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老師
字數:6551 加入書籤
三人穿過鐫刻著“華夏學院”的校門,眼前豁然開朗。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片開闊的操場。
嶄新的塑膠跑道環繞著翠綠的草坪,籃球架與足球門靜靜矗立,充滿了現代的氣息。
操場之後,便是錯落有致的小學建築群。
灰瓦白牆,飛簷翹角,每一棟樓都用廊道連接,既規整漂亮,又處處透著設計的巧思。
鄭書記走在前麵,一邊為他們介紹著各個建築的用途。
“左邊那棟是綜合教學樓,右邊是實驗樓和圖書館,後麵那一排是學生和教師的宿舍……”
劉徹看著這宏偉的建築群,心中頗為滿意,雖然不懂那些到底是啥用途,但聽著鄭書記說得頭頭是道,便也跟著微微頷首,偶爾提出一兩個問題。
當走到教學樓前時,他們便看到一道忙碌的身影,正從旁邊的樓裏搬運著嶄新的桌椅。
鄭書記看見那人,立刻笑著揚聲喊道:“小周老師!”
那位年輕的男老師聞言,停下腳步看了過來,隨即舉著桌椅笑道:“鄭書記,您怎麽過來了?你們稍等一下哈。”
說著,他便快步將桌椅搬進了樓下的教室。不一會兒,一男一女兩名老師便從教室裏並肩走了出來。兩人的年紀都不大,看著似乎比李今越還要小上一點,但臉上都洋溢著的笑容,讓人心生親近。
來到跟前,兩人便熱情的打著招呼:“鄭書記,這兩位是?”
鄭書記聞言,立刻為他們介紹:“這位是負責跟進咱們學校進度的李今越小姐。這位是劉先生,是咱們學校的出資人之一,他們今天特地過來看看。”
兩人一聽,眼睛頓時都亮了,立刻熱情地向李今越和劉徹打招呼:“啊,李小姐,劉先生,歡迎!歡迎!”
隨即,二人便伸出了手。李今越見狀也伸出手和兩人握了握。劉徹雖不習慣這後世的禮節,但見對方如此真誠,也沒端著架子,分別與二人輕輕交握。
鄭書記見他們已經認識,便笑著說道:“好了,既然你們都認識了,那就由兩位老師帶著二位逛逛吧,我去隔壁學院那邊看看進度。”
李今越和劉徹沒有異議,鄭書記便轉身離開了。
兩位老師熱情的帶著兩人繼續在校園裏參觀。在小學區逛了一圈後,幾人便在一間窗明幾淨的教室中坐了下來。
李今越知曉劉徹心中有諸多疑問,便率先開了話頭:“聽說兩位老師都是支教老師,而且在這兒待了好幾年了?”
兩位老師聞言相視一笑,那位姓陳的女老師開口道:“是啊,好幾年了。我二十二歲大學一畢業就過來了,我們倆是同一屆,一起分配到這兒的。”
劉徹聽著,想到了後世那繁華便捷的城市。他們是在那樣優越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為何會願意放棄一切,來到這窮鄉僻壤?他忍不住問道:“我聽聞,一般的老師來此支教隻需兩年即可,你們為何願意留在此處呢?”
周老師聞言,撓了撓頭,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其實,我一開始也沒想留在這裏,就是想在考公的時候能多加點分,所以才申請過來的。但是……來了之後,我看到這裏的孩子,很多連書都讀不下去。尤其是我們原來的老校長,都快七十的人了,還撐著一口氣在教書,他每天都在擔心,哪天我們這些支教的走了,他也教不動了,這裏的孩子該怎麽辦?”
說到這裏,他輕歎一口氣:“或許就是從那時候起,我才找到了自己的責任吧。這可能也是我當初念師範的真正意義。”
劉徹聽完,不由得陷入了沉默。他轉頭看向那位文靜的女老師:“那你呢?”
陳老師溫婉的笑道:“我本身就是個受助者。我小時候爸媽出了意外,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後來是我小學的班主任一直資助我,才上完了高中。再後來讀大學,也是靠著國家和學校的幫助。我從小就想當一名老師,既然是當老師,那在哪裏當不是當呢?何況,我覺得在這裏當老師,會更有意義。”
劉徹聽明白了,這二人,皆是有大誌向、大情懷之人。他心中不由升起幾分敬意,又忍不住問了一句:“放棄城市裏的優渥生活,留在此處,可曾後悔?”
兩位老師聞言,再次相視一眼。
周老師笑了,目光清澈而堅定:“有些事,總是要有人去做的嘛。況且,隻要堅持下去,總歸是有希望的。您看,我們這不就……等來了你們嗎?”
說著,兩人都不約而同地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那笑容裏,是苦盡甘來的釋然,是夢想照進現實的喜悅。
此言一出,天幕之下亦是讚歎連連。光幕之中,久未露麵的孔夫子竟也顯現並發言。
[至聖先師孔丘:善哉!大善啊!二子之行,可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若天下師者皆如此,何愁禮崩樂壞?吾雖不能與二子共執教鞭,然心甚慰之——願爾等守其誌,弘其道,使蒙昧得開,薪火永傳!]
孔聖一言,天幕下的儒生們紛紛附和,對兩位後世老師的行為讚不絕口。
歇息片刻,兩位老師又帶著他們去看了新建的教師宿舍。周老師看著窗明幾淨,設施齊全的宿舍,感慨萬千:“我們以前哪裏敢想能住上這樣的宿舍啊。現在的環境,真的已經比很多地方都要好了。不誇張地說,我們這所小學,比市區裏的一些都要好。”
陳老師也接口道:“我記得我們剛來的時候,教室就是一棟兩層小樓,很多東西都是靠外麵捐的。”
周老師像是想起了什麽,笑道:“對,那時候冬天特別冷,我們都是把好幾床被子疊在一起蓋著取暖,有時候被子還不夠分。”
“當時我們幾個剛來的老師,看學校裏的桌椅實在是太破舊了,就湊了點錢,把孩子們常用的那間教室裏的桌椅給換了。結果自己身上也沒什麽錢了,連過冬的衣服很多都是別人捐的。”陳老師說起往事,臉上沒有絲毫愁苦,反而帶著幾分懷念,“那時候,我們哪裏敢想,未來能有這樣的環境啊。”
李今越和劉徹靜靜地聽著,仿佛能看到那段清苦卻又充滿希望的歲月。
陳老師看著兩人,神情變得無比認真:“後來,我們聽說國家要給我們翻修教學樓,那時候大家高興了好久。結果沒過幾天,老校長突然特別激動地跑來告訴我們,說有幾位大投資人要給鎮子捐建一所全新的小學!\"
\"那時候別說是孩子們了,連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直到現在,站在這裏,我們都還覺得像在做夢一樣。”
說完,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站起身,對著劉徹深深地鞠了一躬。
“謝謝您和您的朋友,劉先生!”
這樣真摯的感謝,劉徹今天已經聽過許多回,但這一次,他的心神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觸動。他不是一個能耐得住寂寞、不貪圖享受的人,正因如此,他才由衷地欣賞眼前這兩個甘於清貧的年輕人。
他當即上前,親手扶住了兩位老師的胳膊,說道:“行了,不必如此。我很欣賞你們。你們甘守清貧以授業解惑,此心此誌,令人敬佩。”
他頓了頓,目光深遠,一字一句道:“古語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望你們二人,能持守本心,為世之良師。”
兩位年輕的老師聽著這番話語,微微一怔,隨即都露出了明亮的笑容,用力地點了點頭。
“我們會的。”
看完了小學,劉徹又隨李今越去看了旁邊學院的進度。
當他看到那片占地更廣、氣勢更磅礴的學院建築群也已基本落成,隻餘下內部的陳設與器具尚在布置時,心中不禁再次感歎,後世華夏的建造速度,當真是鬼斧神工。
兩人看過一圈,便準備動身離開。
鄭書記本想盡地主之誼,留他們在鎮上吃頓便飯,但聽說二人下午還要趕去另一處的孤兒院,便沒再強留,隻將他們送至車旁,再三道謝後才揮手作別。
黑色的越野車再次啟動,行駛在顛簸的山路上。
這次劉徹提前吃了暈車藥,總算沒再吐得七葷八素。他靠在椅背上,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翠綠山景,沉吟片刻,開口問道:“今越,這小學既已開始招募老師,那學院,還需多久方可啟用,招納先生?”
李今越握著方向盤,思索了會兒才答道:“硬件都差不多了,主要是功能室裏的設備還得一兩個月才能全部安裝調試好。對了,武帝陛下,你們那邊第一批要送來的人選定了嗎?到時候記得列份名冊給我。”
劉徹聞言點了點頭:“此事朕早有計較。待朕回去,便會親自出題,在長安舉辦一場考較,擇優取士。屆時自會將名冊謄錄給你,你且安心。”
李今越聞言,也就不再多問。
車內安靜了片刻,隻有輪胎碾過碎石路的沙沙聲。劉徹似乎又想起了什麽,饒有興致的問:“說起來,你此前言及的‘校服’,是何物?”
李今越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校服,就是在校學子統一穿著的服飾,就類似於你們的官袍,算是一種身份標識。”
“官袍?”劉徹立刻明白了,他雙眼一亮,身子都坐直了些,追問道:“那朕,可能決定學子們穿何種樣式?這學舍既然是朕與諸位皇帝共同出資,這點定奪之權,總該有吧?”
李今越聽他這語氣,便猜到他想做什麽,不由得好奇道:“應該可以吧。武帝陛下希望學子們穿什麽樣的衣服?”
劉徹頓時理直氣壯,聲調都高了幾分:“我漢家兒郎,自然要穿我漢家的衣冠入學!朕今日看鎮上那些孩童,衣著未免過於寒素。日後在我等出資興建的學舍裏,豈能還穿成那般模樣!這傳出去,豈不是打朕的臉!”
說罷,他直接摸出光幕手機,遞到李今越麵前:“今越,速速將後世所有漢家衣冠的圖樣調出來,供朕一一挑選!”
李今越簡直哭笑不得,合著武帝陛下這麵子工程都做到校服上來了,但她還是將車靠邊停穩,認命的給他下了個淘寶,然後找出一家款式最全、評價最好的漢服店,將手機遞還給劉徹,讓他自個兒慢慢劃拉。
劉徹接過手機,當真如批閱奏折般,一張張、一款款地細細審視。他時不時皺眉,時不時點頭,還點開交流群,將看中的款式截圖發進去,與群裏另外幾位“股東”熱烈商議。
最終,在綜合了各個出資的皇帝的偏好後,劉徹拍板定案。
“就定這個!宋製襴衫,雅致又不失莊重,正合學子身份!”他豪氣幹雲的宣布:“冬日裏,再給每個學生添置一件大氅禦寒!無論是小學的孩童,還是學院裏的學子,一體置辦!夏冬兩季,每人各備三套,以便換洗!”
李今越在一旁聽得倒吸一口涼氣,忍不住脫口而出:“武帝陛下!您知道這樣一套下來得多少錢嗎?這家店用的都是好料子,定製一套也要上千塊了!再加上大氅,所有學生加起來,這可不是一筆小錢!”
劉徹聞言,當即不悅地一皺眉,語氣裏滿是不屑:“哼,今越,你看不起誰呢!我大漢現在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花不完!更何況!朕能讓朕學院的學子穿的那麽寒酸嗎!不能夠啊!”
他那副“這點小錢算什麽”的表情,讓李今越徹底沒了脾氣。
行吧,反正花的又不是她的錢,而且最終也是造福那些孩子。武帝陛下願意花這個錢,那就花唄,更何況,人家現在確實有的是金山銀山,底氣足得很。
然而,劉徹並不知道。
此刻,天幕之下的大漢。
他的一眾臣子們聽著這番對話,額角的青筋已經一根根地蹦了起來。
好好好,陛下這是得了倭寇島上的金銀,花起錢來就不知道心疼了是吧!
他們倒不是反對陛下為後世黎民做善事,更不是吝嗇那幾件衣裳錢!
可他們絕對不能慣陛下這種大手大腳花錢的脾氣!今日隨口定下的衣裳就敢花個數千上萬,那明日陛下豈不是就要擲個幾十上百萬金都眼不帶眨一下的!
此風絕不可長!
一瞬間,以公孫弘、汲黯為首的文武百官,不約而同的在心中達成了一致的決定:
待陛下歸來,必須!立刻!馬上!聯合上奏,與陛下好生痛陳此番奢靡之風的利害!定要將這苗頭,扼殺在搖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