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文化傳承
字數:5909 加入書籤
林江站在工地臨時搭建的指揮部裏,他的目光凝視著牆上那張泛黃卷邊的老地圖,仿佛能透過這張地圖看到過去的歲月。這張地圖已經有些年頭了,邊緣因常年翻閱而磨損起毛,用朱砂勾勒的古河道在宣紙上蜿蜒如青蛇,與如今新壩規劃圖上鮮紅的軸線奇妙地重合在一起,就像是跨越了百年的時光,水流在這一刻完成了一場無聲的對話。
林江的指尖輕輕劃過地圖上的古河道,感受著那細微的凸起和凹陷,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痕跡。他的思緒漸漸飄遠,回憶起三天前走訪水利局檔案室時的情景。
在那個充滿陳舊氣息的檔案室裏,老檔案員戴著老花鏡,從積滿灰塵的樟木箱裏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藍布封皮的線裝冊。這本冊子看上去有些年頭了,書頁間夾著幹枯的銀杏葉,仿佛在訴說著它所經曆的歲月。
林江翻開冊子,裏麵用小楷工工整整地記載著清代乾隆年間治理淮河的民間智慧。字裏行間充滿了“順勢而為”“因水製宜”的治水哲學,泛黃的紙頁上還能看見當年河工們批注的墨跡,這些字跡雖然已經有些模糊,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他們的用心和專注。
“林監理,該出發了。”年輕助理小陳的聲音突然在林江耳邊響起,仿佛一道閃電劃破了他腦海中的迷霧,將他從沉思中猛然拉回了現實。
小陳站在門口,手裏拎著安全帽,臉上洋溢著微笑,好奇地看著林江。他似乎對林江如此重視這次前往博物館的行程感到有些不解,忍不住開口問道“您這‘必修課’搞得比工地上的技術培訓還隆重,不就是去趟博物館嘛?”
林江嘴角微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接過小陳遞過來的安全帽,熟練地扣在頭上,然後解釋道“咱們修的可是擋水的壩啊,這可不比其他工程,更得先了解水的脾氣才行。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裏麵可藏著不少治服水的門道呢。”
今天,林江要帶領工程團隊前往三十公裏外的水利博物館。這是他特意在施工計劃裏留出的半天時間,雖然被他稱為“必修課”,但實際上,他是希望這群習慣了與鋼筋水泥、數字模型打交道的年輕人,能夠通過這次參觀,觸摸到治水背後更為深厚的根脈。
水利博物館坐落在一片鬱鬱蔥蔥的古槐林中,遠遠望去,那片青磚灰瓦的建築群宛如一座古老的城堡,透著沉靜的歲月感。簷角懸掛著的仿古銅鈴,經過歲月的打磨,顯得鋥亮無比,微風拂過,銅鈴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博物館所承載的曆史與文化。風一吹便發出“叮鈴——叮鈴——”的清越響聲,仿佛在耳邊訴說著久遠的治水故事。那聲音清脆悅耳,如同一曲古老的樂章,在空氣中回蕩,讓人不禁沉醉其中。
講解員是位頭發花白的老者,他身著藏青色對襟褂子,雖然年紀已大,但說起水利曆史時,眼睛裏卻閃著光,仿佛那些古老的故事就發生在昨天。他引著眾人走到玻璃櫃前,指著裏麵靜靜躺著的青銅耒耜,緩緩說道“別看這工具簡陋,它就是一根木柄連著青銅鏟頭,可別小瞧了它。當年河工們就是靠它一鏟一鏟在淮河沿岸築起三裏長堤,硬生生抵擋住了道光二十二年那場淹了半個城的特大洪水啊!”
林江俯身細看,隻見那耒耜刃部的磨損痕跡深淺不一,顯然是經過了長年累月的使用。邊緣還留著細密的鑿痕,這些鑿痕應該是河工們在修整工具時留下的。他不禁感歎,這看似簡單的工具,卻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曆史。
“你們看這鏟頭的弧度,”林江伸手對著玻璃櫃比劃著,轉頭對身後圍攏的年輕人說,“它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有一定的弧度。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在挖掘時可以更好地貼合地麵,減少阻力,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這種弧度也使得鏟頭在插入泥土時更加穩定,不容易滑脫。而是帶著一個斜角,挖泥時能借上水流的勁兒,省不少力——這和咱們現在用的液壓挖掘機鏟鬥原理相通,都是‘借巧勁辦大事’。古人深知“因勢利導”的道理,我們在進行現代工程時,更應該學會敬畏自然,切不可一味地依靠機器蠻幹。”小陳聽聞此言,趕忙湊上前去,凝視著眼前的耒耜,似乎若有所思。隻見他手中的筆記本微微翻開,“借力”二字被他悄悄地記錄了下來。
一行人繼續緩緩前行,不多時便走到了展廳深處的《淮水安瀾圖》前。這幅畫作氣勢恢宏,描繪了淮水流域的壯麗景色。老者站在畫前,突然提高了聲調,他手中的拐杖直直地指向畫中堤壩內側的那片綠蔭,仿佛那裏隱藏著什麽重要的秘密。
“光緒二十三年,河工們在堤壩內側種下了密密麻麻的杞柳。”老者的聲音在空曠的展廳中回蕩,“你們不妨猜猜看,他們為何要種下這些柳樹呢?”眾人麵麵相覷,一時間議論紛紛。有人猜測是為了遮陽,也有人認為是為了固土。然而,老者卻微笑著搖了搖頭,他手中的拐杖輕輕敲擊著地麵,發出清脆的聲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其實啊,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柳條遇水便會生根。”老者解釋道,“這些柳樹的根係在土壤中盤根錯節,相互交織,就如同一張緊密的大網,將鬆散的泥土牢牢地鎖住。如此一來,即使在汛期來臨,河水洶湧澎湃,也難以衝垮這道堅固的防線。”
他頓了一頓,接著說道“當年的汛期過後,人們驚訝地發現,種了柳樹的堤壩依然完好無損,而那些沒有種柳樹的地方,卻有大半都坍塌了。這說明,這種古老的方法,其效果甚至比現在的防滲膜還要好呢!”
“這不就是咱們工地那片柳樹林嗎?”小陳突然指著畫中一處驚呼道,聲音裏充滿了意外和驚喜。眾人聽聞,紛紛好奇地湊上前去,定睛一看,隻見那畫中堤壩下的柳樹成行,枝條如綠色的絲絛般垂落在水麵上,與新壩下遊那片保留下來的防護帶竟然驚人地相似!
林江心中猛地一動,他立刻從口袋裏掏出手機,迅速翻找出上周在工地上拍攝的照片。當他將手機屏幕上的柳樹林與古畫裏的景致相對比時,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兩者竟然完全重疊!不僅如此,就連柳樹枝條隨風傾斜的走向都如出一轍,仿佛百年前的河工們,早已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指引的印記,等待著後人去發現。
下午的行程是去拜訪一位老水利人——周伯。這位八旬高齡的老人就住在淮河岸邊的一座老宅裏。院子是用青石板鋪就而成的,顯得古樸而典雅。牆角處,一捆捆曬得金燦燦的蘆柴整齊地堆放著,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溫暖的光澤。
“這玩意兒能救命啊!”周伯顫巍巍地拿起一捆曬得幹爽的蘆柴,用他那枯瘦的手指輕輕地撫摸著柴稈,眼中流露出滿滿的感慨和回憶。“1954年洪水漫過堤壩,到處都是決口,機器進不去,就是靠我們這些人,把蘆柴捆成一人多粗的柴排,一個個推下去堵住決口。如今的年輕人對它不屑一顧,認為它土裏土氣,遠不如鋼筋水泥那般堅固耐用。然而,當真正麵臨緊急情況時,那些先進的機器卻在狹窄的小巷和湍急的險灘麵前束手無策,此時,還是需要依靠這位忠實的老夥計。
林江的目光被吸引到了牆角堆放的幾捆形狀奇特的草繩上。這些草繩每股都包裹著細細的竹條,看上去既柔韌又結實。他不禁好奇地走上前去,詢問道“周伯,這是什麽東西啊?”
周伯微笑著解開了其中一捆草繩的繩結,然後向眾人展示起來。隻見竹條在草繩中迅速展開,如同骨架一般支撐起整個草繩,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結構。
“這叫‘龍尾’。”周伯解釋道,“它是用竹條做骨架,草繩做皮肉,把它扔到激流中,它就能順著水勢自動卷起來,正好可以堵住堤壩的漏洞。相比鋼筋網,它更加柔韌,而且不會被水流衝得變形。當年,我爹就是靠著這個‘龍尾’,在洪水中連續奮戰了三個通宵,成功堵住了堤壩的漏洞。”
小陳蹲在一旁,好奇地看著“龍尾”,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觸摸它。草繩那粗糙的觸感讓他突然意識到,這些看似平凡的老物件,其實蘊含著比圖紙上的線條更多的溫度和故事。
返程時,太陽已經漸漸西沉,天空被染成了一片橘紅色,宛如一幅絢麗的畫卷。餘暉灑在淮河上,為它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水麵波光粼粼,仿佛無數顆細碎的金子在閃耀。
林江坐在車中,靜靜地欣賞著窗外的美景。當他的目光落在岸邊隨風搖曳的蘆葦上時,心中突然湧起一股衝動。他轉頭對司機說道“繞去工地那片柳樹林看看。”
車緩緩停下,停在了堤壩下方。林江推開車門,腳踩著鬆軟的泥土,緩緩蹲下身子。他撥開麵前的柳枝,讓視線能夠更清晰地落在水麵上。
眼前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柳樹的根係在水下交織成了一張密密麻麻的網,如同無數隻手緊緊地抓住堤岸的泥土。這些根係不僅粗壯有力,而且還將細小的沙粒也牢牢地鎖在了根須之間。
林江凝視著這一幕,心中湧起一股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轉頭對跟來的技術員說道“把土工膜鋪設方案改一下。”他的語氣堅定而篤定,“在膜上預留三十厘米寬的縫隙,不要把柳樹根擋死了,讓它們能夠順著縫隙紮進土裏。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防護帶,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
深夜,工棚裏的燈光依然明亮。林江坐在電腦前,對著屏幕上的新壩護坡設計圖,陷入了沉思。屏幕的光線映照在他的麵龐上,使得他的五官在微弱的光線下顯得有些模糊不清。他緊握著鼠標,聚精會神地操作著電腦,將原本整齊劃一的混凝土網格,一點一點地改造成模仿魚鱗形狀的不規則排列。
每一片“魚鱗”的弧度都經過了他的精心調整,仿佛這些“魚鱗”都是有生命的一般。他對細節的把握非常精準,每一處的弧度都恰到好處,讓人不禁感歎他的耐心和專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樣水流衝擊時,能在‘魚鱗’間隙形成小漩渦,緩衝水流的力道,減少對堤壩的衝擊力。”他向那位加班修改圖紙的設計師解釋道,手指輕輕地點著屏幕上的“魚鱗”,“就像周伯說的,水有性子,得給它留條‘活路’,硬擋是擋不住的。”
設計師看著修改後的圖紙,眼睛逐漸亮了起來,他似乎突然明白了什麽,說道“這是把‘龍尾’的柔韌勁兒,融進混凝土裏了?”林江微微一笑,點了點頭,“算是偷師吧。”
時間過得很快,一周之後,當第一塊印有傳統水紋圖案的混凝土預製塊被起重機緩緩吊起,放置在壩體上時,小陳站在壩下,仰頭望去,那一幕讓他印象深刻。
預製塊上的水紋並不是隨意刻畫的,而是模仿了淮河古堤磚上的紋路。這些紋路仿佛是歲月留下的痕跡,訴說著曆史的滄桑和變遷。不僅透著古樸的美感,更藏著實用的巧思——水紋的凹槽能在雨天形成細小的導流槽,讓雨水順著預設路徑排走,避免在壩麵淤積。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
“林監理,您這是把老祖宗的排水智慧,刻進預製塊裏了?”小陳走到林江身邊,語氣裏滿是敬佩。他仔細觀察著那些水紋凹槽,不禁感歎林江的創意和對細節的關注。
林江拍著他的肩膀笑了笑,說道“咱們搞工程的,不能抱著老經驗守舊,也不能盯著新技術忘本。老祖宗的智慧是經過時間考驗的,我們要善於借鑒和應用,將其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讓它們在新壩上‘活’過來。”
這天收工時,林江在壩頂駐足良久。夕陽的餘暉再次為新壩披上一層金色的光輝,宛如一條蜿蜒的巨龍盤踞在淮河之上。遠處的古河道在暮色中若隱若現,與新修的泄洪渠連成一條柔和的弧線,仿佛古今兩條水流在此交匯,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變遷。
風從淮河麵上吹來,帶著水汽的清涼,輕撫著林江的臉頰。他深吸一口氣,感受著這大自然的氣息,心中湧起一股對工程的自豪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水有靈性,得順著它的性子來。”周伯的這句話在林江耳邊回響。他凝視著眼前的新壩和古河道,似乎領悟到了其中更深層次的含義。在這個工程中,他不僅要運用現代技術,更要尊重自然規律,順應水流的特性,才能真正實現工程的安全與持久。忽然覺得這座正在崛起的大壩,不再隻是鋼筋水泥的集合體——它的每一寸混凝土裏,都藏著青銅耒耜的鑿痕,每一片預製塊上,都印著杞柳的根須,每一道護坡的弧度裏,都裹著“龍尾”的柔韌。它成了一座連接古今的紐帶,讓千年治水智慧,在新時代的淮河岸邊,繼續守護著一方安瀾。
喜歡官場由水庫潰壩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官場由水庫潰壩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