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太陽契約
字數:5595 加入書籤
北京天文台地下數據中心,李墨飛盯著屏幕上閃爍的紅色警報,手指懸在鍵盤上方微微發抖。三台超級計算機剛剛完成了對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sdo)最新數據的聯合分析,結果比他預想的最壞情況還要糟糕。
“又來了。”他喃喃自語,放大其中一個異常區域的圖像。太陽表麵本應活躍的冕洞區域像被橡皮擦抹過一樣,呈現出不自然的平滑狀態。旁邊的數值顯示,冕洞物質拋射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63。
辦公室門被猛地推開,陳曦快步走了進來,手裏拿著剛打印出來的報告。“墨飛教授,你看到南極站的觀測數據了嗎?地磁——”
“——強度又下降了15,我知道。”李墨飛打斷她,轉動椅子麵對陳曦。他眼下的黑眼圈在熒光屏的冷光下顯得更加明顯。“不隻是地磁問題。看這個。”
他調出另一組數據,屏幕上顯示出太陽磁場極性變化的曲線圖。一條紅線從2015年開始穩步上升,在2024年達到峰值後本應開始下降,卻反常地繼續攀升。
“極性反轉周期縮短到了8.3年。”李墨飛的聲音幹澀,“比正常11年周期快了近30。”
陳曦湊近屏幕,眉頭緊鎖。“這解釋了我們看到的所有異常—極光減弱、地磁偏移……”她突然停住,指向圖表上一個幾乎被忽略的小波動,“等等,這是什麽?1923年的小峰值?”
李墨飛點點頭,調出更多數據。“我查了曆史記錄。1923年確實有一次未達到完全反轉的‘迷你極性反轉’,持續了約18個月。當時也記錄到了極光異常和地磁擾動。”
“就像現在。”陳曦的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
“不,比現在溫和得多。”李墨飛打開一個複雜的模型,“如果我的計算正確,按照當前速度,6個月內我們將迎來一次完整的太陽磁場極性反轉。而地球磁場已經因為地核異常而削弱……”
他沒有說完,但陳曦明白言下之意—雙重磁場減弱意味著地球將失去抵禦宇宙射線的保護屏障。
“我們需要召集團隊。”陳曦已經拿出手機,“如果這是真的,全球電網、衛星係統、甚至dna層麵的生物效應……”
李墨飛按住她的手。“等等,我有件事要告訴你。”他深吸一口氣,“我設計了一個可能的緩解方案。”
他調出一個三維模擬圖:數百個高空氦氣球升至平流層,釋放出微小的鐵粒子雲,這些粒子在電離層形成人工增強區,暫時"修補"薄弱的地磁場。
“‘電離層補丁’。”李墨飛說,聲音裏混合著驕傲和不安,“理論上可以在關鍵區域增強地磁強度3040,足夠抵擋大部分太陽風衝擊。”
陳曦盯著模擬圖,一時說不出話。這個方案大膽得近乎瘋狂—人為幹預地球磁層,這在科學倫理上是絕對的灰色地帶。
“你考慮過副作用嗎?”她最終問道,“鐵粒子沉降、臭氧層破壞、天氣模式改變……”
“當然考慮過。”李墨飛調出風險評估報告,“小規模測試顯示影響可控。而且比起坐等全球電網崩潰……”
他的話被突然響起的視頻會議提示音打斷。陳曦接通係統,艾瑞克、漢斯和其他團隊成員的麵孔陸續出現在屏幕上。艾瑞克背後的挪威觀測站窗外,極光在夜空中泛著詭異的紅光。
“各位,情況緊急。”陳曦直接說道,“李墨飛發現了太陽磁場極性反轉加速的證據。”她快速分享了關鍵數據。
屏幕上的麵孔一個個變得蒼白。漢斯摘下眼鏡用力擦拭,仿佛希望這隻是鏡片上的汙漬造成的錯覺。
“這解釋了我們從德軍氣象站找到的數據。”漢斯聲音嘶啞,“1943年那次地磁暴就是在上次"迷你反轉"期間發生的。”
艾瑞克突然插話:“等等,你們在討論什麽解決方案?”他敏銳地注意到陳曦和李墨飛交換的眼神。
李墨飛猶豫了一下,還是共享了他的“電離層補丁”方案。隨著幻燈片一頁頁翻過,視頻窗口中的表情從震驚變為難以置信。
“你瘋了嗎?”艾瑞克幾乎是喊出來的,“這是地球工程!我們根本不知道大規模幹預電離層會引發什麽連鎖反應!”
“比全球停電更糟嗎?”李墨飛反擊道,“比衛星導航係統癱瘓、宇宙射線暴增更糟?”
“黑天鵝理論!”艾瑞克拍著桌子,“我們可能觸發完全無法預測的災難性後果!曆史上每次人類試圖大規模幹預自然係統都——”
“——都推動了科學進步。”一個陌生的聲音突然插入。視頻畫麵上多出一個新窗口,顯示一位身著俄羅斯軍服的中年男子。“抱歉打斷,我是謝爾蓋·伊萬諾夫上校,北極科學協調委員會成員。”
陳曦和李墨飛驚訝地對視一眼。他們沒邀請任何軍方人員加入會議。
“上校,這是封閉的科學討論。”漢斯皺眉道。
“考慮到議題的全球影響,我們認為有必要參與。”伊萬諾夫的英語帶著濃重口音,“事實上,蘇聯在1970年代就進行過類似實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共享了一份解密文件,上麵顯示蘇聯曾用高空火箭在北極電離層釋放過鋇和鍶蒸汽,成功在局部增強了地磁響應。
“你們成功了?”李墨飛急切地問。
“短期效果顯著。”伊萬諾夫承認,“但當時的技術無法維持足夠長時間。你們的氦氣球方案……更有潛力。”
艾瑞克猛地站起來,攝像頭隻拍到他胸口以下。“這是徹頭徹尾的瘋狂!我們甚至不了解當前異常的真正原因,就要往大氣層撒鐵粉?”
“有時候治療必須在確診前開始。”伊萬諾夫冷靜地說,“1962年美國‘海星 prie’核試驗在高空引發的人工地磁暴持續了數月,意外證明了這種幹預的可行性。”
陳曦感到一陣寒意。軍方對這類實驗的了解遠比學術界深入得多—而且顯然對武器化應用更感興趣。
“我們需要更多數據。”她試圖緩和氣氛,“李墨飛的方案隻是理論階段,還需要——”
“我們沒有時間了!”李墨飛突然提高音量,調出一組實時數據,“看這個—太陽風速度剛剛又下降了10,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擴大了17。這兩者看似無關,但實際上……”
他的話被艾瑞克的驚呼打斷。“老天……看看特羅姆瑟的實時畫麵!”
艾瑞克的攝像頭轉向觀測站窗外。夜空中,極光不再是常見的綠色簾幕,而是呈現出深紅色的螺旋結構,像一條巨龍盤踞在天際,中心是一個幾乎完美的圓形黑洞。
“磁層穿孔……”李墨飛低聲說,“我的模型預測過這種現象。太陽磁場反轉導致地球磁層出現暫時性薄弱點。”
漢斯突然湊近攝像頭:“那紅色是什麽?”
“高能質子直接穿透大氣層。”李墨飛的聲音緊繃,“正常情況下會被偏轉,但現在……”
陳曦的電腦突然彈出一係列警報。全球多個天文台和地磁監測站同時報告異常。她快速瀏覽數據,臉色越來越難看。
“不隻是極光異常。全球電網都監測到了地磁感應電流激增,北美航空管理局已經開始重新規劃跨極地航線。”她抬頭看向視頻窗口,“朋友們,這不是學術討論了。危機已經開始了。”
會議陷入短暫的沉默,隻有設備嗡嗡聲和急促的呼吸聲。最終伊萬諾夫上校打破沉默:“莫斯科批準提供3艘高空氣象飛船和50噸特種鐵粉粒子,用於緊急測試。48小時內可以部署。”
“我們不能這麽倉促決定!”艾瑞克抗議道,“至少應該——”
“——應該什麽?等更多城市停電?”李墨飛反問,“上周多倫多地磁風暴已經造成了6小時停電。如果規模擴大十倍、百倍呢?”
陳曦看著爭論的雙方,感到一陣撕裂。科學家的謹慎告訴她艾瑞克是對的,但眼前的數據又支持李墨飛的緊迫感。她突然想起1923年探險隊日誌中的一段模糊記載—關於“人工穩定羅盤”的實驗。
“等等……”她慢慢說,“如果……如果這不是人類第一次麵對這種情況呢?如果1923年和1943年都有人嚐試過類似幹預呢?”
所有人都轉向她。陳曦調出德軍氣象站的加密電報破譯結果,指向一組特殊代碼:":“這些被標記為‘sonnenscd’——‘太陽盾’。還有這裏,提到‘金屬粉塵’和‘磁場穩定’。”
“你是說納粹也……”艾瑞克難以置信。
“不一定是納粹主導。”漢斯快速瀏覽文件,“可能漢斯國科學家獨立發現的解決方案,就像我們一樣。”
伊萬諾夫上校突然站起身,表情嚴肅:“無論曆史如何,現實是我們現在必須行動。莫斯科已經批準在北冰洋無人區進行第一階段測試。”他看向李墨飛,“李博士,你願意指揮這次行動嗎?”
李墨飛沒有立即回答,而是看向陳曦。她從他眼中看到了同樣的掙紮—這是科學突破還是潘多拉魔盒?
“小規模測試。”陳曦最終說,“嚴格監控所有參數,一旦發現任何超出預期的效應立即停止。”
艾瑞克在屏幕那頭搖頭:“你們正在犯曆史性錯誤。”
“或者試圖避免一個更大的錯誤。”李墨飛輕聲回答。他轉向伊萬諾夫:“我需要完整的平流層風場數據和實時衛星監測支持。”
“已經準備好了。”伊萬諾夫說,“飛船從摩爾曼斯克起飛,12小時後到達指定位置。”
會議結束後,隻剩下陳曦和李墨飛在空蕩的數據中心。屏幕上的紅色警報依然閃爍,窗外的北京夜空看似平靜,但兩人都知道,在肉眼不可見的磁層高處,一場可能改變人類命運的幹預行動正在啟動。
“我們是對的嗎?”李墨飛突然問,聲音裏充滿不確定。
陳曦望向窗外,想象著此刻北極上空那詭異的紅色極光。“我不知道。”她誠實地說,“但我知道不作為也是一種選擇—而那個後果我們同樣承擔不起。”
她拿起外套,決定去屋頂用天文望遠鏡親自看看北方的天空。在內心深處,陳曦不禁懷疑—人類是否總是注定要重複曆史,在每次危機來臨時,都忍不住去擺弄那些我們尚未真正理解的宇宙力量?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