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紫金山謎蹤

字數:2444   加入書籤

A+A-


    南京的深秋,梧桐葉鋪滿明孝陵的神道。李逸風裹著粗布褂子,混在挑夫隊伍裏避開巡邏的新軍。懷中的青銅殘片貼著皮膚發燙,與玄真合葬時取下的半塊玉佩在口袋裏碰撞,發出細碎的聲響——那是開啟朱元璋觀星台的鑰匙。
    “前麵的,快點!”督工的哨棍抽在挑夫背上。李逸風低頭盯著地麵的石磚,數到第七十九塊時,終於看見磚縫裏隱約的北鬥刻痕。這是《推背圖》第四十六象的提示:“黯黯陰霾,殺不用刀;萬人不死,一人難逃”,暗指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前,在紫金山埋下的星象秘藏。
    繞過碑亭,破敗的觀星台遺址出現在眼前。台基上的青苔裏,半塊刻著“欽天監”字樣的石碑斜插著,碑麵的日晷刻度與唐朝渾天儀的分野完全吻合。李逸風摸出玄真的桃木劍,按“鬥柄指北”的方位插入石縫,地麵突然傳來齒輪轉動的悶響。
    “果然在這裏。”身後傳來熟悉的咳嗽聲。李逸風轉身,看見張之洞由幕僚攙扶著走來,老人臉上蒙著紗布,右耳已在上海觀象台的爆炸中炸斷,“袁黨正在挖掘明故宮的地宮,他們以為《推背圖》的真本藏在朱元璋陵寢裏。”
    “真本不在地下,在天上。”李逸風指著觀星台殘留的石柱,“朱元璋讓劉伯溫按北鬥七星排布台基,每根柱子對應一顆主星。玄真說的‘雙生魂合一’,其實是指......”話未說完,遠處突然傳來密集的槍聲。
    子彈擦著頭皮飛過。李逸風拽著張之洞滾進草叢,隻見三十餘名身著黑衣的刺客呈扇形包抄而來,為首者正是王承業——他左臉纏著繃帶,手裏拎著從上海奪來的乾隆抄本。
    “李逸風,你跑不了的!”王承業揮動手臂,刺客們舉起的槍口泛著幽藍——竟是淬了毒的達姆彈。李逸風護著張之洞退到觀星台石柱後,瞥見抄本封麵的“象”字突然扭曲,變成朱元璋畫像上的“明”字。
    “把青銅殘片交出來!”王承業的聲音裏帶著癲狂,“袁大帥說了,隻要拿到第三重鎖的密鑰,就能讓《推背圖》的預言永遠為己所用!”
    李逸風突然想起玄真臨終前的血書:“解鈴還須係鈴人”。他摸出殘片與玉佩,對準石柱上的北鬥凹槽。當兩塊青銅嚴絲合縫地嵌進去時,整座觀星台突然震動,七道光束從柱頂射出,在夜空中勾勒出完整的北鬥星圖。
    “看天上!”張之洞突然指向北鬥第六星。李逸風望去,隻見星光組成的圖案正是《推背圖》最後一象——第六十象的“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更驚人的是,星圖中竟浮現出唐朝欽天監的建築輪廓,與眼前的觀星台完美重疊。
    “原來如此!”李逸風大喊,“朱元璋重修觀星台時,照抄了唐朝欽天監的星圖!兩朝的觀象台其實是同一座,隻是時空不同!”他轉向王承業,“你以為控製預言就能掌控天下?但袁天罡早就算出,妄圖篡改天命的人......”
    話音未落,第七根石柱突然翻轉,露出內壁刻著的《推背圖》真本。李逸風搶步上前,卻見真本上的卦象竟在不斷變化——第四十五象的北洋水師沉沒變成了武昌起義的炮火,第四十六象的“一人難逃”化作袁世凱稱帝後的眾叛親離。
    “不可能!”王承業撲過來搶奪真本,“這圖明明......”他的話戛然而止,因為真本的最後一頁,赫然畫著他此刻的模樣——跪在觀星台前,手中抄本燃成灰燼。
    遠處傳來新軍的軍號聲。李逸風知道,這是張之洞安排的伏兵到了。他將真本塞進張之洞手中,轉身麵對王承業:“你看清楚了,《推背圖》從來不是預言工具,而是麵鏡子——照見妄圖逆天者的可笑模樣。”
    刺客們的槍響被一聲悶雷掩蓋。傾盆大雨中,李逸風看見真本上的卦象全部化作光點,飛向夜空的北鬥星圖。當第一顆子彈穿透王承業的胸膛時,他終於明白玄真說的“象眼”究竟是什麽——不是具體的人或事,而是每個時代裏,那些不願被命運擺布的人心中的光。
    雨停時,張之洞在幕僚攙扶下走向觀星台。李逸風望著老人顫抖的手撫過真本,突然發現那些變幻的卦象早已凝固,最後一象的空白處,赫然出現了新的字跡:“民國元年,帝製終結”。
    “去北京吧。”張之洞將真本交給李逸風,“紫禁城的欽天監裏,還有最後一道鎖。”老人轉身望向紫金山的晨霧,聲音裏帶著釋然,“而我,該去完成最後一件事了——給李鴻章大人寫封信,告訴他,《推背圖》的真正秘密,我們找到了。”
    李逸風握緊真本,踏上通往京城的官道。他知道,這一路不會太平,袁黨的殘餘勢力絕不會輕易放棄。但此刻,他終於不再被預言束縛——因為他明白,真正的“天算”,從來不在卦象裏,而在千萬個像他一樣,為了改變命運而奔走的人腳下。
    紫金山的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照亮了真本的第一象:茫茫天地間,兩個解圖人並肩而立,一人指向過去,一人望向未來。而他們腳下的土地,正在黎明的曙光中,等待著真正的天命之子。
    喜歡天算長安請大家收藏:()天算長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