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潛藏的問題
字數:6137 加入書籤
聽到李今越這些話,李世民的臉色瞬間又陰沉了三分。而趴在地上的李隆基更是渾身一顫,忍不住抬頭為自己辯駁“不是的!太宗!孫兒……孫兒那是為了平衡朝堂,是為了江山穩固!”
“夠了!”
李世民此刻根本沒心情聽他狡辯,直接一聲怒斥直接打斷了他“你的事,等會兒再說!”
隨即,他轉頭看向李今越,語氣已然恢複了冷靜“今越,你繼續說。”
李今越本也無意再跟李隆基糾纏,她對著李世民點了點頭“好了,二鳳陛下,他心裏那些彎彎繞繞,咱們暫且不論,畢竟我也不是他,說再多也隻是我的猜測罷了。”
李世民點了點頭,表示明白。
李今越深吸一口氣,神情變得嚴肅起來“那麽接下來,就是隱藏在開元盛世下的陰霾了。”
這話一出,李世民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沉聲道“今越請講。”
李今越點了點頭“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衡量一個政權是否強大,一個時代能否稱得上盛世,標準或許林林總總,但究其根本,有三點是繞不開的人口,實控疆域,以及生產力。”
李世民聞言,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這三點,確實是國之根基,缺一不可。
“那麽,在實控疆域和核心生產力沒有質的飛躍時,人口太多,會造成什麽後果?”
這個問題,對於一位開國帝王來說,答案幾乎是脫口而出。李世民的目光一凝“土地兼並,糧食短缺,繼而流民四起,動搖國本,甚至……引發叛亂。”
“二鳳陛下所言不錯。”李今越讚同地點了點頭“那我們先來說一組數據。”
她話音剛落,她肩頭的小玄貓便心有靈犀的一甩尾巴,一道清晰的光幕便憑空出現在幾人麵前。
天幕之下,各個時代的帝王與謀臣們也都屏息凝神,紛紛命人備好筆墨,準備將這後世總結的經驗記錄下來,引以為戒。
而此刻,李今越見小玄貓竟然還有這種功能,不由有點驚訝,但也知道它這是想配合自己,於是笑著揉了揉它毛茸茸的腦袋,隨即說道
“首先是,秦末,天下人口近五千萬;西漢平帝時,人口五千九百餘萬;東漢桓帝時,五千六百餘萬;隋煬帝大業末年,四千六百餘萬。”
她每報出一個數字,李世民的眉頭便皺緊一分。
“這些數字背後,對應的分別是秦末流民大起義,綠林赤眉,黃巾之亂,以及隋末天下大亂。”
“而那些青史留名的治世,譬如文景之治,人口在一千四百萬到一千八百萬之間;光武中興,人口兩千一百萬;太康之治,人口一千六百萬。也包括您,二鳳陛下,您的貞觀之治,初期人口也隻有一千二百餘萬左右。”
光幕上,一條條數據清晰的陳列著,李世民看著這些數據,他能清晰地感知到其間的規律,這些數字就像是一個臨界點,一個王朝所能承受的人口極限。一旦越過,繁榮便會化為泡影,盛世的根基將會被其自身所孕育的重量壓垮。
果不其然,李今越話鋒一轉,目光落在了李隆基的身上。
“而大唐,在經過您、高宗皇帝以及武皇的持續發展後,雖然日益繁榮,可人口,也正在持續不斷地逼近這個臨界點。”
光幕上的數據再次刷新。
“經過貞觀之治的休養生息,在公元647年,大唐的人口回到了一千六百萬。後來經過高宗與武皇的發展,到武皇執政末期,根據《新唐書·食貨誌》的記載,在冊人口已經來到了三千七百一十四萬。”
“而到了開元十四年,根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戶數達到了七百零六萬,口數四千一百四十一萬。這還僅僅是在冊的戶口,如果算上那些不在冊的隱戶、僧侶、奴婢、部曲呢?那又將是一個多麽龐大的數字?”
李今越的聲音在空曠的地下室裏回響“可以這麽說,在沒有占城稻這類高產作物引入之前,六千萬人口,幾乎就是中原王朝的承載極限。”
聽到這一組組數據,不隻是李世民和李隆基,天幕下的所有帝王將相都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他們立刻催促身邊的內侍史官,將這些數字一字不漏地記下。這可是後世花費了無數心血才總結出的血淚教訓!
李世民壓下心中的震驚,立刻抓住了關鍵“那今越,如今我大唐既已有了仙種,是否意味著,這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當然。”李今越肯定地點了點頭,“但,高產種子能解決的,隻是其中一部分問題。”
李世民目光一凝,瞬間便想到了另一個更深層次的症結。
李今越看出了他的想法“二鳳陛下想的沒錯,另一部分問題,也是更致命的問題,土地兼並。”
說罷,她對小玄貓道“係統,把秦、漢、唐的疆域地圖都標出來。”
小玄貓聞言,光幕上的數據立刻切換為三幅並列的地圖。李今越伸出手指,在三張地圖上幾乎相同的位置畫了個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二鳳陛下請看,自秦漢以來,曆朝曆代,幾乎都以關隴為政治中心,大唐也不例外。雖然在大唐創立之初,北周、前隋的那些老牌關隴集團,死的死,散的散,已經不成氣候。但是,大唐在開國與開疆拓土之時,卻也催生了新的勳貴世家。”
“我不是說所有人都這樣,但這些新的勳貴,以及他們的旁支,還有那些前朝遺留下來的世家門閥,他們對土地的渴求是無窮無盡的。並持續不斷的兼並土地,導致大唐的均田製,在高宗皇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崩潰的跡象。”
“最終的結果就是,朝廷在關隴,逐漸收不上稅了。”
聽到這樣的話語,李世民隻覺得腦中轟然一聲,眼前陣陣發黑。
均田製!他親手延續並完善,將它寫入律法的均田製,竟然……竟然在稚奴時期,就已經開始走向崩潰了嗎!
怎麽會這樣!
怎麽會崩潰得這麽快!
這才短短幾十年!那些本該是大唐最堅實支柱的勳貴家族,他們究竟是有多貪婪,才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將整個關隴的土地兼並到如此地步,讓朝廷幾乎收不上來稅!
“李隆基時期,關隴的賦稅已經逐年下滑。但這並非是因為生產力下降了,恰恰相反,關隴之地依舊富庶。問題在於,朝廷的政令,已經無法撬開那些勳貴們的錢袋子了。”
“勳貴、外戚、寺院,他們皆有免稅特權。再加上無休止的土地兼並,良田盡入豪門,自耕農淪為佃戶,朝廷的稅基被不斷侵蝕,又怎麽可能收得上來錢?”
“那怎麽辦呢?”
隨即,李今越的又目光轉向地上的李隆基,自問自答道“節流唄。正如咱們之前所說,李隆基在一開始,采取的是節儉的措施。這股風氣確實帶動了朝堂,可不是所有人都有姚崇、盧懷慎那樣的覺悟。”
“李隆基很快就發現,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他在這邊省吃儉用,關隴的權貴們卻依舊夜夜笙歌,生活奢靡。人家根本不打算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依舊拿著大刀,十分賣力的嘎著大唐的腰子。”
李世民的拳頭在袖中攥得咯咯作響。噶腰子?這個詞他沒聽過,但那股狠厲勁兒,他聽懂了。
“可再苦不能苦功臣,再窮不能窮朝廷。既然節流不成,那就隻能開源了,於是李隆基決定,換人,換個能搞錢的上來。”
地上的李隆基聽到此處,身子又是一顫,似乎想起了那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名字。
“開元九年,宇文融,上台了。”李今越說道,“他給李隆基出了一個竭澤而漁,但又能暫時遏製流民的辦法凡是逃亡在外的戶口,隻要主動回來登記,並一次性繳納一千五百錢,便可免除未來五年的租庸調。”
此言一出,李世民的瞳孔驟然收縮,他幾乎是瞬間就洞察了這個政策背後的弊端。
這個辦法確實能快速聚攏流民,充實國庫。可問題是,逃戶多是失去土地的無地貧民,他們哪裏來的一千五百錢?
無外乎兩種可能。其一,向那些兼並了他們土地的地主豪強借貸,從此背上沉重的債務,名為自耕農,實則與奴仆無異。其二,便是直接賣身為奴,換取這筆錢,從此徹底淪為那些勳貴世家的私產。
而且,李世民更清楚,這個政策治標不治本。它不但會徹底得罪那些勳貴,更無法從根本上遏製土地兼並。
這簡直是在用大唐未來的稅基,換取眼前的收入。
也難怪……難怪今越會說,這是竭澤而漁。
李今越看著李世民瞬間沉下來的臉色,便知他已想通了其中關竅,不由佩服的點了點頭,隨即笑道“二鳳陛下,您猜,這位幫朝廷快速搞到一大筆錢,聚攏了八十餘萬逃戶,收繳了上百萬貫錢糧的宇文融,最後得到了一個什麽樣的下場呢?”
她頓了頓,然後清晰地吐出五個字“他被流放了。”
“罪名是‘搜括太深,人不堪命’。”
李今越冷笑一聲“因為他清查田畝,觸及了那些勳貴地主的利益。所以,這把最好用的刀,在用完之後,自然要被扔掉,以平息眾怒。”
“可想而知。”李今越攤了攤手“在開元盛世的光輝之下,潛藏著多少見不得光的東西。那些權貴究竟貪墨了多少田地,藏匿了多少佃農,根本無法想象。”
“他們簡直就是每天開著跑車,到大唐的墳頭,瘋狂偷吃咱們李唐的貢品!”
李世民聽著這生動又惡毒的比喻,氣得太陽穴突突直跳。不管是噶腰子還是偷吃貢品,這畫麵感未免也太強了!
他一手締造的王朝,竟被這些蛀蟲侵蝕到了如此地步!
李世民被氣的胸口劇烈起伏,他努力的深吸了幾口氣,緩了緩,才對著李今越擺了擺手,說道“今越,繼續吧。”
李今越聞言,這才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嗯,反正不管怎麽說,錢的問題,李隆基暫時是解決了,那如何把這些錢糧運過來呢?”
“這時,宇文融推薦了另一個人,裴耀卿。”
“裴耀卿重啟了隋朝的運河體係,疏通水道,設立轉運倉,將河北與江南地區的錢糧,源源不斷地運往洛陽。”
“而大唐,或者說,那些權貴們賴以生存的奢靡資本,其來源,便主要依靠四條生命線。”
“一,西出玉門的絲綢之路。”
“二,南下巴蜀的嶺南路。”
“三與四,便是永濟渠與通濟渠這兩條大運河。”
李今越在光幕的地圖上,將這四條線路用醒目的紅線標出。
“其中,占據財稅大頭的,便是河北與江南。”
說到這裏,李今越停了下來,她看著李世民。
“而這,也就引出了大唐當時的第二個核心問題。”
“地域矛盾。”
喜歡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