標記每一件發現的物品。陳曦和漢斯在野戰實驗室內嚐試無損掃描那個鉛封金屬筒。
“x光顯示裏麵有卷軸式記錄紙,”漢斯盯著屏幕說,“保存狀態驚人地好。我們需要專業設備才能安全開啟。”
陳曦點點頭,同時查看剛收到的郵件:“艾瑞克回複了。挪威那邊極光活動再次異常,與我們的地磁讀數波動時間吻合。”她抬頭看向漢斯,“還有,李墨飛破譯了部分德軍氣象代碼,發現他們記錄的地磁暴模式與現代觀測驚人相似。”
“曆史在重演?”漢斯若有所思。
“或者某種長期周期。”陳曦調出一組數據,“看這個—1943年7月,德軍記錄到持續3天的強烈地磁幹擾,正好對應他們停止記錄的時間點。”
帳篷外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伊娃慌張地衝進來:“軍方來了!”
陳曦還沒反應過來,帳篷就被掀開,3名全副武裝的俄羅斯軍人走了進來。領頭的軍官掃視一圈,用帶口音的英語宣布:“根據聯邦安全法第17條,這片區域現在由軍方接管。請立即停止所有工作,準備撤離。”
“但我們有國際科考許可——”漢斯抗議道。
軍官麵無表情地遞過一份文件:“許可已撤銷。你們有兩小時收拾非機密物品。所有采集的數據和設備必須留下。”
陳曦注意到文件上有莫斯科幾個高級部門的聯合印章。她悄悄將一塊備份硬盤滑進口袋,同時問道:“至少能告訴我們為什麽嗎?”
軍官的視線在鉛封金屬筒上停留了一秒:“二戰遺留危險品處理程序。標準操作。”
但陳曦敏銳地捕捉到他眼中閃過的一絲異常。當軍人轉身時,她看到他的腰帶上別著一台現代地磁校正儀——軍方最新型號,通常隻用於高精度導彈導航。
撤離過程混亂而迅速。軍方人員嚴密監視著科學家們打包個人物品,同時封存所有研究資料。當陳曦最後看了一眼那個半埋的氣象站時,她注意到一隊工兵正在周圍架設某種電子幹擾設備。
“他們在隱藏什麽?”伊娃小聲問。
陳曦沒有回答。她的手指觸碰著口袋裏的硬盤,裏麵保存著最關鍵的數據掃描——包括那台eniga氣象電台的部分代碼轉換表。
回營地的直升機上,團隊沉默不語。漢斯一直盯著窗外,突然說:“那個溫度計...你們注意到讀數了嗎?”
陳曦點頭:“1943年7月15日的最高溫度...比現在同期低整整9攝氏度。”
“76年,9度。”漢斯的聲音充滿難以置信,“這變化速度……”
“快於任何模型預測。”陳曦完成了他想說的話。
直升機掠過一片正在融化的凍土沼澤,甲烷氣泡從黑色水麵不斷冒出,像一鍋即將沸騰的毒湯。陳曦想起瑪爾塔的警告,不禁懷疑——他們是否真的驚醒了一些本應長眠的東西?不僅是戰爭亡靈,還有被冰封數十年的氣候惡魔?
當晚,在最近的城鎮旅館裏,陳曦悄悄檢查了備份硬盤中的數據。當她將德軍1943年的地磁記錄與現代數據疊加時,電腦屏幕上出現了兩條幾乎平行的曲線。
“這不可能……”她喃喃自語。兩條曲線雖然相隔76年,但波動模式和峰值時間驚人地相似,就像某種周期性回聲。
手機突然震動,是李墨飛發來的加密消息:“軍方也拿走了我們的部分太陽活動數據。借口是‘國家安全’。但有件事他們不知道—1923年和1943年的太陽黑子記錄都顯示磁場異常反轉模式。現在又開始了。”
陳曦正要回複,窗外突然亮起一陣奇異的光芒。她拉開窗簾,看到遠處的夜空被綠色的極光籠罩——但這不是普通的極光,光帶呈現出罕見的螺旋結構,就像一扇正在旋轉的星門。
她的手機又響了,這次是艾瑞克:“看到極光了嗎?特羅姆瑟的監測站剛剛記錄到史上最強的地磁波動。而且……有個薩米老人說,這和1943年冬天他們見過的完全一樣。”
陳曦望著窗外詭異的極光,想起鉛封筒裏可能藏著的秘密,以及軍方不尋常的介入。她突然意識到,這次科學考察可能無意間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不僅是關於地球氣候的真相,還有某些勢力極力想掩蓋的事實。
她快速回複道:“我們需要見麵。帶上所有關於周期性的資料。還有……小心行事。”
發送完畢後,陳曦注意到旅館樓下停著兩輛沒有標誌的黑色越野車,裏麵坐著人影。其中一人似乎正抬頭看著她的窗戶。
她迅速拉上窗簾,將硬盤藏進內衣暗袋。明天第一班飛機離開這裏,她告訴自己。但內心深處,陳曦知道某些秘密一旦被發現,就再也無法輕易擺脫了——無論是冰封76年的氣候數據,還是那些隨著凍土融化而蘇醒的古老恐懼。
很高興繼續為您創作《氣候邊緣》第122章!以下是關於太陽活動異常的精彩內容,聚焦科學團隊應對危機的緊急方案與倫理爭議。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