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規模發展
字數:1447 加入書籤
班傑明顯得有些奇怪,但依然回答:“這是一直以來的狀況。因為高麗是小國,而大明又過於龐巨吧。”
王直想著,好像古代確實有周邊小國,臣屬於中國的事情。
班傑明見王直思考什麽,默不作聲,也仔細地想了想,說:“對了,大明也並不是完全沒有能夠遠航的大船。海商許棟曾模仿我國的商船,製造出一些雙桅大船。雖然數量不多,又遭戰火,應該絕跡,但並不排除依然有流落在外,幸存下來的可能。對於我們來說,也不構成威脅。”
王直說:“既然這樣,那就讓三艘戰艦分開行動。真的一次性遇到比較多的敵人,就算打不過,逃跑也應該不是問題。”的確以多桅戰船的速度,完全可以將其它類型甩開。
“解放軍東海艦隊”開始實施分頭打擊倭寇的行動。三艘戰艦輪番出去,到扶桑近海,巡回作戰。每次或多或少,總有些斬獲。因為知道了遠洋大船的稀有性,王直開始重視起來,規定隻要敵船損毀不大,一律捎帶回來。畢竟東海艦隊的強大,需要更多的船隻。
事業發展得很順利,無名荒島附近停泊的海船逐漸多了起來。裏邊大多都裝載了金銀財寶。
船多了,兵總覺得不夠用。所以出去掃蕩囚島,帶回新兵,也成了日常任務之一。
火槍、大炮、彈藥開始成了製約東海艦隊發展的主要因素。彈藥越用越少,顯然緊缺。鐵砂、鉛球使用之後,往往遺落,不便回收。火藥的原料有三種:硫磺、木炭和硝石。前兩樣好弄些,後邊的就有點麻煩。需要去扶桑本島,少量少量地收羅購買。
波多原帶了些人,乘著普通的船隻,過去采購,使得勉強夠用。種子島也去過,但那兒的火藥以及鐵的價格,被抬得出奇地貴。
鐵也是個難題。因為資源短缺,扶桑的鐵比較緊俏,雖然價格高,老百姓願意拿出來賣的,也不多。通過收集海盜的兵器,得到了許多倭刀,但王直舍不得浪費這麽好的鋼料。
從損壞嚴重、不便帶走的敵船上,弄來的大鐵錨,在王直眼裏,也比較稀罕,需要在將來用於鑄炮。而且荒島上的條件太差,想搞出作坊,熔煉鋼鐵,生產東西,也不容易,得慢慢來。那麽填裝三艘戰艦大炮的鐵砂或者鐵球鉛球替代品)的來源,就成了問題。
王直充分發揮了21世紀低碳經濟的理念,用在荒島上,收集硫磺時分揀出的碎石塊,替代原先的粗鐵砂。混合在火藥裏,填裝大炮。由於這些碎石很堅硬,殺敵效果也差得不遠。
至於鉛球,少使用,用完後,能回收盡量回收。越來越少,也是沒辦法的事。王直很想用石球代替,可磨製一個石球,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王直也想過,可以造些陶球試試。但好像沒人精通這方麵的工藝。要弄出完全合乎球形的陶器,也確實有難度。
喜歡王直請大家收藏:()王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