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主次矛盾

字數:6100   加入書籤

A+A-


    “荒唐!昏聵!簡直短視到了極點!”
    蘇元祿怒發衝冠,氣得幾近失去理智,在屋內瘋狂地摔砸東西。
    但凡童生,皆在縣學留有備案。
    蘇元禮將“蘇佑”從戶籍中除名,且李佑與蘇家並無血緣關係,再加上縣令親自過問,童生檔案瞬間被刪除。
    許久,蘇元祿終於逐漸冷靜下來,麵色陰沉地前往汝陰祖宅。
    “山長,我家老爺不在。”門子堆起笑容敷衍道。
    “閃開!”
    蘇元祿一聲怒喝,提著登山杖便徑直闖了進去。下人們哪敢阻攔?
    一路直衝進內院,蘇元真早已得到通報,親自來到院中迎接,滿臉親熱地笑道:“元祿,我剛作了一首詩,你來幫我指點指點。”
    蘇元祿站在院中,紋絲不動,質問道:“兄長,你為何要做出這般行徑?”
    “出什麽事了?”蘇元真一臉佯裝的茫然。
    蘇元祿說道:“書院童生李佑,被縣學除名了!”
    蘇元真仍在裝傻充愣:“李佑是誰?是我蘇氏子弟嗎?哪宗哪房的後生?”
    蘇元祿說道:“此人乃潁上蘇氏的義子,天賦異稟,前途無量!”
    “潁上蘇氏?”蘇元真故作歎息道,“賢弟啊,你又不是不清楚,我這個無用的族長,連汝陰本宗都難以管束,哪有能力去管潁上蘇氏的事?此事我真的一無所知,你若想做什麽,盡管去找蘇元禮。”
    蘇元祿終於忍無可忍,怒吼道:“你我之間若有矛盾,大可擺到明麵上來談。蘇氏文脈式微,子孫皆不成器,好不容易收了個有前途的養子,怎能自毀前程!”
    蘇元真譏諷地笑道:“一個養子,也能當作蘇氏的指望?我看你是老糊塗了!”
    蘇元祿痛心疾首道:“此子小小年紀,便已有自己的學問和主張,連柳督學都對他讚賞有加。不管他日後能否考中進士,都足以提振我蘇氏的名聲。你……你們將他從戶籍中除名,當真是目光如豆!”
    “養子說到底就是家奴,居然還給他上戶籍?莫不是哪天還要讓他進宗祠?”蘇元真冷笑連連。
    “若他能成就一番事業,進宗祠又有何妨?”蘇元祿針鋒相對。
    “荒謬至極!”蘇元真甩袖轉身便走。
    蘇元祿提著登山杖,大聲怒吼:“老匹夫,你枉為蘇氏一族之長!”
    潁州蘇氏,與這大唐朝廷,實則並無本質區別。
    有人欲有所作為,便總會有人暗中使絆,讓其一番心血付諸東流。
    蘇元祿腳步踉蹌,失魂落魄地離開了。
    一個李佑,本不至於讓他如此痛心疾首。
    真正讓他感到絕望的,是蘇家內部的爭鬥,一時間,他所有的心氣都消散殆盡。
    乘船前往管仲鎮,望著那高大巍峨的樓閣牌坊,回想起當年潁上蘇氏的風光,蘇元祿不知不覺間老淚縱橫。
    雪花紛紛揚揚飄落,天地間頓時一片白茫茫。
    ……
    “哥哥,你切莫難過。”蘇爽勸慰道。
    李佑哈哈笑道:“不過是一個童生身份罷了,不當就不當了,有什麽值得難過的?”
    蘇爽焦急地說:“這可不是童生的小事啊。哥哥被除名戶籍,今後便與我一般,隻能做蘇家的奴仆了。”
    李佑收起笑容,神色鄭重地說道:“蘇爽,你要記住。人生於天地之間,沒有誰生來就比誰低賤,家奴難道就不如童生嗎?”
    “話雖如此,可家奴與童生,又怎能相提並論?”蘇爽哭喪著臉說道。
    蘇如鶴這些日子不知去了何處,估計是回家纏著母親討要錢財,想要去拜訪名師學習騎射之術。
    蘇爽被留在管仲鎮,與蘇瑜一同售賣《李氏旬刊》,反倒與李佑接觸得更為頻繁。李佑曾救過他的母親,使其免於被主母鄭氏打死。李佑出手闊綽,為人仗義,且同樣出身家奴,這讓蘇爽覺得與他格外親近。
    家奴與家奴之間,能夠坦誠相待,真正交心。
    家奴與主人之間,即便關係再好,也始終隔著一層無形的隔閡。
    蘇如鶴始終是主人,而李佑才是蘇爽真正的朋友。
    很快,林淵、劉子仁、蘇元德、蘇瑜,也得知消息紛紛趕來安慰。
    “哈哈哈哈!”
    李佑爽朗大笑:“諸位何必如此愁眉不展,一個童生身份有什麽大不了的?莫要再這般婆婆媽媽,今日我請客,咱們去鼎盛樓飲酒!”
    眾人皆無言以對,不知該說些什麽才好。徐瑜靜靜地佇立在雪中,看著李佑反過來安慰眾人,心中湧起一種極為古怪的念頭。
    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此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徐瑜自認為無法如此坦然麵對。
    這絕非僅僅是童生身份的問題,而是從良籍淪為賤籍!
    這將影響一輩子,甚至子子孫孫都跟著受累。
    可眼前這個少年,卻還能笑得出來,且並非強顏歡笑,反倒像是掙脫了某種束縛般的暢快!
    難道,他將蘇家義子的身份視作牢籠?
    難道,他把蘇家的恩情當作枷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究竟想要做什麽?
    徐瑜回想起《格位論》的內容,不敢再往下細想。這絕非普通的造反之事,尋常造反,理應借助蘇家的勢力才對,而不是急於與蘇家劃清界限!
    徐瑜也曾有過造反的念頭,但那隻是一閃而過的想法,源於他對當下時局的絕望。
    造反?
    想想也就罷了,世家子弟又怎會真的去造反。
    ……
    茅草屋內,師徒二人對坐,大雪封住了屋門。
    李佑搓著手,嗬著熱氣說:“先生,這冬天一年比一年寒冷,您該換一間好點的屋子了。”
    張守義攏著袖子,縮成一團:“與北方邊地的冬天相比,這又算得了什麽?還是先說說你的事吧。”
    李佑笑道:“弟子能有什麽事?”
    “唉,科舉還是應當去考的,”張守義歎息道,“無論如何,也該有個秀才功名,日後行事也能更為便利。”
    李佑搖頭道:“蘇氏對我恩重如山,如果一直無法擺脫這種束縛,今後做事必定處處受限。”
    張守義訓誡道:“古往今來,舉事之人哪個不借助大族的力量?劉邦借助呂氏,司馬家、楊家、本就是豪強大族,李淵更是篡奪了皇位。便是本朝太宗皇帝,當初也是借助了嶽父的勢力才得以發跡!”
    李佑笑道:“太宗皇帝的江山,那可是玄武門一刀一槍拚殺出來的。”
    張守義說道:“我是說太宗投軍之初,若沒有嶽父的提攜,他又怎能迅速積累人脈與威望?”
    李佑解釋說:“弟子以為,看待世間諸事,應當理清其中的關鍵矛盾。”
    “矛盾一詞,這般用法倒也新奇。”張守義不禁笑道。
    “能明白意思便可,”李佑繼續說道,“如今大唐時局動蕩,什麽黨爭、吏治、藩鎮、流寇,這些都隻是浮於表麵的次要矛盾。我們應當抓住最關鍵的主要矛盾!”
    張守義終於來了興致:“那大唐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麽?”
    李佑說道:“土地兼並日益嚴重,生產資料被少數人壟斷,國家失去了對社會資源的再分配能力,大量底層的生產力無法得到釋放!”
    “這是什麽意思?我隻聽懂了土地兼並。”張守義已然聽得一頭霧水。
    李佑解釋道:“土地是生產資料,工坊店鋪亦是生產資料,這些都被世家大族與富商巨賈所壟斷。他們能夠逃稅避稅,還能與官員相互勾結。如此一來,國家財政匱乏,百姓卻食不果腹。”
    張守義點頭道:“確實如此。”
    李佑繼續解釋道:“社會資源再分配,就是各行各業所創造的財富,以賦稅的形式被朝廷集中起來,再通過各地官府回饋給天下百姓。保境安民、興修水利、抵禦外敵、營建城池、治理地方、修築官道……這些皆屬於社會資源再分配。”
    張守義恍然大悟,這哪裏是什麽社會資源再分配,分明是在闡述一個國家的運轉之道!
    李佑又說道:“生產力,就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更通俗來講,就是人能夠做多少有益之事!如今,農民淪為佃農,工匠淪為雇奴,士兵淪為軍奴,仆人淪為家奴,放眼大唐,盡是奴才!既然身為奴才,朝不保夕,又哪來的心氣去做工?哪來的心氣去種地?哪來的心氣去打仗?不過是苟且偷生罷了!”
    “你打算如何行事?”張守義不禁有些興奮起來。
    “農民!”李佑堅定地說道。
    核心矛盾,終究還是土地兼並,因為大唐的農民占據了絕大多數。
    曆史上,各朝各代是如何解決土地矛盾的呢?
    有的朝代,在某些地方,通過暴力手段,殺人奪地,矛盾看似解決了,將搶來的土地一分,還鞏固了自身勢力。
    而在其他地方,不合作就鎮壓,願意合作就接納,對矛盾視而不見。
    就拿河南的土地矛盾來說,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決,曆經數朝都依然存在,直到本朝也依舊如此。
    河南的農民抗爭,貫穿了許多朝代。
    規模小的,發起佃戶抗爭;規模大的,直接揭竿而起,朝廷的做法往往就是派兵鎮壓。
    最後又是如何緩和矛盾的呢?河南的佃戶抗爭一直持續到本朝中期,隨著局勢的變化,經過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世家大族們也摸索出了應對之策。
    就如同那些富商對待工匠一樣,先是提高一些基本待遇,再進行內部挑撥分化。讓佃農之間相互爭鬥,將階級矛盾轉化為階級內部的矛盾!
    李佑可不希望自己未來打下的江山,直到自己老去,農民還在不斷起義抗爭。
    雖然他此刻還未真正舉事,也不確定能否成功,但必須先製定出正確的路線。
    當然,這個正確路線,肯定不是盲目激進的做法,那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步子邁得太大隻會適得其反。
    喜歡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請大家收藏:()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