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陛下,萬萬不可倉促禪位啊!

字數:7730   加入書籤

A+A-


    "滾!"一聲冷峻如刀的拒絕從霍去病口中迸出,"本將不屑與你為伍!"
    霍去病一臉傲然,鼻孔朝天,眼中透出毫不掩飾的鄙夷與冷漠。
    "臥槽!"劉旦心中暗罵,麵上卻故作鎮定,隻是投去一個詫異的目光。
    這小子難道還為三日前的事情耿耿於懷,不過是婉拒了他送的匈奴女人而已,至於記恨至今嗎?
    當初霍去病同樣拒絕了劉旦贈送的西域美女,劉旦可是一笑了之,從不曾計較。
    算了,不必與他計較,自有通情達理之人可詢。
    劉旦身體微微向另一側傾斜,還未開口,李廣便主動低聲道"殿下,廣陵王尚未抵達此處。"
    陛下突然將廣陵王從封地召回京師,此事已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眾臣各有猜測卻不敢妄議。
    皇位傳承乃國之根本,稍有不慎便會引火燒身,明哲保身者隻能遠遠觀望,不敢置喙。
    聽聞此言,劉旦微微頷首,心中已有幾分了然。
    正當他思緒萬千之際,殿堂側門突然開啟,四道身影從容步入。
    為首者龍行虎步,氣宇軒昂,正是當朝天子劉徹陛下。
    百官見狀,如潮水般起立行禮,場麵壯觀肅穆。
    "哈哈,諸位愛卿不必拘禮,都請坐下吧,今日乃是宴飲之時,無需過於講究繁文縟節。"劉徹笑容滿麵,大手一揮,示意眾臣就座。
    "臣等謹遵陛下旨意。"群臣雖領皇命落座,卻仍不敢懈怠禮數,謹小慎微。
    眾人就座之際,目光卻頻頻掠向跟隨陛下一同進殿的三位皇子,眼中充滿好奇與忌憚。
    他們分別是前太子、今趙王劉據,廣陵王劉胥,以及年幼的膠東王劉弗陵,三人氣質各異,神情各不相同。
    大皇子雖被廢黜太子之位,陛下卻封其為趙王,將北方富庶之地盡數納入其封域,以示恩寵。
    更令人稱奇的是,陛下特許趙王長居京畿,無需赴封地就任,此舉被眾臣解讀為"龍心憫子"的至高仁慈。
    表麵上,百官紛紛讚頌陛下愛子情深,不忍愛兒遠赴邊陲受苦。
    然而每個人心底卻都明白,這不過是天子防範趙王借封國力量壯大勢力的政治考量罷了。
    至於那位尚未就國的膠東王劉弗陵,同樣被冠以"陛下愛子心切"的美名滯留京城。
    百官嘴上如此應對,心中卻有另一番解讀"陛下必定後悔將六皇子封為膠東王,此舉無異於賜予他一個爭奪皇位的合法資格。"
    "如今陛下已明確屬意太子劉旦繼承大統,這位膠東王的處境便如芒刺在背,騎虎難下。"
    "若放任其赴國就藩,難保不會借王國之力謀反造亂;若留在身邊,又如何妥善安置?"
    "索性以"愛子心切"之名行監視之實,既全了顏麵,又能防患於未然。"
    這等敏感之事,百官不敢多言,莫談國事,談國事必自招禍端!
    猶如那個突然被召回京師的廣陵王一般,任誰都不敢輕易牽涉其中。
    涉及謀反大案,上有天子雷霆,下有太子權勢,誰敢沾邊,必遭天譴!
    百官隻能裝聾作啞,視而不見,今晚他們隻為觥籌交錯而來,其餘皆是浮雲。
    眾位大臣樂於保持沉默,陛下亦無意令他們卷入皇家紛爭,雙方心照不宣,相得益彰。
    宴席間,君臣推杯換盞,其樂融融,全無世俗拘束,宛如摯友聚會。
    劉徹時而拉著衛青的手,感慨歲月如梭,光陰荏苒。
    轉眼又拍打霍去病的肩膀,由衷感歎年輕就是資本,前途無量。
    須臾又轉向桑弘羊,一把摟住他的肩膀,沉聲道一句"這些年,愛卿辛苦了。"
    天子俯下身段,親切平和,全無帝王威嚴,仿佛隻是一位普通的長者。
    宴會正值高潮,劉旦雖心中有千言萬語,卻也不便打斷這難得的和諧氛圍,隻得耐心等待時機。
    菜過五味,酒至三巡,殿內眾人多已微醺,臉頰泛紅,雙眼迷離。
    唯有劉徹仍然神采奕奕,目光如炬,顯然酒量非比尋常。
    他輕輕放下手中酒杯,嘴角含笑道"嗬嗬嗬,諸位愛卿且靜一靜,趁著今日各位齊聚一堂,朕有一件要事宣布。"
    此言一出,方才還醉眼朦朧的百官們瞬間清醒過來,神經繃緊,精神抖擻。
    果然事有蹊蹺,今日趙王、廣陵王、膠東王齊聚,又將滿朝文武盡數召來,如此陣仗絕非單純為了飲酒作樂。
    陛下必有重大決策宣布,而且極可能涉及帝國未來的權力布局!
    眾臣心頭暗自警惕,已在心中打定主意不論陛下今日宣布何種決定,他們必將無條件讚同支持。
    因為但凡敢於表達反對意見者,恐怕今晚就別想活著走出這座金碑玉砌的大殿了。
    宴無好宴,何其諷刺!陛下的盛情款待,豈是那麽容易消受的?
    喝了皇家美酒,就得唯天子馬首是瞻,步步緊隨,不敢有半點違逆。
    劉徹對眾人神色變化全然不顧,自顧自地娓娓道來"朕自十六載登基大寶,繼承文、景兩朝基業,彼時國庫充盈,戶口豐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朕當時心想,父皇與皇祖父為大漢積攢了如此豐厚的家底,朕不能甘做米缸中的饕餮鼠輩,飲酒作樂,虛度年華。"
    "所以朕立誌要成就一番偉業,讓祖宗在天之靈也為大漢的未來感到驕傲。"
    劉徹語調中充滿感慨與追憶,嘴角掛著淡淡的微笑,仿佛回到了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時代。
    他的目光如流水般在殿中遊走,依次掃過衛青、霍去病、桑弘羊、蘇武、上官桀等心腹重臣,這些都是他親手提拔起來的棟梁之才。
    "嗬!"一聲輕歎從天子口中溢出,"幸得諸位賢臣輔佐,朕總算沒有辜負先帝厚望,勉強擔起了這大漢江山的重擔。"
    "朕可以無愧於心地說,朕做到了!這一切,朕都要感謝在座的諸位大人啊!"
    話音剛落,劉徹舉起酒杯,遙遙向群臣致敬,隨後一飲而盡,神態坦蕩豪邁。
    此番肺腑之言令文武百官不敢再端坐不動,陛下如此推崇臣下功勞,實在是過謙之舉,他們豈敢受此大禮?
    眾人紛紛起身,深深躬身行禮,異口同聲道"陛下聖明,臣等萬不敢居功!"
    這一次,劉徹並未示意百官複位,也沒有再度寒暄客套。
    他神色驟然嚴肅,聲音沉穩有力"大漢的錦繡河山是朕從父皇手中接過來的神聖責任,如今朕自己也為人父,膝下有子。"
    "這大漢的江山社稷,也到了該傳給下一代的時候了。"
    話音未落,劉徹的目光意味深長地掃過老三劉旦的麵龐。
    劉旦心頭一緊,疑慮叢生"難道老劉當真要在此時此刻對四弟下手不成?"
    天子的目光又轉向長子劉據。
    趙王低垂著頭,眼觀鼻,鼻觀心,內心呐喊"父皇,兒臣確實無意爭奪皇位,您不必再試探了啊!"
    劉徹銳利的視線隨即掠過六子劉弗陵的稚嫩臉龐。
    膠東王心中暗歎"唉,既生旦何生陵?有三哥這般出眾的珠玉在前,兒臣早已斷絕了非分之想。"
    最終,劉徹的目光如刀鋒般釘在四子劉胥身上,一動不動,仿佛要看透他的靈魂。
    此時的廣陵王如坐針氈,不停地咽著口水,心髒幾乎跳出胸腔。
    短短幾個呼吸間,劉胥已經汗流浹背,雙手顫抖不已,仿佛置身冰天雪地中。
    他想為自己辯解,卻發現自己的嘴巴如同被無形的鐵鉗緊緊夾住,一個字都吐不出來。
    劉胥隻能在心中悲切呼喊"父皇,兒臣真的是蒙冤的啊,我從未有過謀反之心啊!"
    殿內的文武百官也個個噤若寒蟬,大氣不敢出。
    他們親眼目睹了陛下那意味深長的視線掃過,心知肚明這意味著什麽。
    一場驚天動地的宮廷大變即將拉開帷幕,為了自身性命與前程,他們隻能選擇無條件支持陛下的任何決定。
    劉徹將目光收回,望向前方虛空,仿佛在與命運對話。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語氣中透著幾分決絕"朕思慮良久,決定"
    "且慢!"一聲鏗鏘有力的喝聲打斷了天子的宣告。
    劉旦大步上前,直視父親的眼睛,語氣堅定而懇切"父皇,有些事情尚有其他解決途徑,無需如此決絕。"
    此言一出,殿中眾人心思各異,情緒波動。
    群臣暗中讚歎太子的仁德風範,不忍見到手足相殘的慘劇上演。
    劉據與劉弗陵則不約而同地捫心自問假若易地而處,若父皇要為他們鏟除登基障礙,他們是否有勇氣挺身而出,阻止這一切?
    深思熟慮之後,兩人不得不搖頭自嘲,他們或許不會讚同這種做法,但也絕不會公然反對,最多隻能選擇袖手旁觀。
    唉,他們的器量與胸襟,確實遠不如三弟寬廣啊!
    與此同時,這場權力博弈的另一位主角劉胥眼角已滿含熱淚,幾乎要失聲痛哭。
    "兄長,你一向都是我們手足中最為仁厚的一個!請救救你無辜的弟弟吧!"
    "我確實是被人冤枉的啊,我從未有過謀反的念頭!"
    然而,無論殿中眾人心底上演著怎樣的情感戲碼,無論劉旦的語氣多麽鄭重懇切。
    劉徹的表情卻如鐵石般毫無波動,眼神堅定如鋼,語氣斬釘截鐵"朕意已決,不可更改!"
    不等劉旦再度勸阻,劉徹凝視著殿中肅立的群臣,一字一頓地宣布道"朕,要禪讓!!!"
    此言甫一出口,早有準備的百官立刻條件反射般開口應和"陛下聖明,臣等讚讚"
    然而那個"同"字卻如同梗在喉中,怎麽也說不出口。
    陛下方才說什麽?他不是要處置廣陵王,而是要禪讓皇位?
    當眾人終於理解了天子話語的真正含義,整個大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電光火石之間,轟然巨響!殿內瞬間沸騰喧囂,百官紛紛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陛下雖已年過半百,卻龍精虎猛,身體康健,毫無衰頹之態,為何突然提出禪讓?
    百官們隻是短暫困惑,旋即便明白了自己應有的立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不管陛下出於何種考量要禪讓,作為臣子,他們必須極力勸阻,這是為臣之道,更是維護"禮"的根本。
    況且,其中也涉及個人利益的考量一朝天子一朝臣,若當今陛下真的退位,朝堂之上還有他們的容身之地嗎?
    新君必然會重用自己的親信心腹,現有的權力結構將被徹底重組。
    無論從情理還是利益角度考量,這個消息都不可能得到百官的支持。
    "陛下,您正值壯年,精力充沛,為何突然言及退位?!"
    "此舉萬萬不可輕率決定啊!"
    "當今大漢初戰方休,百廢待興,正是需要您運籌帷幄的關鍵時刻,陛下怎能言退?大漢江山社稷離不開您的英明領導啊!"
    "陛下,輕言禪位,實乃對國家大業的不負責任之舉!"
    "沒錯,太常大人所言極是,請陛下深思熟慮!"
    "陛下,萬萬不可倉促禪位啊!"
    眾臣的聲音此起彼伏,高亢洪亮,勸諫的表情也恰到好處,看似情真意切。
    然而殿內並非所有人都是真心實意地進行勸阻。
    至少霍光就不是這樣,他表麵上慷慨陳詞,竭力勸阻,心中卻早已欣喜若狂,雀躍不已。
    "陛下聖明無比,這禪讓之舉,臣實在是舉雙手雙腳讚同啊!臣全力支持您的決定!"
    張安世、趙破奴等人也是眼神閃爍,麵上一套,心裏另一套,言不由衷。
    眾臣在殿中高聲喧囂,幾位皇子卻始終保持沉默,紋絲不動。
    因為他們已經被這突如其來的宣告徹底震驚,思維幾乎停擺。
    廣陵王劉胥的反應最為激烈,他一屁股癱坐在地,渾身濕透,如同從水中撈出一般。
    "原來父皇不是要加罪於我,而是要禪讓皇位,嗚嗚嗚嗚,嚇死我了,我的老命差點就交代在這裏!"
    劉據與劉弗陵目光交匯,心中震撼難平。
    父皇竟然願意為了讓太子提前登基而主動讓位?這與他們印象中那個對權力近乎癡迷的父親判若兩人。
    喜歡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