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回台
字數:6828 加入書籤
                    當太上皇離開衛府時,他向未央宮傳達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隨後大漢朝的大將軍衛青正式宣告退休。
    接下來連續三個月,皇家日報以前所未有的篇幅連載刊登衛青的豐功偉績,從早年漠北大敗匈奴單於,到八進八出草原的傳奇戰績,再到最終徹底剿滅匈奴的輝煌戰果,事無巨細,盡皆記載。
    陛下甚至親自執筆,在報紙上撰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頌文,正式將衛青尊為"大漢軍神",以彰顯這位功勳卓著的將領對帝國的無上貢獻。
    在如此聲勢浩大的宣傳攻勢下,衛青的威名很快傳遍大漢的每一個角落,從繁華的長安街巷到遙遠的邊塞村莊,無人不知"軍神"之名。
    民間藝人們受此啟發,創作了無數歌謠、曲藝作品頌揚軍神的功績,這些作品如春風般吹遍華夏大地,深入人心。
    一時間,衛青之名響徹大江南北,傳遍萬裏河山,成為大漢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典範與無上榜樣。
    未央宮通往建章宮的禦道上,年輕的皇帝劉旦負手在前,內侍張讓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恭敬地緊隨其後。
    今日太上皇劉徹在建章宮設宴,特邀老友衛青共進晚餐,兩位退休的老人難得相聚,自是歡喜。
    如今沒了皇帝與臣子的身份束縛,兩位老人的關係反而比先前更為親密隨意,每每相逢便是推杯換盞,縱情言歡。
    年長者飲酒時總喜歡有年輕人在旁陪伴,一來有人斟酒侍奉,二來可以盡情炫耀自己昔日的豐功偉績,借此彰顯長輩的威嚴。
    正因如此,劉旦與霍去病這兩位晚輩便被"點名"前往赴宴,扮演傾聽者的角色。
    "真是的,要不是看在"軍神"的麵子上,朕才不會任由老頭子呼來喝去呢!"走在前方的劉旦故作不滿地抱怨道。
    身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整日為國事操勞,竟還要被呼喚去陪人飲酒,這不是大大的委屈是什麽?
    聽聞皇帝的抱怨,身後兩人的反應迥然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霍去病一臉肅然起敬,眼中滿是對陛下勤政愛民、辛苦操勞的敬佩之情。
    而張讓則眯起眼睛,臉上漾起一片心照不宣的微笑,他作為貼身內侍,可是清楚地知道陛下每日的真實行程。
    國事的繁重確實由輔政大臣們分擔了大部分,再加上有他這個機敏內侍的協助,需要陛下親自拍板的大事並不算多。
    陛下的確日夜操勞,但操勞的對象卻不是朝政,而是那三宮六院的鶯鶯燕燕!
    新帝登基以來,後宮嬪妃雖多,卻鮮有子嗣降生,朝野上下都在期盼陛下早日多子多福,為大漢江山延續血脈,鞏固國本。
    對此重任,劉旦可謂竭盡全力,不敢有絲毫懈怠,每晚都在後宮勤勉耕耘,堪稱史上最為勤奮的帝王。
    以陛下那驚人的體魄與精力,整個後宮佳麗,無一不被細致關照,這等皇家雨露,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盡管劉旦在後宮中沉迷享樂,但國家大事卻從未耽擱,此刻他突然轉向張讓,鄭重吩咐道
    "在原漠北龍城前為衛青鑄造一座氣勢恢宏的勒馬銅像,務必要氣勢磅礴、威風凜凜、雄偉壯麗!"
    "無需吝嗇金錢,所需一切費用全部從朕的內府支出,絕不動用國庫一文錢!"
    "遵旨!"張讓恭敬地躬身應答,將這道特殊的命令牢記於心。
    衛青為大漢帝國立下了不朽功勳,如今功成身退,劉旦不僅要讓他的名字流芳百世,更要以這座銅像永遠鎮守草原,昭示大漢的無上威嚴。
    對於如此重臣,劉旦的賞賜向來慷慨大方,毫不吝惜,然而身後的霍去病卻因舅舅不在場而感到幾分不安與惶恐。
    "陛下,您對家父已經恩寵有加,這立像之事,是否可以從簡?或者幹脆免了?"霍去病小心翼翼地提出委婉的請求。
    自從舅舅辭去大將軍一職後,霍去病時常前往衛府探望,深知舅舅近來的處境與心情。
    當皇家日報上連載刊登衛青事跡後,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對"軍神"的狂熱崇拜,百姓們對這位傳奇將領的敬仰之情空前高漲。
    以前衛青的赫赫威名最多也就在軍中流傳,如今借助報紙這一嶄新媒介的力量,他的事跡直接傳入千家萬戶,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衛青府邸門前每日人頭攢動,無數百姓駐足瞻仰,如同朝聖者般肅穆恭敬,這份虔誠之情令人動容。
    霍去病每次步入市井街巷,耳畔最常回響的便是那些充滿敬仰的話語"看啊,這便是大漢軍神、蓋世英雄的府邸所在,多麽榮耀!"
    說這話的青年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仿佛衛青的榮耀也是他們每一個大漢子民的驕傲,這種民族自信令人心生敬佩。
    "長大後,我也要像軍神一樣建功立業,為大漢開疆拓土!"稚嫩的童聲中蘊含著最純粹的夢想,那雙明亮的眼眸中映射著未來大漢的希望之光。
    霍去病目睹了這一切,而他的舅舅衛青自然也親眼見證了這種綿延不絕的愛戴與敬仰,這份民心所向比任何金銀財寶都更加珍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那段時日裏,衛青每天都會親自步出府門,向那些前來瞻仰的百姓深深拱手,謙卑地表示自己不敢當此厚愛,言辭懇切得令人動容。
    每次完成對百姓的致謝後,老將軍都會轉身麵向皇宮方向,躬身行下最為鄭重的大禮,這一幕令旁觀者無不動容。
    每當衛青拜下的刹那,那張飽經風霜的臉龐上總是閃爍著晶瑩的淚珠,如同朝露般純淨而真摯,映照出一顆忠臣赤子之心。
    霍去病心知肚明,舅舅的每一滴淚水都是在感謝陛下的知遇之恩,那份發自肺腑的感激無需言表,卻勝過千言萬語。
    征戰一生的武將,最大心願無非是生前能夠封侯拜將、榮華富貴,此乃千古不變的武人夢想。
    而如今的衛青,不僅在有生之年享受了無上的榮光與尊崇,更令人羨慕的是,他的英名必將流傳千古,萬世稱頌!
    這一切恩典與榮耀,無一不是當今聖明天子的恩賜,其恩如山,其德似海,令人感念不已。
    陛下對舅舅的厚愛已經超越了曆代帝王對功臣的恩遇,如今還要在北疆為其立下不朽銅像,簡直是前無古人的殊榮!
    為人臣子,縱然功勳卓著,亦不敢妄受如此隆重的聖恩,這份榮耀之重已令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哎,何必推辭?"聽聞霍去病的婉拒,劉旦不以為意地擺了擺手,語氣輕鬆卻不容置疑,"衛卿當得起此等榮耀。"
    立像表彰衛青的豐功偉績固然重要,但更深一層的考量是加強對北疆的精神統治,這是一步高瞻遠矚的政治棋。
    衛青一生馳騁沙場,尤其在草原戰場上屢建奇功,他的威名早已傳遍整個塞外,令匈奴殘部聞風喪膽,膽寒心驚。
    那座銅像矗立在北疆,不僅是對功臣的表彰,更是大漢王朝對草原異族的無聲威懾,一舉多得的妙策。
    思緒流轉間,劉旦的目光忽然投向身側的霍去病,嘴角浮現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草原上的銅像將來也有你的一座,就在你征服的單於庭,那塊風水寶地朕已為你留好了。"
    舅甥二人,一個攻占龍城,一個征服單於庭,皆為不世之功,各自擁有一座豐碑,不僅合情合理,更是大漢軍威的雙重彰顯。
    "不過你的銅像不急於現在鑄造,你尚且年輕氣盛,前途無量,"劉旦的語調中帶著幾分調侃,"此時立像多少有些不吉利,等你年華老去之時,朕自會為你樹立豐碑,哈哈哈!"
    聽到這番半是認真半是調笑的話語,霍去病的俊朗麵容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羞赧,但更多的是難以言說的感激之情。
    從古至今,能夠獲得如此榮耀與認可的武將寥寥無幾,自己能有今日榮光,實乃三生有幸,無上福報。
    "臣感激不盡,萬死難報陛下知遇之恩!"霍去病心潮起伏,卻強自按捺著激動的情緒,保持著武將應有的沉穩。
    暫且不表霍去病內心的波瀾壯闊,眼下長長的宮廊已然走到盡頭,雄偉的建章宮近在眼前,莊嚴肅穆。
    一直在後方默默聆聽皇帝言談的張讓此時微微躬身,向前幾步,靠近劉旦耳畔,輕聲稟報道"陛下,近來朝中告老的大臣不斷增多,連原大鴻臚卿東方朔大人也遞上了致仕奏疏,陛下意下如何?"
    劉旦眉頭微蹙,思索片刻後輕輕點頭,語氣平淡如水"按照慣例處理吧,準其致仕,從宮中賞賜些財物犒勞,莫要寒了老臣的心。"
    自從桑弘羊率先引領潮流,繼而李廣、衛青相繼致仕後,朝堂之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告老風潮",宛如秋風掃落葉般勢不可擋。
    最初桑弘羊離京時,朝臣們尚且反應遲鈍,未能洞察其中深意,但隨著李廣、衛青這兩位重臣的相繼告退,世人終於醒悟過來——這是老一輩臣子在集體為新君讓位!
    一旦參透了這層玄機,那些自知年邁且識時務的老臣無需任何暗示或催促,紛紛主動上書請辭,場麵之壯觀前所未見。
    朝廷三大支柱人物的光榮退休,每一位都獲得了陛下的隆重禮遇與體麵送別,這種難得的政治氣氛,自然令其他老臣心動不已。
    "趁著東風好行舟",他們深知及時順勢而為,方能保全體麵與尊嚴,畢竟致仕的大勢已成,遲早要麵對的結局無可更改。
    難道他們沒有看到,麵對這一波接一波的老臣退休潮,隱居建章宮的太上皇竟然沉默如山,未發一言挽留嗎?
    連曾經的主子都不願為他們發聲,他們又能如何堅持?不過是徒增尷尬罷了。
    老臣致仕已成定例,這些日子劉旦處理過無數類似奏疏,早已形成固定流程,區區一個東方朔的告老,實在不值得張讓特地打破慣例請示。
    劉旦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冷靜審視了張讓一眼,語氣平靜地追問"看你欲言又止,想必還有其他要事稟報?"
    麵對皇帝的直接詢問,張讓並未立即回答,而是謹慎地瞥了一眼站在一旁的霍去病,那眼神中暗含著"此事不宜外人在場"的提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不必回避,直言無妨!"劉旦揮手製止了霍去病欲退的動作,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命令,"朕與霍卿之間無需這些繁文縟節。"
    霍去病的身形因皇命而凝滯在原地,雖未離席,但他的目光卻恭敬地凝視前方,仿佛與世隔絕,變成了一尊肅立的雕像。
    張讓對陛下的決定不置可否,隻是輕輕頷首,隨後靠近劉旦,聲音驟然降低,帶著一絲陰冷"陛下,昨日太常卿親赴建章宮,向太上皇痛哭流涕,控訴陛下刻薄寡恩,剛一登基就逼迫眾多老臣致仕,導致朝堂動蕩不安,恐有失民心"
    "嘶——"這番爆炸性的言論宛如驚雷炸響,霍去病心中冒出一股寒氣,額頭滲出細密的冷汗。
    這等涉及兩位至尊龍顏的敏感話題,他實在不願聽聞,生怕稍有不慎便會卷入這場可怕的政治漩渦。
    霍去病霎時間渾身緊繃,臉如鐵塊,竭力扮演著一個虛無的背景板,恨不得自己成為一縷空氣消散無蹤。
    出人意料的是,麵對如此挑釁性的密報,劉旦的表情竟然波瀾不驚,甚至嘴角還噙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從容得令人震驚。
    "太常卿,可是九卿之首,朝堂重臣啊,"劉旦輕笑一聲,語氣中帶著幾分玩味,"此人若我沒記錯,也是父皇在位時就備受重用的老臣了,父皇對此有何反應?"
    張讓臉上浮現出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那笑容中的陰鬱令人不寒而栗"太上皇並未傳下任何敕令,隻是命人將他懸吊在建章宮大門之上,至今仍未放下。"
    "嗬嗬嗬嗬,"聽聞此回應,劉旦的笑聲愈發明朗,眼中卻閃爍著危險的光芒,宛如寒冬臘月裏的冰晶,美麗而致命。
    二聖共治的特殊時期,總會有投機鑽營之徒試圖在渾水中摸魚,前有牆頭草上官桀,今又出現一位不知死活的太常卿。
    劉徹既已主動讓出皇位,成就太上皇之尊,豈能容忍這些小人繼續盤踞高位,擾亂朝政,挑撥父子?
    早在禪位之前,劉徹與劉旦就已在密室中達成共識,對朝政的交接與更迭早有妥善安排,隻是不曾昭告天下罷了。
    喜歡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