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文化傳承獎頒發
字數:4144 加入書籤
雅典的夕陽為衛城的大理石柱鍍上一層金紅色的光輝。蘇明遠站在帕特農神廟的陰影下,望著遠處逐漸亮起的城市燈火,恍惚間仿佛回到了長安城中的祭天台。千年前的記憶與眼前的景象重疊,讓他有一瞬間分不清自己身在何處。
“緊張嗎?”林婉兒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蘇明遠轉身,看見她身著一襲融合了漢服與現代禮服元素的長裙,裙擺上繡著淡淡的雲雷紋,在暮色中若隱若現。
“有些恍惚,”他老實承認,“站在這裏,仿佛能聽見千百年來無數文明對話的聲音。”
林婉兒微笑:“這就是雅典的魅力。記得第一次來的時候,我站在衛城上哭了整整一個小時。”
“為何?”
“因為突然意識到,自己不過是文明長河中微小的一粒塵埃,卻又承載著傳遞文明火種的使命。”她的眼神深遠,“那種感覺,既渺小又偉大。”
頒獎典禮在衛城腳下的古劇場舉行。當蘇明遠和林婉兒步入會場時,觀眾席上已經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鏡頭掃過,有穿著漢服的中國留學生舉著小巧的五星紅旗;有裹著希臘長袍的當地學者低聲交談;還有戴著雲雷紋圍巾的非洲代表,那圍巾的紋樣顯然是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啟發。
蘇明遠的心猛地一跳。曾幾何時,在他生活的朝代,異域文化被視為蠻夷之物,而今卻能與中華文明平等對話,相互輝映。
頒獎詞念出時,蘇明遠幾乎聽不見自己的心跳。
“他們讓千年文明走出典籍,走進生活,讓古老的智慧成為現代人的精神鎧甲...”
掌聲如潮水般湧來。蘇明遠站起身,視線不經意間與觀眾席上一雙蒼老而睿智的眼睛相遇——那是一位裹著希臘長袍的老學者,正微笑著向他點頭。刹那間,蘇明遠仿佛看到了國子監裏那位總是鼓勵他“博采眾長”的老祭酒。
走到台上,聚光燈刺得他微微眯起眼。他深吸一口氣,聞到了地中海特有的海風氣息,混合著會場鮮花的芬芳。
“感謝評委們給予這份殊榮,”他的聲音起初有些顫抖,但很快穩定下來,“站在這裏,我不禁想起千年前的中國學者常說的一句話:‘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台下翻譯同步將他的話譯成多種語言,觀眾席上響起認可的掌聲。
“為此,我帶來了一份小小禮禮物。”蘇明遠示意工作人員端上一個托盤,上麵放著一套別致的餐具——一隻慶朝風格的青瓷碗,裏麵盛著浸滿希臘橄欖油的麵包片。
會場響起一陣好奇的低語。
“這隻青瓷碗的釉料配方,來自慶朝《陶錄》的記載;而碗中的橄欖油,榨製工藝傳承自古希臘。”蘇明遠端起碗,香氣四溢,“當我們共享這道簡單的食物,就在完成一次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他停頓片刻,目光掃過全場:“文明傳承不在於建造多麽宏偉的博物館,而在於讓古老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就像這碗麵包,它飽含的是兩種文明的味道,卻在每個人的口中化為同一份滋養。”
掌聲再次響起,比之前更加熱烈。蘇明遠看到那位希臘老學者擦拭了一下眼角,心中湧起一陣暖流。
林婉兒的展示更加互動。她拿出一條未完成的手鏈,上麵的每顆珠子都代表一種非遺技藝——中國的雲錦編織、希臘的大理石雕刻、印度的染纈工藝...
“傳承不是某個人的珠鏈,”她邀請各國獲獎者上台,共同完成這條手鏈,“而是全人類共同編織的文明之網。”
當最後一位代表——一位來自肯尼亞的女藝術家將代表非洲陶珠的珠子串入手鏈時,全場起立鼓掌。
頒獎典禮本應到此結束,但主辦方突然宣布增加一個特別環節。
“請各位獲獎者用母語說一句‘文明傳承’。”主持人解釋道,“讓我們聽聽,不同語言如何表達這個共同的理念。”
蘇明遠站在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獲獎者中,感到一種奇妙的聯結。當聽到漢語的“傳”、希臘語的“δiat?pηση”、斯瓦希裏語的“utuivu”在古老的衛城上空回蕩時,他忽然想起祭天台上的文明脈絡圖——那張描繪各大文明交流互鑒的巨大圖譜,曾被他認為不過是理想主義的幻想。
而今,站在人類文明的交匯處,聽著不同語言表達著同一理念,他忽然明白:人類文明最美的模樣,就是無數個“不同”,在時光中,譜成同一首讚歌。
儀式結束後,那位希臘老學者找到蘇明遠。
“你的青瓷碗讓我想起祖父的陶器作坊,”老學者用帶著口音的英語說,“他常說,每一件陶器都承載著製陶人的靈魂和文明記憶。”
蘇明遠恭敬地問:“您的祖父是陶藝師?”
“是的,在克裏特島上有一個小作坊,堅持用古希臘傳承下來的工藝。”老學者眼中閃著光,“就像你的慶朝青瓷,我們的陶器上也有著傳承數千年的紋樣。”
二人交談甚歡,從製陶工藝談到文明傳承的困境與希望。臨走時,老學者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小陶片,上麵刻著古希臘的幾何紋樣。
“這是我祖父的作品,陪了我七十多年,”老學者將陶片放入蘇明遠手中,“今天,我想把它送給你。因為文明需要守護者,更需要傳遞者。”
蘇明遠握著尚有體溫的陶片,忽然眼眶發熱。千年前,他離鄉赴京趕考時,私塾先生也曾贈他一方硯台,說著類似的話。
夜色已深,頒獎典禮後的酒會在衛城博物館舉行。蘇明遠避開喧鬧的人群,獨自站在一尊雅典娜雕像前沉思。
“怎麽一個人在這裏?”林婉兒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蘇明遠沒有回頭,仍然凝視著雕像:“想起很多事。千年之前,我寒窗苦讀,隻為一朝金榜題名,光耀門楣。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站在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接受這樣的榮譽。”
林婉兒站到他身邊:“你覺得老祭酒會為你驕傲嗎?”
蘇明遠愣了一下,隨即微笑:“他一定會說:‘明遠啊,終於明白何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了。’”
二人都笑了起來。
“說真的,”林婉兒語氣變得嚴肅,“你覺得我們做的這些有意義嗎?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承真的那麽重要嗎?”
蘇明遠轉身,目光堅定:“正因為時代飛速變化,我們才更需要文化的根。沒有根係的樹木,即使長得再高,也經不起風雨。”他停頓一下,繼續道,“我來自一個已經消失的朝代,但我帶來的不是對過去的執念,而是對文明延續的思考。文明就像一條河流,它有源頭,有支流,有幹流,最終匯入人類文明的大海。”
酒會結束時,主辦方播放了一段特別製作的視頻。畫麵中,世界各地的人們用不同方式傳承著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師正在點茶,印度工匠在雕刻神廟雕塑,非洲部落的長者在向年輕人傳授古老的諺語,而中國的孩子們正在明遠書院裏用毛筆書寫代碼...
視頻最後,出現了蘇明遠和林婉兒在書院教學的身影,以及那句已經成為書院座右銘的話:“文明沒有時差,隻有對話。”
回到酒店,蘇明遠站在陽台上,望著遠處被燈光照亮的衛城。他手中握著那枚古希臘陶片,另一隻手裏是手機,屏幕上顯示著明遠書院的弟子們發來的祝賀信息。
千年之間,時空變換,但人類對文明傳承的渴望從未改變。他忽然明白,自己穿越千年的意義或許就在於此:不是作為某個朝代的代言人,而是作為文明對話的橋梁,連接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
夜風中,他仿佛聽到了長安城的鍾聲與雅典衛城的風聲交織在一起,譜成了一曲跨越時空的文明讚歌。
而這首歌,還將由無數人繼續傳唱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