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未來展望
字數:3364 加入書籤
清晨,淮河兩岸被一層薄薄的晨霧所籠罩,宛如輕紗般輕柔。新壩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靜靜地橫臥在水麵上。壩頂的led燈帶在薄霧中散發著柔和的光暈,與遠處古渡口閃爍的漁火遙相呼應,仿佛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林江踏著草葉上的露水,登上了觀測台。清晨的水汽有些微涼,沾濕了他的袖口,但他的注意力完全被手中緊緊捏著的兩份圖紙所吸引。左邊是一張1950年泛黃的土壩手繪藍圖,紙頁的邊緣還保留著當年工程師用鉛筆寫下的批注,這些批注見證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水利工程的執著與熱愛。
右邊則是一張閃爍著熒光的新壩三維建模設計圖,線條精準而流暢,展示了現代科技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林江小心翼翼地將兩張圖輕輕重疊在一起,陽光穿透薄霧,灑在紙上,形成了一道奇妙的光影。令人驚奇的是,兩條粗細不一的軸線竟然完美地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代代水利人用他們的初心畫出的傳承軌跡。
“林監理,無人機巡檢準備就緒,隨時可以起飛。”技術員小張的聲音從對講機裏傳來,帶著幾分雀躍。林江抬頭,隻見一架銀灰色無人機從壩下緩緩升空,螺旋槳嗡鳴著劃破晨霧,高清攝像頭如同銳利的鷹眼掃過壩體,實時傳回的畫麵在觀測台的顯示屏上清晰展開。“您看,每一塊混凝土預製塊上都有專屬的微型二維碼。”小張湊到屏幕前,頗為自豪地介紹,“用手機一掃就能看到施工時間、材料批次,連負責振搗的工人名字都能查到,全程可追溯。”
林江的目光卻落在屏幕角落一處不起眼的陰影上,眉頭微蹙“把這裏放大,再清晰些。”畫麵迅速拉近,原來是壩體側麵一塊鬆動的警示標牌,金屬支架在風裏微微晃動,恰好躲在無人機預設的巡檢盲區裏。“這就是智能巡檢的局限。”他轉身對圍攏過來的團隊成員說,語氣嚴肅卻不嚴厲,“機器能捕捉數據,卻讀不懂‘細微之處’。下周把周伯他們幾位老河工請過來,他們靠聽水聲、看水色就能判斷堤壩隱患,這種‘體感經驗’,咱們得想辦法轉化成數字化參數。”小陳立刻掏出筆記本,在“智慧水利計劃”下麵添上“傳統經驗數字化”幾個字,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像是在為傳承寫下注腳。
正說著,小陳突然氣喘籲籲地從樓梯跑上來,手裏揮舞著一份文件“林監理!市裏來電話了,說要在咱們壩區建智慧水利展廳,這是初步規劃方案!”林江快步接過文件,目光掃過圖紙,當看到“活態實驗室”幾個字時,眼睛瞬間亮了起來——規劃圖上,這片區域被劃分成多個實驗區,專門用於測試傳統治水技術的現代應用。“立刻在文件上批注。”他指著圖紙,語氣難掩興奮,“把周伯的‘龍尾’和咱們的新型防滲材料放在相鄰試驗區,做抗衝擊對比實驗;再開辟一片區域種上杞柳,看看百年前的固土法子,和現在的混凝土護坡哪個更適合咱們這的地質。”陽光徹底驅散晨霧,照在林江臉上,他仿佛已經看到實驗室裏,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的火花。
中午的技術研討會在工地會議室召開,氣氛異常熱烈。年輕工程師小李戴著vr眼鏡,在投影幕布上演示新開發的bi係統“通過這個係統,我們能模擬百年一遇的洪水對壩體的衝擊,連水流的每一處渦流軌跡都能精準呈現。”畫麵中,虛擬的洪水如猛獸般撲向壩體,當渾濁的“水流”漫過仿古設計的魚鱗狀護坡時,林江突然抬手打斷“等一下,試試把蘆柴捆的物理參數輸進去,模擬一下1954年的抗洪場景。”
小李愣了一下,迅速在鍵盤上敲擊,將蘆柴捆的密度、韌性等數據輸入係統。眾人屏息凝視著屏幕,當虛擬蘆柴捆投入“洪水”中時,原本劇烈波動的衝擊力曲線竟緩緩下降——最終數據顯示,加入這種傳統材料的模擬場景裏,壩體承受的衝擊力足足下降了17。
“這就是文化傳承的力量。”林江走上前,手指輕輕敲擊屏幕上跳動的曲線,聲音裏滿是感慨,“光緒年間河工們用的治水工法,放在現代技術的框架裏驗證,居然有如此紮實的科學依據。”他轉頭看向團隊成員,眼神堅定,“下個月的全國水利行業論壇,咱們就拿這個做主題報告,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智慧的價值。”會議室裏響起熱烈的掌聲,年輕工程師們看著屏幕上的曲線,忽然覺得那些古老的治水故事,不再隻是書本裏的文字。
會後,林江獨自來到壩底的生態濕地。去年施工時種下的蘆葦已經長得齊腰高,翠綠的蘆葉在風裏輕輕搖晃,幾隻白鷺展開潔白的翅膀,在淺灘上悠閑地覓食,偶爾低頭啄起水裏的魚蝦。他想起剛開工時,施工隊嫌這片濕地礙事,建議填平後擴大施工區域,是他力排眾議堅持保留下來。“這可比任何人工防滲膜都管用。”林江蹲下身,掬起一捧清澈的河水,指尖能感受到水裏微生物的細微活動,“這些微生物能自然分解水裏的汙染物,蘆葦根係還能固住泥沙——大自然的淨化係統,比咱們設計的過濾器更高效、更持久。”風吹過濕地,帶著蘆葦的清香,他忽然覺得,所謂“順勢而為”,不僅是治水,更是與自然共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傍晚時分,林江的手機突然響起,是大學時的同窗好友,如今在水利院校當教授。“老林,我想帶研究生來你們壩區做課題,專門研究傳統水利技術的現代化應用,你看方便嗎?”電話那頭的聲音充滿期待。“太方便了!”林江爽快答應,語氣裏滿是熱情,“讓學生們住工地宿舍,白天跟著周伯學看水位、辨水情,晚上用傳感器采集數據,把老河工的‘經驗之談’翻譯成精準的計算公式。”掛了電話,他立刻在筆記本上寫下“水利人才培養計劃”,筆尖頓了頓,又添上一句“明年招一批懂傳統水利的非遺傳承人當技術顧問”,字跡工整有力,像是在為未來埋下希望的種子。
夜色漸濃,林江獨自站在壩頂望著星空。遠處的村莊亮點燈火,壩體兩側新安裝的智能路燈根據人流自動調節亮度,此刻正散發著柔和的暖光。他想起周伯白天說的“水脈連著人脈”,現在才真正明白這話的深意——水利工程從來不止是擋水泄洪的建築,更要連著沿岸百姓的民生,連著千年不息的文化根脈。手機突然震動,是設計院發來的新方案在壩體側麵雕刻一幅長達百米的治水史詩浮雕,從大禹治水的傳說,到乾隆年間的河工往事,再到現代水利的蓬勃發展,還特意加入了ar技術,遊客掃碼就能與“虛擬古人”對話,聽他們講述治水故事。林江看著方案,忍不住笑了起來,手指在屏幕上快速回複“把周伯和1954年抗洪的故事也加進去,就放在現代水利那段的開頭——他們才是活著的‘治水史詩’。”
臨睡前,林江坐在桌前,翻開工作日記。台燈的光暈裏,他提筆寫下“新壩不是終點,而是傳統與現代對話的。”筆尖落下的瞬間,窗外的月光恰好灑在紙上,與字跡交疊在一起。他抬頭望向窗外,月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淮河麵上,仿佛看見無數治水先輩的身影,正與現代工程師的剪影在水中重疊,沿著這條奔流不息的河,走向更遠的未來。
天快亮時,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將林江從睡夢中驚醒。他揉著眼睛接起電話,小陳興奮的聲音立刻從聽筒裏傳來“林監理!好消息!周伯剛才給我打電話,說願意親自教咱們編‘龍尾’,他還聯係了當年一起參與1954年抗洪的老夥計,說要把所有‘老手藝’都傳下來!”林江猛地翻身下床,走到窗邊推開窗戶,天邊已泛起淡淡的魚肚白,第一縷晨光正穿透雲層,灑向沉睡的淮河。新的一天開始了,而關於水利的傳承與創新,還有更長、更精彩的路要走。
喜歡官場由水庫潰壩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官場由水庫潰壩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