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洪武八年末,官場人情薄
字數:4486 加入書籤
朱標原本覺得父皇給英兒的壓力太大。
抓周隻是圖個好寓意,圖個樂趣。
把玉璽和朱筆拿來,弄得人心惶惶的,確實有些煞風景。
可當聽到英兒說,讓他一直監國時,朱標忽然覺得薑還是老的辣,父皇是真的英明大義。
“父皇,兒臣去扶一把英兒,可別讓他閃到腰。”
父子倆交換了一個眼神,朱標一個箭步上前,就握住了朱雄英的雙臂,抱穩了懷裏的大寶劍,微笑著提醒。
“英兒往我懷裏靠靠,這劍太沉,你一個人可把握不住。”
還不知內情的朱雄英,興奮的道謝。
“謝謝爹爹。”
朱標臉上的笑容微僵,但還是沒有鬆手。
說時遲,那時快。
就在朱標抱住朱雄英,讓其握緊劍柄的時候。
朱元璋緊跟著上前一步,把朱筆與玉璽一股腦地裝進一個布袋裏,然後,將布袋露在外的係繩,掛在了劍柄上麵。
“乖孫,大人才要做選擇和取舍,你是小孩子,未來這些你能全都要!”
朱雄英呆呆地看著,把他以前說的話,故意掉了個個兒的老朱,想尋求爹爹幫忙,把玉璽和朱筆摘了還回去,頭頂卻傳來了爹爹難掩笑意的附和。
“英兒,長者賜,不可辭,爹爹當年也是這麽過來的。”
“……”
此時朱雄英終於明白了。
合著他這是被硬塞了抓周禮?
既然扔不掉,那他隻能選擇接著。
誰叫他是老朱的皇太孫呢。
隻不過,從現在開始,他就要組建屬於自己的文治武功的班子了。
【爹,我今天有些心累,今晚就不給你講齊天大聖的故事了。】
“……”
朱標趕緊鬆開手。
卻見朱雄英身體搖晃了一下,又連忙把玉璽朱筆,甚至大寶劍全都接到手裏,對著周圍那些一臉不解的弟弟妹妹,還有母後等人,重重地假咳一聲,掩飾住內心的尷尬。
“母後,英兒餓了,開飯吧。”
馬皇後聽不到孫兒的心聲,卻也看出孫兒對抓周不太感興趣。
她猜到些許內情,嗔了一眼心急的朱重八。
就算想要鞏固英兒皇太孫的地位,也不用硬塞責任給英兒。
當時和她說的時候,她就說過,隻當是個吉兆,結果朱重八一時上了頭,還解釋這麽多,反倒讓英兒覺得壓力太大,不敢接受。
“抓周禮成,大家入席用膳吧。”
馬皇後從朱標手裏拿過那隻布袋,塞回了朱元璋的手裏。
“重八,這些還是你自己好好地用吧,你比標兒經驗更老道。”
“妹子你這話說的……哈哈哈,吃飯吃飯。”
朱元璋可不敢告訴旁人。
他是因為最近乖孫總在旁邊跟著看奏疏,總能提出一些角度特別的見解。
所以他才想著,要不讓乖孫到年底之前,一直跟著他批奏疏,朱筆寫不順,幫他蓋個玉璽總沒問題吧。
結果還沒等他說明緣由,乖孫先把大寶劍給抱住了。
早知道就不逗乖孫了。
朱元璋反思完,決定明日和乖孫商量一下,要不給乖孫加一筆蓋章費,讓乖孫慢慢地掌握使用玉璽的經驗。
……
進了冬月,距離過年隻剩下不到兩個月。
各縣便開始忙著準備,將一年的刑案和賦稅等歸攏好,該往京城送的往京城送。
由於李善長揭發了空印案,朝廷單獨列了一項路途損耗的支出,繳稅實物難以運輸的,可以根據當地物價,換成銀子,而各地物價,朝廷早已有了底細,容不得任何人弄虛作假,坐地起價。
於是,各個府縣該查缺補漏的,都要重新查驗一遍登記入庫的流程,才敢向上級送批審報。
“以前先蓋印再寫數目,這種省事的日子,再也回不來咯。”
每每這時,負責終端申報的縣衙賬房還有書吏,大家就忍不住痛罵李善長多管閑事。
同時也有不少人,感謝鄭氏兄弟,保住了大家的小命。
罵歸罵,謝歸謝。
不論是能吏還是庸吏,洪武八年這一年的冬月,注定都要在點燈熬夜中度過。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往後的幹吏們也要這麽嚴謹的登記查賬。
想到這裏,大家的心理就平衡了許多。
“來年登記入庫,必須實物實到實收,缺一粒糧都不行。”
“早該這麽幹,天天靈活辦事,最後苦的是我們,以後堂尊來了,支取用度,也要按照朝廷的規定,先拿條陳登記再給東西!”
不然賣人情的時候一時爽,事後對賬,得把這一年發生的事從頭捋一遍,碰到不認賬的,隻能自掏腰包。
哪有出來做事賺銀子的,幹一年倒貼錢的?
往後這縣衙上下誰想占便宜,有本事就在賬本上明明白白地寫下來,交給陛下去批吧!
洪武八年末,整個大明的縣衙都很忙碌,特別偏遠地區,被衙門小吏揭發貪汙的縣官,像雨後春筍般,一個接一個地往外冒。
由於華亭縣距離南京不過千裏地,水路陸路發達,一般都是冬月底,才開始進行歸攏賬目與繳稅實物。
今年新來的知縣方孝孺,重點又在替百姓翻案奪田上麵,不少負責此事的官吏,還以為他們還能輕鬆半個月。
不料。
方孝孺特意上奏朝廷,一紙奏疏遞到了朱元璋的跟前。
並用這一紙奏疏,給華亭縣換來了一大筆財富。
這日點完卯後,賬房和書吏正坐在堂前喝茶,聊著那關押在牢裏的沈十石,還是拒不認罪的事。
“砰砰砰砰!”
四大口能夠將他們全部裝進去的紅木箱子,抬進了堂中。
四人看到方孝孺陰沉著臉走過來,嚇得趕緊站起來,拱手問候。
“知縣大人,這些是?”
“陛下發給華亭縣改善民生,治理河道,修建太醫分院的錢。”
四人雙眼一陣放光。
別看這四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可在這縣衙當中,是鐵打的小吏,流水的知縣。
知縣都是外來戶,可這些小吏都是土生土長,盤踞衙門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老人”。
雖然如今才洪武八年,但這四個人,算上曾在元朝的當差年限,最低的也有二十年了。
凡是朝廷要改善民生、治理河道、或是蓋房鋪路,他們都能從中分得一杯羹。
“知縣大人,這箱子裏裝的錢聽不到叮咚的響聲呢,難道陛下發的是寶鈔?”
如果是寶鈔的話,雖然不太好流通,但是能和與京城有往來的商人,折個價換成金銀,又能從中拿一筆人情費。
陛下真是一位聖明的君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