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清末3)
字數:8642 加入書籤
天幕上的視頻繼續播放著:
【1911年,c起義。】
“華夏積弱,在今天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王室宗親貴族官吏,因循守舊粉飾虛張!而老百姓呢?個個都是苟且偷生蒙昧無知。堂堂華夏,不恥與列邦被輕於異族!”
伴隨著這痛心疾首的控訴,光幕上展現出一幕幕激烈的巷戰。年輕的身影,許多甚至帶著稚氣,衣衫襤褸,身上血跡斑斑,卻與裝備相對精良的清兵殊死搏鬥。他們眼神裏燃燒著火焰,哪怕倒下,也未曾後退半步。
"朝廷把香港割給了英國,把割給了日本,這些朝廷該幹的事,這樣的朝廷留有何用!"
畫麵驟然定格。眾人終於看清了聲音的主人——一個同樣年輕的男子,渾身是傷,血汙浸透了衣衫,被繩索捆綁著,站在清朝官員麵前。可他脊梁挺直,毫無懼色,目光銳利如刀,驕傲仿佛刻在骨子裏:“我們一同舉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那清朝官員臉上竟閃過一絲複雜,似有不忍,急切地勸道:“可你這麽死了,就什麽都沒有了!”
男子臉上露出一抹近乎解脫的笑容,眼神卻愈發堅定,字字如鐵:“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這誅心之語,如同最鋒利的鋼刀,狠狠剜在清朝曆代帝王的心頭。
尤其是剛剛從昏厥中悠悠轉醒的乾隆,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便被天幕上那年輕革命者擲地有聲的“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徹底點燃了怒火。
“砰!”“哐當!”
他眼前發黑,胸口劇痛,順手抄起手邊的琺琅彩瓷瓶,狠狠砸在地上,碎片四濺。緊接著,桌案上的筆墨紙硯、玉如意、甚至一方端硯,都被他狂怒地掃落在地,殿內一片狼藉。
“反了!都反了!這些逆賊!逆賊!!!”乾隆雙目赤紅,額角青筋暴起,指著天幕,手指因極度的憤怒而顫抖,“一群亂臣賊子!不知死活的東西!亂臣賊子!!!”
看著天幕上那些浴血奮戰的身影,聽著那句句誅心的控訴,乾隆隻覺得一股邪火直衝腦門。
“混賬!混賬東西!!!”
他心裏比誰都清楚,天幕上播放的這些畫麵,這些話語,若是被大清的百姓,尤其是那些漢人聽進心裏,會是何等可怕的後果!
那些漢人!那些占了絕大多數的漢人!他們會像視頻裏那些反賊一樣,拿起刀槍,推翻他愛新覺羅家的統治!
甚至,他們還會聯合那些蒙古人、藏人、回人……甚至那些遠在關外的底層滿人,那些所有對大清不滿的人!
他之前嚴令禁止百姓觀看天幕,可後來天幕卻直接降下無數光幕,人人可見。他不相信那些百姓會那麽聽話,真的不去看不去聽。
雖然光幕上鮮少有清朝百姓的發言,但這死一般的寂靜,反而更像暴風雨來臨前的壓抑,讓他坐立難安,恐懼萬分。
恐懼,如同冰冷的毒蛇,纏上了乾隆的心髒。
“和珅!和珅!”他猛地轉頭,像一頭被困的野獸,死死盯住匆忙趕來的和珅。
和珅被皇帝這副幾欲吃人的模樣嚇得兩腿發軟,連忙跪倒在地:“奴才在!皇上息怒!龍體要緊啊!”
“息怒?朕如何息怒!”乾隆一把揪住和珅的衣領,將他從地上拽起來,唾沫星子幾乎噴到他臉上,“你看看!看看天幕上那些反賊!他們要誅大清的心!誅朕的心啊!”
乾隆的眼中閃爍著瘋狂與狠厲,他扯著和珅的衣服瘋狂的搖晃著和珅的身體咆哮的喊道:“給朕查!立刻!馬上!派人去各地嚴查!給朕盯緊了那些漢人!還有那些不安分的!一旦發現有如同天幕上那樣的反賊,或者有傳播這些反動言論的,格殺勿論!!”
“給朕殺!把他們給朕殺怕了!!!朕要讓他們知道,誰才是這天下的主子!!!”
和珅被乾隆猙獰的表情和話語中的殺氣駭得魂飛魄散,連連磕頭,聲音都在發顫:“喳!喳!奴才遵旨!奴才立刻就去辦!皇上息怒,保重龍體啊!”
他連滾爬地退出了大殿,心中卻是一片冰涼。他知道,皇上這是真的怕了。天幕所展現的一切,正在一點點瓦解大清統治的根基,而這,恐怕僅僅隻是開始。一場席卷天下的風暴,似乎正在醞釀。
與此同時,天幕之下,其他朝代的皇帝們看著光幕上的畫麵,心情亦是複雜難言。
秦朝
秦始皇嬴政看著那年輕革命者慷慨赴死的模樣,眉頭緊鎖。作為帝王,他本能地厭惡“反賊”二字,但當他想到了清廷那一樁樁喪權辱國的行徑。
他冷哼一聲“哼,若非其主昏聵無能,致使國破家亡,民不聊生,何至於此!此子雖為叛逆,其言‘誅大清的心’,倒有骨氣,勝過那隻會搖尾乞憐的清廷千百倍!”
漢朝
漢武帝劉徹臉色陰沉,他同樣不喜叛亂,但看著那年輕人無畏的眼神,對比清廷官員的懦弱,心中的鄙夷更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等少年,本該是我華夏棟梁,”劉徹沉聲道,“卻為清廷所逼,走上絕路!‘大清索我命,我誅大清心’,說得好啊!這等血性,方是我華夏兒郎本色!清廷不配擁有如此子民!”
唐朝
李世民看著光幕,長長歎了口氣。他身旁的魏征,剛剛罵完清廷,此刻也是麵色凝重。
李世民緩緩說道,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和痛惜,“清廷失德,割地賠款,辱沒先祖,早已盡失民心。有此結局,亦在情理之中。隻是可惜了這些年輕人,本該有大好前程,卻……”他搖了搖頭,沒有再說下去。
魏征接口道:“陛下所言極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清廷之所為,人神共憤,此等反抗,乃是民心所向,天意使然。隻是苦了百姓,又要經曆戰火離亂。”
明朝
朱元璋看到那年輕人的話,猛地一拍大腿。
“好小子!有種!”朱元璋大聲道,絲毫沒有帝王的架子,“說得對!這樣的朝廷留著何用?!早該反了!咱要是還在,早就把那幫韃子皇帝吊起來了!哪容得他們這麽糟蹋咱華夏的地,欺負咱華夏的人!”
旁邊的朱標也點頭道:“父皇所言甚是。清廷無道,人皆可誅之。此等反抗,乃是替天行道!”
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帝王,雖然立場各異,但此刻麵對光幕上的景象,心中都清楚,清朝的喪鍾,已經敲響。他們或許不讚同叛亂本身,但對於推翻如此一個喪權辱國、腐朽無能的朝廷,卻都隱隱覺得,這或許是華夏唯一的出路。與其讓這片土地繼續在清廷手中沉淪,不如浴火重生。
【19111912年初,辛亥革命,經過保路運動、c起義、南北相持和議和,最終清帝退位,袁世凱上台。革命從思想上給華夏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推翻了統治華夏幾千年的君主專製製度,建立起了共和政體。】
光幕流轉,畫麵定格在一雙雙燃燒著火焰的年輕眼眸上。槍聲撕裂了古老都城的沉寂,硝煙彌漫的街巷中,無數身影衝鋒陷陣,許多麵孔稚氣未脫,身上的布衫被鮮血浸透,卻用血肉之軀撞向清兵冰冷的槍口。
“這些死去的年輕人,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隻因信仰二字,甘死如飴。”
鏡頭陡然切換,陰沉壓抑的金鑾殿內,一群頂戴花翎的大臣,簇擁在殿下。一人雙膝跪地,聲音帶著哭腔“臣屢接來電,孫黨堅持共和,別無所議。太後,臣講法國皇帝的故事,是不忍看到太後皇帝,諸位王公,遭同樣的命運,臣赤誠之心,天地可鑒!”
殿上,那襲鳳袍下的身軀微微顫抖。隆裕太後緊緊攥著裙擺,指節泛白,仿佛要將那華貴的綢緞捏碎。最終,化作一聲撕心裂肺的嘶吼——“退位!!!”
清朝,康熙年間
“不!不可能!!”
康熙猛地從龍椅上站起,明黃的龍袍下,身軀劇烈地顫抖著。他指著光幕,雙目圓睜,布滿血絲,臉上是全然的難以置信。“朕的大清!朕開創的盛世!怎麽會……怎麽會亡了?!!”
他一生勵精圖治,平三藩,收,驅沙俄,自認奠定了大清百世基業,可眼前這“退位”二字,卻將他所有的功績與驕傲,碾得粉碎。“朕不信!這絕不可能!”
另一邊,剛剛被和珅攙扶著緩過一口氣的乾隆,再次被這殘酷的現實狠狠擊倒。他踉蹌著後退幾步,撞在身後的蟠龍柱上,發出沉悶的響聲。
“亡了?大清亡了?”他喃喃自語,眼神空洞,仿佛失了魂魄。“朕的江山……朕的天朝上國……就這麽沒了?”
他猛地抬起頭,目光死死地盯住光幕,那眼神裏充滿了瘋狂的否定。“假的!都是假的!是那妖幕在蠱惑人心!和珅!給朕砸了它!給朕把這妖幕砸了!!”
和珅早已嚇得癱軟在地,哪裏還敢上前,隻是不住地磕頭:“皇上息怒!皇上息怒啊!”
雍正皇帝的臉色陰沉得如同暴風雨前的天空。他沒有像康熙和乾隆那般失態,隻是緊緊攥著拳頭,指甲深深陷入掌心,滲出血絲。他冷冷地看著光幕上那“退位”二字,又掃過那些浴血奮戰的革命者,最後定格在隆裕太後那絕望的麵容上。
“廢物!”他從牙縫裏擠出兩個字,冰冷刺骨。“從根子上就爛了!一群隻知享樂、粉飾太平的廢物!連祖宗的基業都守不住!”
他的憤怒並非指向革命者,而是指向他那些不孝的子孫,指向那個最終導致王朝覆滅的腐朽體製。他一生鐵腕治國,整頓吏治,就是怕有朝一日,大清會毀於內部的蛀蟲,沒想到,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而且是以如此屈辱的方式。
然而,更令他們,乃至天幕下所有關注著這一切的人們,感到震驚的還在後麵。
光幕繼續補充道:
【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於1793年被其國民送上斷頭台。其在位期間,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引發大革命,君主製被推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據史料考證,清高宗乾隆皇帝與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曾有書信往來,互稱“筆友”。乾隆並非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他十分清楚西方的變化。】
【然而,出於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以及“天朝上國”的驕傲自滿,乾隆選擇了閉關鎖國,壓製任何可能動搖其統治的新思想、新技術。他擔心西方思想傳入華夏,威脅愛新覺羅的統治根基。】
【正是這一決定,錯失了華夏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導致了近代落後挨打的局麵。因此,乾隆皇帝在後世的風評十分之差,被現代大多數年輕人所嫌棄,認為他對近代華夏的苦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看到天幕的補充,眾人瞬間一片嘩然!
秦始皇嬴政眉頭緊鎖,目光充滿了鄙夷:“哼,坐井觀天,固步自封,為一己之私,斷送國家前途,愚蠢至極!”
漢武帝劉徹更是冷笑一聲:“原以為隻是無能,不曾想竟是刻意為之!明明知曉危機,卻為保皇位而堵塞言路,禁錮思想,此等帝王,與國賊何異!”
唐太宗李世民長歎一聲,看向身旁的魏征:“玄成啊,多虧有你啊,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為君者,最忌諱的便是堵塞視聽,唯我獨尊。這乾隆,便是前車之鑒啊!”
魏征也是一臉憤慨:“陛下聖明!此等行徑,名為固國,實為禍國!將萬千百姓的福祉,係於一人之私欲,簡直是無恥之尤!”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直接破口大罵:“狗日的!咱就知道這韃子皇帝沒安好心!原來他早就知道外麵變天了,就是怕自個兒的龍椅坐不穩,故意把咱華夏坑了!還他娘的十全老人?我呸!我看是十足蠢貨!”
而此刻,最為震驚和憤怒的,莫過於大清朝的百姓們。
從天幕出現開始,他們看到了鴉片戰爭的屈辱,看到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暴行,看到了甲午戰敗、八國聯軍侵華的慘狀,看到了那一次次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他們一直以為,那是時運不濟,是朝廷無能,是敵人太強。
可現在,天幕卻告訴他們,這一切苦難,很大程度上,源於那個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他明明知道外麵的世界在變化,明明有機會讓華夏跟上腳步,卻因為害怕自己的統治被動搖,因為那可笑的“天朝上國”的虛榮,硬生生關上了大門,讓整個國家,整片土地上的人民,錯失了自強的機會,最終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知曉了這一切的清朝百姓們更加堅定了必須推翻清朝的決心,於是他們將光幕關閉,繼續著為推翻清朝的準備。
紫禁城內,死一般的寂靜。光幕上關於乾隆與路易十六的補充說明,字字句句如同重錘,砸碎了“天朝上國”最後的虛飾。萬民的目光,無聲的審判,仿佛穿透了厚重的宮牆,聚焦在那個曾經自詡“十全老人”的帝王身上。
乾隆踉蹌後退,麵色煞白,龍袍下的身軀抖如篩糠。“不……朕是為了大清……是為了祖宗基業……”他徒勞地辯駁,聲音嘶啞幹澀,眼神渙散。
天幕上的補充,與先前看到的革命者“誅大清的心”的決絕交織回響。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和路易十六一般被推上斷頭台,看到了萬民唾棄的目光,看到了自己苦心經營的盛世假象轟然倒塌。恐懼攫住了他的心髒,冰冷刺骨。
喉頭腥甜翻湧,他猛地弓起身子。
“噗——”
一口鮮血噴濺在明黃的龍袍上,觸目驚心。眼前徹底陷入黑暗,乾隆直挺挺地向後倒下,重重砸在冰冷的地磚上。
另一邊,康熙緩緩閉上眼,再睜開時,眼中隻剩一片死灰。他無力地跌坐回龍椅,那挺直了一生的脊梁,此刻仿佛被無形的重壓徹底壓垮。他望著虛空,望著那早已注定的結局。完了,民心散了。
他親手奠基,雍正加固,卻在乾隆手中被徹底斷送的大清,氣數已盡。這恥辱,這罪責,終究要他愛新覺羅家,世代背負。
天幕繼續播放著: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篡位】
“經表決,民國參議政院全票通過,並推戴,民國大總統為帝國皇帝。”
“帝國皇帝萬歲!”一人率先喊道。
“萬歲,萬歲,萬萬歲。”
然而人群中卻有一人低頭沉思著。
天幕下的皇帝們眉頭緊鎖地注視著這一幕,心中卻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鄙夷。他們並非全然反對帝製本身,畢竟那是他們所處的時代根基,但袁世凱此舉,在他們看來,無異於趁火打劫,是對先前無數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的公然背叛。
一路看著光幕走來,從秋瑾的從容就義,到武昌城頭那些年輕士兵奮不顧身的衝鋒,再到那句“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的決絕呐喊,他們深知,推翻腐朽清廷,絕非袁世凱一人之力,而是無數仁人誌士以血肉鋪就的道路。如今,這姓袁的竟搖身一變,要將這沾滿鮮血的革命果實,堂而皇之地竊為己有。
這種背信棄義,竊取他人浴血奮戰成果的行徑,在這些曾經的九五之尊眼中,最為可恥,他們並不相信那些浴血奮戰、犧牲性命換來共和的人,會支持袁世凱再次稱帝,他們不用猜都知道,此人必定會被群起而攻之。
果不其然,下一刻,天幕就給了他們答案。
【1915.12.251916.7.14,護國運動是辛亥革命後,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運動。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布獨立,並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後亦紛紛宣布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後宣布取消帝製,並於數月後病逝。】
袁氏稱帝的鬧劇倉皇落幕,諸位帝王或冷哼,或漠然,對此結局並無絲毫意外,不過是跳梁小醜自取其辱。
然而當天幕畫麵一轉,展現出那四分五裂、烽煙處處的華夏大地,軍閥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時,各朝殿內的氣氛陡然變得凝重。
先前對清廷的鄙夷與憤怒,此刻悄然轉化為對這片飽經滄桑土地未來的深深憂慮。
喜歡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請大家收藏:()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