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家康為使

字數:1547   加入書籤

A+A-


    到底是德川家康聰明,其他人都對基本的道理領悟得不夠透徹,隻有他不同一般。
    王直心結已解,隻覺前途一片光明,立馬令人設宴替義弟德川家康,接風洗塵。不僅要敘下兄弟情誼,而且接下來,也還要靠他出使大明,為自己成就大事,萬萬不可怠慢。
    以德川家康的才智,謀求“改革開放”,應該不難。改“受招”為“稱藩”。解放軍基業無損,對繼續推行“東進”,也是大大有利。
    王直設宴招待德川家康,很愉快地用了一餐。期間,向這位四弟提出了派其出使大明京城,為解放軍完成“稱藩納貢”和爭取“改革開放”的請求。德川家康答應得很幹脆,似乎並沒有考慮到此行的難度和危險性。
    但是德川家康確實自有道理,他幼時便淪為人質,一直缺乏安全感。可同時對危險,也養成了無所畏懼的習慣。出使應該算作敵方的大明,危險肯定是少不了的。
    德川家康並沒有將這種危險太放在心上。而且此行的目的是代表扶桑向大明投降。“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雖然也有例外,但“投降”這種情況下,幾乎不會發生。大明自稱“天朝上國”、“禮儀之邦”,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多少會顧忌點顏麵。總的說來,德川家康應該不會遭遇殺身之禍,最多被擒為俘虜。德川家康做俘虜這麽多年,還會在乎這個嗎?
    王直見德川家康,幹脆利落地應下了這麽一樁大差事,同時也解了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糾結萬分的大困擾,不禁越想越高興,隻覺得還是這個年紀最小的四弟最中用,不僅聰慧,而且忠心。往後應該少不得讓他為自己輔佐出力。
    自己武有鬆岡則方,文有德川家康,還另有一個豐臣秀吉。何愁革命大業不成。呃,後邊這個刺頭,還是不說得好。以後應該不會再重用他,也不會讓他再有出頭之日。
    說起大刺頭,義子王滶也算一個。一想到他,王直便覺得有些氣餒。古往今來的經驗教訓,都證明了“幹爹不是那麽好當”的。但依如今這種狀況,不理會這個幹兒子,也是不行的。
    因此宴席一結束,王直便讓人送德川家康下去休息,接著便召見了王滶。解放軍擬將“接受大明招安”改為“向其稱藩”,可是戰略上的重大調整。對於王滶這個“受招”積極分子,肯定是要知會的。
    王直喜形於色,一改沉鬱,說:“兒呀,對於大明的招安…”
    未等義父將話說完,王滶已急不可耐地插道:“幹爹,可是改了主意?需知‘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既然您已經應下了‘受招’一事,可萬萬不能反悔呀。”
    誠信之所以被稱“美德”,是因為國人都不太把它當回事。硬是把“大路貨”,逼成了“稀缺品”。但王直畢竟是解放軍的首領,顏麵上的東西還是要顧忌的,對“誠信”也還是抱有些不切實際的推崇。既可以說是“太傻”,也可以說是“過於實誠”。
    由此說道:“我自然是不會反悔的。可我畢竟不是大明人,這‘受招’有失偏頗…”
    喜歡王直請大家收藏:()王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