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霧中電網
字數:4399 加入書籤
利馬的晨霧像一層灰白的紗,緩緩籠罩著整座城市。李墨飛站在貧民窟邊緣的山坡上,看著幾個工人將最後一塊3d打印的納米纖維網固定在鋼架上。
“這東西真能收集水?”卡洛斯·裏維拉仰頭望著那張巨大的網,語氣裏帶著懷疑。
“理論上,效率是傳統霧網的4倍。”李墨飛調整著網麵的張力傳感器,“納米纖維結構能捕捉更小的水滴,而且——”
他的話被一陣歡呼聲打斷。山坡下,一群孩子圍在第一批安裝的霧網下方,仰著臉,張開嘴接住滴落的水珠。
“——而且不需要電。”他輕聲補完。
卡洛斯搖搖頭笑了:“印加水道引流,霧網收集,下一步是什麽?求雨儀式?”
“如果管用,我不介意試試。”李墨飛從包裏取出一個小型太陽能板,安裝在霧網支架上,“不過這個可能更實際。”
太陽能板的表麵布滿細密的凸起,像是某種昆蟲的外殼。卡洛斯湊近觀察:“這是……”
“仿生甲蟲背殼結構。”李墨飛敲了敲板麵,“自清潔,還能在夜間冷凝露水。”
實驗室裏,陳曦發來的藍藻樣本在培養皿中泛著詭異的藍綠色。李墨飛戴著防護手套,小心地將一滴基因修飾液滴入培養基。顯微鏡下,藻細胞的細胞壁開始重組,逐漸形成更致密的晶體結構。
“反射率提高12。”他對著錄音設備說道,“如果能大規模植入冰川表麵……”
他的手機突然震動起來。是胡安發來的照片——奎爾卡亞冰帽邊緣出現了一條巨大的裂縫,融水正從裂縫中奔湧而出。
文字隻有一行:“山在哭泣。”
利馬水利局的緊急會議上,投影儀播放著冰川融化的實時影像。曼努埃爾·托雷斯臉色鐵青:“所以現在不光缺水,還要防洪水?”
“季節性融雪加速了。”李墨飛調出數據圖表,“但如果能控製冰麵溫度,就能調節徑流。”
“用你的轉基因藻類?”托雷斯冷笑,“你知道環保組織會怎麽說嗎?”
“我知道利馬的孩子現在喝的是什麽水。”李墨飛直視著他,“霧網每天能收集20萬升,但隻夠5萬人用。我們需要更多方案。”
會議室陷入沉默。卡洛斯突然舉手:“如果……我們把所有方法結合起來呢?”
他調出一張地圖,在上麵畫了幾個圈:“印加水道引流基礎用水,霧網供應貧民窟,海水淡化保障工業區。”頓了頓,指向冰川,“然後用生物手段控製融雪速度。”
托雷斯盯著地圖看了很久,終於歎了口氣:“試點。隻限奎爾卡亞冰帽東側。”
深夜,李墨飛獨自在實驗室整理數據。門被輕輕推開,胡安走了進來,手裏捧著一個陶罐。
“苔蘚培養成功了。”他將罐子放在桌上,“比你們實驗室的長得快。”
李墨飛打開罐子,裏麵的苔蘚鮮綠茂盛,比他培養的樣本健康得多。“怎麽做到的?”
胡安神秘地笑了笑:“加了點山上的土。”
他指向窗外的安第斯山脈。月光下,第一批霧網的鋼架閃爍著微光,像是一排沉默的守望者。
“印加人說,解決問題不能隻靠一種智慧。”老人輕聲說,“就像織布,要多股線才結實。”
李墨飛望著罐中的苔蘚,突然明白了什麽。他打開電腦,新建了一個文件夾:《安第斯水資源綜合治理方案》。
裏麵包含三個子文件:
古印加水利工程修複;
現代霧水收集係統;
冰川生物調控技術。
黎明時分,李墨飛站在第一批安裝完畢的“霧網光伏”混合陣列下。晨霧在納米纖維網上凝結成水珠,滴入儲水箱;同時,仿生太陽能板已經開始發電,為貧民窟的診所供電。
清晨的霧氣還未散去,李墨飛站在貧民窟邊緣的山坡上,看著工人們調試最後一批霧網。巨大的納米纖維網在晨光中泛著微光,細密的水珠沿著網麵滑落,滴入下方的儲水槽中,發出清脆的聲響。
一個瘦小的女孩從人群邊緣慢慢靠近,赤著腳踩在濕潤的泥土上,手裏捧著一個粗糙的陶杯。她的衣服洗得發白,袖口已經磨出了毛邊,但眼睛卻亮得出奇。
"給科學家的。"女孩小聲說,將杯子遞向李墨飛。
杯子裏盛著剛從霧網接的水,清澈見底,在晨光中微微晃動。李墨飛接過杯子,指尖觸到杯身時愣了一下——杯底刻著一個圖案:水滴與陽光交織的紋路,和她在印加古水道石壁上看到的一模一樣。
“這是……”
“奶奶說,這是‘水的記憶’。”女孩的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以前印加人會在裝聖水的杯子上刻這個。”
李墨飛低頭看著杯中的水,水麵映出他疲憊的臉。他輕輕抿了一口,水很涼,帶著晨霧特有的清新。
“你叫什麽名字?”
“埃斯佩蘭薩。”女孩回答,“是‘希望’的意思。”
實驗室裏,李墨飛將陶杯小心地放在工作台上。陳曦發來的藍藻樣本在培養皿中呈現出異常的活躍狀態,顯微鏡下,改造後的細胞壁結構正在形成規則的晶體排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反射率提升12.7.……”他記錄著數據,突然停下筆。
陶杯底部的紋路在燈光下顯得格外清晰。他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發現那些看似隨意的線條實際上精確複刻了水分子在特定溫度下的結晶形態。
“這不可能……”
兩千年前的印加人怎麽可能知道水分子的結構?
他的手機震動起來。是卡洛斯發來的緊急消息:“奎爾卡亞冰帽東側發生大麵積冰崩!融水衝毀了監測站!”
直升機降落在冰崩現場時,李墨飛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冰川邊緣塌陷出一個巨大的缺口,融水裹挾著碎冰奔湧而下,衝毀了沿途的所有設備。
“損失情況?”他大聲問卡洛斯,風聲幾乎蓋過他的聲音。
“三台自動監測儀被毀,但——”卡洛斯的眼睛突然睜大,“你看那個!”
冰崩暴露出的冰川斷麵上,赫然可見一層層清晰的藍綠色紋路——那是被冰封了不知多少年的古老藍藻層,與陳曦發來的南極樣本驚人地相似。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這些藻層之間,鑲嵌著數道人工開鑿的溝槽,排列方式與印加水道的設計如出一轍。
“這不是第一次……”李墨飛喃喃自語,“古人早就嚐試過……”
深夜的實驗室,李墨飛將陶杯、冰芯樣本和印加水道的數據並排放在一起。電腦屏幕上,3個看似無關的元素在模擬程序中逐漸重疊——
水滴紋路=水分子結晶形態
古老藻層=冰川調節嚐試
水道溝槽=人工控溫係統
他突然明白了什麽,抓起電話撥通了陳曦的號碼。
“不是我們在發明新方法,”他的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我們隻是在重新發現……”
窗外,第一縷晨光穿透霧氣,照在貧民窟新安裝的霧網上。埃斯佩蘭薩和她的奶奶正提著水桶走向網架,杯底的紋路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遠方的安第斯山脈上,冰川依然在消融。但在晨光與霧氣之間,在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的交匯處,某種新的平衡正在悄然形成——就像水滴終將找到自己的路徑,就像陽光永遠會穿透迷霧。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