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安史之亂(12)結束

字數:6288   加入書籤

A+A-


    此刻的光幕之上,長安城門大開,李俶、郭子儀、李嗣業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在萬眾矚目之下,緩緩開進了這座曆經劫難的偉大都城。
    街道兩旁,無數百姓自發地湧了出來,他們衣衫襤褸,麵帶菜色,但眼中卻閃爍著劫後餘生的淚光。
    “王師回來了!王師回來了!”
    “蒼天有眼!大唐沒有亡!沒有亡啊!”
    無數人跪倒在地,對著唐軍的旗幟,放聲痛哭。
    然而,看著這收複故都的盛景,李世民的臉上卻沒有一絲喜悅。
    他依舊眉頭緊鎖,心中不斷的回蕩著李今越之前那句“無恥的代價”。
    可還不等他開口詢問,李今越便幽幽地開口了,隻是語氣中卻帶著一絲毫不掩飾的譏誚:“二鳳陛下,您也看到了,長安回來了。”
    “可李亨為了盡快收複兩京,鞏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不願意采納李泌穩紮穩打的萬全之策,而是選擇了飲鴆止渴,借回紇之兵,求一場速勝。”
    隨即,李今越頓了頓,嘴角勾起一抹說不清是嘲諷還是悲哀的笑。
    “現在,長安是收複了。那麽,代價是什麽呢?”
    話音未落,光幕中的景象驟然一變。
    畫麵上浮現出一行大字:至德二載十月十八日,東都,洛陽。
    畫麵裏,洛陽城內火光衝天,濃煙滾滾,百姓的哭喊聲、慘叫聲與回紇兵放肆的狂笑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副人間地獄的景象。那些剛剛還在戰場上幫助唐軍的“盟友”,此刻卻化作了最凶殘的惡魔,在洛陽城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隨即,畫麵再度一轉,來到了一座古塔之下。
    塔內,數以百計的百姓,為了躲避兵災,驚恐地擠在塔內,從門窗的縫隙中,絕望地向外窺探。
    可就在這時,一群回紇士兵大笑著圍了上來,用沉重的鐵鏈,將塔門死死鎖住!
    塔內的百姓見狀立刻發出了驚恐的尖叫,瘋狂地拍打著大門。
    然而,塔外的回紇兵隻是饒有興致地看著,仿佛在欣賞一場有趣的戲劇。
    下一刻,一名回紇士兵舉著火把,獰笑著走上前,將火焰湊近了古塔底部的幹柴。
    “轟——”
    烈焰衝天而起,瞬間吞噬了整座古塔。塔外的回紇兵指著那座燃燒的囚籠,拍著手開懷大笑,欣賞著塔內傳出的,被烈火灼燒的百姓們那撕心裂肺的慘嚎。
    “啊——畜生!!!”
    李世民看到這一幕,雙目瞬間赤紅,血絲爆出,猛的從座位上站起,身體劇烈的顫抖著,一股腥甜湧上喉頭,整個人搖搖欲墜。
    “二鳳陛下!”李今越見狀連忙上前扶住他,倒出了幾粒塞了速效救心丸到他嘴裏。
    李世民死死的盯著光幕中那座燃燒的煉獄,牙齒咬得咯咯作響,每一個字都像是從牙縫裏擠出來的。
    “這……便是代價?”
    李今越扶著他重新坐下,隨即才歎了口氣,繼續說道:“當時,李亨為了讓回紇出兵,與他們定下盟約:城克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李世民的身子猛地一震,臉上血色盡褪。
    “他……他怎麽敢!”
    “他怎麽敢拿我大唐的子民,去和異族做交易!”
    李今越聞言,抿了抿嘴,才讓自己沒有的粗口魚貫而出,隻是接著講述道:“在攻下長安後,回紇便要求履行諾言。還是廣平王李俶,他跪在回紇葉護行,反複勸說,言明長安乃天子之都,宗廟所在,若遭洗劫,天下人心盡喪,大唐顏麵何存?最後將叛軍留在長安府庫中的所有財物,這才勉強保住了長安。”
    “可是,當攻下東都洛陽後,回紇人再也按捺不住了。”
    “他們縱兵三日,將這座曾經與長安齊名的繁華帝都,變成了一座人間煉獄。大火三日不絕,數萬百姓慘遭屠戮,洛陽城,十室九空。”
    李世民癱坐在椅子上,大口地喘著粗氣,他看著光幕中那被焚毀的洛陽,看著那一張張絕望的麵孔,隻覺得天旋地轉,眼前陣陣發黑。
    李今越看著李世民那副搖搖欲墜、心神俱裂的模樣,心中實在不忍。她真怕再講下去,二鳳陛下真的會被活生生被氣死在自己家裏。
    “二鳳陛下,您穩住,咱們快講完了。”
    “後麵的事情,其實……也沒什麽好細講的了。”
    李世民緩緩抬起頭,布滿血絲的眼中,淚水無聲滑落。
    他沒有說話,隻是用盡全身力氣,微微點了點頭。
    那是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默許。
    李今越見狀,隻能繼續說道:“在李亨如願收複兩京之後,叛軍名義上的首領安慶緒,就帶著殘部逃到了鄴城。”
    “而安史之亂的另一個禍首,史思明,也在這時主動向大唐投降。”
    李世民聞言,布滿血絲的眼中滑落一滴渾濁的淚,他沒有力氣再嘶吼,隻是緩緩地點了點頭。
    李今越這才繼續說道:“在李亨如願收複兩京以後,叛軍名義上的頭子安慶緒逃到了鄴城。這時呢,安史之亂的另一個頭頭史思明,也在這時候主動投降了大唐。”
    “隨即,乾元元年九月,大唐集結了包括郭子儀、李光弼在內的九位節度使,號稱六十萬大軍圍攻鄴城。”
    “這看起來,本該是一場穩贏的決戰,對吧?”李今越的語氣裏帶著一絲荒誕的笑意:“可是李亨,再度做出了令人窒息的操作。他居然派了一名太監,去節製這支大軍。”
    “結果,這六十萬大軍圍攻鄴城整整半年,居然都沒能拿下來。而此刻城裏的安慶緒餓得都快啃樹皮了,當即一頓給史思明寫信,基本就是什麽‘叔啊,你快來救我吧,這皇帝我也不當啦,給你當’。”
    “而史思明呢,假意應允,跟看傻子一樣看了好幾個月。終於在安慶緒快要被弄死的時候,他才再次叛唐,出兵十三萬去‘救援’安慶緒。”
    聽到這裏,李世民已經是麻的不能再麻了,他感覺自己的靈魂仿佛已經飄離了身體,在半空中冷漠地看著這一切。
    荒唐。
    太荒唐了。
    “史思明很狡猾,他沒有急著去解圍,而是派出無數小股部隊,日夜不停地襲擾唐軍的補給線。”
    “等唐軍被騷擾得疲憊不堪、糧草不濟之時,他才主動約唐軍決戰。”
    “據說決戰當天,他異常勇武,僅率五萬精兵便殺向了唐軍,一時間殺得唐軍有些措手不及。”
    “而碰巧這個時候呢,戰場還刮起了一陣妖風。據載當時是: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
    “這場大風一下子就讓雙方全懵了。唐軍沒頭蒼蠅一樣往南跑,叛軍往北跑。最終,唐軍因為跑得太快,敗得一塌糊塗。據說當時郭子儀收攏殘部的時候,整整六十萬大軍,居然隻剩下了幾萬人,而叛軍靠著撿拾唐軍丟棄的裝備,反倒是賺得盆滿缽滿。”
    李世民閉上了眼睛,他已經不想再聽了,他能理解李亨的害怕,害怕武將功高震主,恐懼郭子儀、李光弼成為第二個安祿山。
    可你也不能用一個什麽都不懂的太監去指揮大軍吧?這是在打仗,還是在兒戲!上次那個書生的教訓還不夠慘重嗎?!
    累了,真的累了。
    這個大唐,幹脆毀滅吧。
    它再不毀滅,自己怕是要先被這些不肖子孫給氣到毀滅了。
    “鄴城之戰後,朝廷將所有的黑鍋都甩給了郭子儀,一代名將被罷黜回家,李光弼接替了他的位置。”
    “而叛軍那邊,史思明以‘為父報仇’之名,殺了安慶緒,自己登基稱帝,所以,接下來的幾年,就成了李光弼將軍對決史思明的局麵。”
    “可是,李亨始終不信任武將,李光弼將軍在前線打仗,總被朝廷在後麵拖後腿。”
    “比如,河陽之戰,宦官攪局,硬是逼著李光弼分兵五萬去守洛陽,白白削弱了主力,後來,驍將荔非元禮因為得罪了宦官,直接被調離了前線。”
    “洛陽之戰,李亨又中了史思明的反間計,無視戰場態勢,強令李光弼在最不利的時機出戰。”
    “反正,這種事情隻多不少,最終,李光弼也是在邙山之戰中被史思明給打敗了,最終也被換下了。”
    李世民聞言,隻是無力地搖了搖頭,心中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疲憊。
    他甚至已經升起了一股不想再管這未來大唐的念頭。
    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就在這時,李今越的語氣突然有了一絲微妙的變化。
    “不過啊,就在史思明誌得意滿,風生水起的時候,他自己也出事了。”
    “他也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給殺了。”
    李世民的嘴角,不由自主地牽動了一下,在心中發出一聲無聲的冷笑。
    這個“也”字,用得可真是精妙啊。
    “不過,史朝義在殺了史思明後,並沒有能力接過叛軍的大旗。他爹手下的那些驕兵悍將,根本不服他,很快就各自為政,叛軍一下子就成了一盤散沙。”
    “而唐軍這邊,李光弼被換下後,又換上了仆固懷恩。”
    “而他的策略也很簡單:首惡必辦,脅從不問。他隻追著史朝義的主力打,對於其他叛軍將領,一概采取招降安撫的懷柔政策。”
    李世民聽到這個策略,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隱患。
    這不就是在給日後的藩鎮割據埋下禍根嗎?
    可他也清楚,打了這麽多年仗,大唐恐怕早已是國庫空虛,民生凋敝,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這種飲鴆止渴的法子,或許也是無奈之舉。
    在不了解當時具體情況的前提下,他也不好評判這個策略的對錯。
    “公元763年,史朝義走投無路,在眾叛親離之中,於一片樹林中自縊身亡,而其他的叛軍將領呢,大部分都又重新投降了大唐。”
    “至此,這場曆時八年,讓大唐人口銳減起碼三千萬,幾乎將大唐拖入深淵的安史之亂,總算是落下了帷幕。”
    當李今越說出最後這句話時,整個空間都安靜了下來。
    李世民長長的、長長的吐出了一口濁氣。
    結束了,終於結束了。
    他知道,李今越這是怕他被氣死,故意講得十分簡略,其中不知省略了多少慘絕人寰的細節。
    可他現在,也已經沒有力氣再去深究那些了。
    現在,隻剩下最後一件事需要解決。
    思及此,李世民緩緩的,將目光投向了地上那個因為斷臂斷指、蜷縮成一團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