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開元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

字數:6619   加入書籤

A+A-


    李世民聞言,眉頭不由得再度皺緊,地域矛盾,這四個字,像一塊巨石壓在了他的心頭。他穩了穩心神,抬手示意李今越繼續。
    李今越隨即說道“二鳳陛下,從我前麵的描述,您應該也看出來了,自從關隴之地劇烈的土地兼並後,大唐的中央就一直在持續地吸血其他地區。”
    “而這樣的吸血,又以江南以及河北最為嚴重。江南咱們這裏就不贅述了,畢竟兩地的情況都差不多,今天,咱們主要講的是安史之亂的根源,河北。”
    李世民聞言,沉重地點了點頭。
    “前麵我們說了,唐朝中央一直在吸血河北,但不止如此,他們還在政治上,一直打壓河北的世家大族。而這種矛盾,這種矛盾其實一直存在。”
    “並且,根據後世學者在《唐代財政史稿》中的研究推測,天寶年間,河北賦稅的實際負擔,比開元年間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河朔三鎮,幾乎以不到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負擔了全國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賦稅。”
    李今越說到這裏,竟是被氣笑了,她轉頭看向地上那個還在發抖的身影,譏諷地問道“唐明皇,我問問你,賦稅河北給,打仗也河北上?怎麽著,河北的老百姓為你掏心掏肺,到頭來他們是大冤種是吧?”
    聽到李今越的嘲諷,李隆基再也忍不住,抬起頭,嘶聲辯駁道“那些賦稅!根本就沒有多少是送到朝廷的!大部分……大部分不都負擔本地的軍費開支了嗎!”
    “嗬!”李今越仿佛聽到了天大的笑話“那我問你!河朔三鎮為什麽要常年備戰?為什麽要維持那麽大規模的部隊?”
    “後突厥,契丹,本來已經降唐,為什麽後來又反了?這些是誰的騷操作搞出來?”
    一連串的質問,砸得李隆基瞬間啞火,他張了張嘴,卻一個字也吐不出來,剛剛鼓起的一點氣焰瞬間被澆滅。
    而李世民此刻的臉,臉色早已黑如鍋底。
    河北地區!
    那可是他當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恩威並施,才徹底安撫下來的地方!是他大唐北方的堅實屏障!
    結果!結果他的這個好曾孫,就是這麽對待河北的百姓的嗎?!
    以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去負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賦稅!
    那裏的百姓,該如何活下去啊!
    而且聽今越的意思,這一切的根源,竟然還是李隆基自己搞出來的爛攤子!
    李世民隻覺得一股怒火直衝天靈蓋,他強壓著將地上那個不孝子孫一腳踹飛的衝動,聲音裏帶著壓抑不住的怒意“今越,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李今越見李世民氣得不輕,也懶得再看李隆基,隻是對著他冷哼一聲,才轉頭對李世民說道“二鳳陛下,關於戰爭之事,咱們會放到後麵,跟節度使的問題一起講。現在,咱們先說回河北的地域矛盾。”
    李世民重重地吸了一口氣,點了點頭。
    “我們剛剛提到,朝廷新晉的勳貴們,一直在打壓著河北的世家。他們甚至通過類似‘學區房’的操作,吸引五姓七望這些河北大族的核心子弟來到長安。”
    “因為在長安參加科舉,會比在地方上更有優勢。”
    “可實際上入選的大部分,還是關隴本地的權貴子弟。這不過是另一種變相的政治打壓罷了。”
    賦稅沉重,政治打壓,地域歧視……這樁樁件件,無一不是在將河北的百姓與士族,一步步推向朝廷的對立麵。
    這已經不是隱患了,這分明就是一個即將被引燃的火藥桶。
    李世民的心沉到了穀底,無力的問道“難道,那時候的大唐,就真的沒有人發現這些問題嗎?”
    李今越立刻答道“當然有,就比如,開元最後一位賢相之稱的,張九齡。”
    聽到這個名字,李隆基的身體不由得再度一抖。
    張九齡……張子壽……如今的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他所有的判斷都是對的,隻是……隻是自己知道的太晚了,太晚了啊。
    思及此,悔恨的淚水模糊了李隆基的視線。
    而此刻,李今越說到張九齡,也不免地歎了口氣,隨即才對李世民說道“二鳳陛下,我先為您介紹一下張九齡吧。”
    李世民聞言當即點頭,他也十分想知道,這位被稱為開元最後一位賢相的人物,究竟是何等風骨。
    “張九齡,是韶州曲江人,也就是今天的廣州韶關市人。他才華橫溢,年僅七歲時便能撰寫文章,十三歲時,便得到了時任廣州刺史王方慶的盛讚,稱其‘必能致遠’。”
    “後來,他也不負所望,在武皇長安二年登進士第,正式入仕。開元十年,張九齡三遷司勳員外郎,時任中書令的張說,就是咱們前麵提到的那位,對他大加讚賞,稱其為‘後來詞人之首也’。”
    “有了張說的認可,張九齡的仕途也更加平步青雲,第二年便迅速進入朝堂中央,升任中書舍人,並且以其才學與正氣,備受朝野看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再之後,張說集團倒台,李隆基又連換了五任宰相,都覺得不甚滿意,便決定將當時正在為母丁憂的張九齡,提拔為新的宰相。”
    聽到這裏,李世民也不由得暗自點頭。
    此人出身雖非頂級門閥,卻憑借才華一步步走到中樞,又能憑借一身正氣被朝野所注意,其才華與品行自無需多言。若是這樣的人生活在貞觀,想必會跟玄成很投緣吧?
    可李世民想不通,既然有如此賢臣輔佐,大唐的局勢怎麽還會急轉直下?他不由得將幽深的目光,再度投向了地上那個不成器的曾孫。
    這時,李今越的聲音繼續響起“就如我們此前所說,張相為人正派,品德剛正。他下過基層,深知日益嚴重的流民問題必須解決。因此他上任後,便主張改革稅製,抑製兼並,反對勳貴享有免稅特權,要求清查隱田。”
    “同時,他關注流民,提議要對流民施行安撫政策,減免賦稅、就地安置,而非一味地強製遣返。”
    “他還極力反對當時朝廷‘重邊輕內’的國策,不止一次地向李隆基勸諫,說‘今關輔之地,賦稅所出,而軍鎮之設,十倍於古……民力竭矣’。”
    李世民聞言,頻頻頷首。
    針針見血!這些主張,無一不切中要害!清查田畝,解決的是土地兼並與稅基流失;安撫流民,解決的是社會動蕩的根源;反對重邊輕內,更是直指財政與地域矛盾的核心。
    這位張九齡,是個真正的務實派,無愧於“賢相”之名!
    可一想到這,李世民心中那股火氣“噌”地一下又冒了上來,他狠狠的瞪了李隆基一眼,這孽障!怎麽就是不聽呢!
    李隆基感受到太宗那幾乎要殺人的眼神,頓時瑟縮得更厲害了,一邊流淚一邊發抖。
    隨即,李世民便聽到李今越歎了口氣“可惜啊,二鳳陛下,咱們之前說過,張相為人剛正,而剛正之人,往往會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太直了。這點,我想您應該深有體會。”
    李世民聞言,腦海中瞬間浮現出魏征那張不苟言笑的臉,緊接著,那張臉仿佛變成了無數張,一張張都在他耳邊大聲疾呼“陛下,不可!”“陛下,三思!”“陛下!……”
    李世民一想到這隻覺得太陽穴頓時突突地跳了起來。
    李今越見狀,也忍不住笑了,隨即又有些遺憾的說道“唉,所以啊,像張相這樣的人,或許隻有在您的手上才能實現他真正的人生價值吧。”
    末了,她頓了頓,又補了一句“雖然您也有氣的想殺魏公的時候,私下裏還罵人家是鄉巴佬吧,但起碼,魏公的建議,您大體上還是聽的。”
    李世民聞言,臉色一僵,又瞪了她一眼“後麵那句可以不用說!”
    李今越笑了笑,繼續說道“說回正題,張相身為嶺南寒門,雖有一身才華,但在朝堂中勢單力薄。加上他提出的主張,又觸及了那些勳貴集團的根本利益。所以,哪怕他頻繁諫言,可李隆基早些時候還能聽一聽,但諫臣的話畢竟逆耳,日子久了,他便越來越不願意聽了。”
    “我們舉個例子吧。開元二十三年,範陽節度使張守珪攻打契丹,用計斬下了契丹首領屈刺,以及大將可突幹的首級。李隆基因此龍顏大悅,準備加封張守珪為宰相。”
    “張九齡當即進諫,說宰相是代天子治理國政的重要職位,不可作為賞賜功臣的官位。”
    “李隆基還想再掙紮一下,說,那怕是讓他當個掛名的宰相,給個榮譽頭銜也行啊。”
    “張九齡繼續反對,說道‘唯名與器,不可輕易授人。況且今日擊破契丹便可封宰相,那明日若是滅了奚、突厥,陛下還有什麽更高的官職可以賞賜嗎?’李隆基聽完,這才作罷。”
    李世民聽到此處,深以為然。宰輔之位,國之重器,豈能因一時之功而輕授?張九齡所言,句句在理。
    “次年,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因為善於經營,使得軍中營壘堅實,物資充盈,獲得了李隆基的嘉獎。李隆基準備給他加一個尚書的頭銜。結果,又被張九齡給攔住了。這次,主動李隆基退了一步說,那不加官銜,那加點實封總行了吧?但張九齡還是反對。”
    “這一下,李隆基直接被他幹沉默了。第二天,李隆基不死心,又提了給牛仙客加實封的事,結果還是沒能過得了張九齡這一關。李隆基終於忍不住了,當庭質問‘事皆由卿邪?’(什麽事都得聽你的嗎?)”
    “然而張九齡卻躬身答道,宰相的職責,就是匡正君王的過失。最終,君臣二人不歡而散。”
    [我的天,這張九齡也太剛了!跟皇帝硬頂啊!]
    [這才是宰相風骨!]
    李世民聽著,雖然也不喜歡事事都被人管著,可這張九齡,分明就是與玄成一類的人物!
    雖然說話不中聽,可件件主張,句句諫言,無一不是為了大唐江山社稷!是,人家說話是難聽了些,那你大不了私下罵幾句不就成了?可氣過了之後,你多少也該知道些好歹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想到這裏,李世民簡直已經有些心梗了。
    他捂著隱隱作痛的胸口,實在不明白,當時的大唐底下已經暗潮洶湧到了那般地步,張九齡的主張,李隆基哪怕就聽進去一條!隻要在一條上支持張相!那大唐的弊病多少也能得到些許緩解!
    可這個孽障,怎麽就一句都不肯聽呢!
    李今越見李世民被氣得不輕,連忙上前扶著他坐下,等他緩了緩,才繼續說道“唉,二鳳陛下,其實通過之前的講述您應該也清楚了。從泰山封禪回來之後,李隆基就逐漸好大喜功了起來,再也聽不進賢臣們的逆耳忠言了。”
    “《舊唐書·張九齡傳》中記載,那時候,李隆基在位日久,已經開始產生了一些懶政的心理,因此,張九齡才極言得失,希望能以此將朝堂的風氣,帶回到開元初年。”
    聽到此處,李世民更是心累地搖了搖頭,他手指顫抖地指向地上那個痛哭流涕的曾孫,厲聲問道“李隆基!朕見你開元初年之時,還算勤勉於朝政,也心胸寬廣能廣納良言,朕不想罵你!”
    “可你!可你後來是怎麽回事!”
    “如此賢相,已將國之弊病剖析於你眼前,甚至將解法一並奉上!可你為何就是不肯聽他一言!”
    李隆基聞言,眼淚流得更加洶湧,他支支吾吾,嘴唇哆嗦著,卻一個字也答不上來。
    他現在也後悔啊!他後悔當初為何不肯多聽一聽張九齡的勸告!可後悔,又有什麽用呢?
    就在這時,李今越卻發出了一聲輕笑,那笑聲裏帶著一絲的嘲諷。
    “為什麽?”
    “因為張相愛說實話,他不愛聽唄。因為那時候,他的身邊,已經有了一個辦事既得力,說話又句句順著他心意的……李林甫唄。”
    喜歡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