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雙雄救國的鐵血征程與皇室恩怨的剪不斷理還亂
字數:11410 加入書籤
上回書說到,天寶十五載的風,吹垮了大唐最後的體麵。安祿山在範陽豎起的反旗,像一把燒紅的烙鐵,狠狠燙在帝國的脊梁上。那十萬鐵騎踏過黃河時,濺起的不是水花,是中原百姓的血淚——洛陽的宮闕被焚作焦土,潼關的屍骨堆成了山,連長安朱雀大街上的石板,都被叛軍的馬蹄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曾經車水馬龍的街坊,如今隻剩斷壁殘垣間嗚咽的風聲,牆根下偶爾閃過幾個衣衫襤褸的流民,見了人就像驚兔般逃竄,嘴裏還念叨著“胡兵來了”。
李隆基帶著楊貴妃逃出長安時,鑾駕的車輪碾過未央宮的殘磚,發出“咯吱”的哀鳴,像極了這座王朝的呻吟。可誰能料到,一場倉皇奔逃,竟在馬嵬坡釀出驚天悲劇。禁軍士兵的刀光映著烈日,不僅砍碎了楊國忠的驕橫,也斬斷了帝王最後的溫情。楊貴妃自縊的佛堂裏,香爐裏的殘香燃了三日未絕,仿佛在替這位絕代佳人,為盛唐唱一曲挽歌。那支遺落的金釵後來在民間流轉,有人說它沾了貴妃的血,夜裏會發光;也有人說它被埋在馬嵬坡的土裏,每逢清明,會從草根下透出一點珠光——終究是亂世裏,人們對那段繁華與悲涼的念想,纏成了剪不斷的絲。
太子李亨在靈武的軍帳裏披上龍袍時,燭火正映著他布滿血絲的眼。帳外的朔風卷著沙塵,拍打著簡陋的營帳,與長安宮殿的雕梁畫棟判若兩個世界。他攥著傳國玉璽的手在發抖,不是因為畏懼,是因為肩上壓著的江山——父親逃去了成都,長安落了賊手,中原千裏沃野成了戰場,這副爛攤子,終究要他來收拾。當“肅宗”的年號傳遍朔方軍時,士兵們舉著刀歡呼,聲浪蓋過了風聲,那是絕望裏燃起的一點星火。
而此時的大唐,正等著兩位“救火隊員”登場。郭子儀在河東接到勤王詔時,正站在結冰的黃河邊,望著對岸叛軍的營帳。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將,親手點燃了火把,燒斷了河上的浮橋,火光映著他布滿皺紋的臉,聲音卻斬釘截鐵:“不破賊營,誓不還朝!”他麾下的朔方軍,是從西北戈壁裏滾出來的硬骨頭,刀劈過吐蕃的鎧甲,箭射穿突厥的帳篷,此刻正磨著刀刃,等著跟安祿山的叛軍好好較量。
李光弼在常山接到調令時,剛用計端了叛軍的糧道。他站在城樓上,望著被俘虜的叛軍士兵,眼神冷得像關外的冰。這位契丹出身的將軍,用兵素來詭譎,當年在幽州,他能讓安祿山的部下心驚膽戰,如今麵對老對手的叛軍,更是憋著一股勁。他讓人把繳獲的糧草分給百姓,自己啃著幹硬的麥餅,對部下說:“長安的宮闕還等著咱們回去掃塵,這仗,隻能贏!”
長安城的殘垣斷壁間,荒草已經沒過了膝蓋。曾在曲江池畔鬥詩的文人,有的死在了亂兵刀下,有的背著書篋逃往江南;曾在教坊司彈琵琶的樂師,如今在叛軍的營裏被逼著奏樂,指尖彈的不是《霓裳羽衣》,是淚。但朱雀門的石獅子還立在那裏,雖然被箭射得滿身傷痕,卻依舊瞪著眼睛,望著東方——那裏,有郭子儀的鐵騎正在踏雪而來;那裏,有李光弼的軍旗正在逆風飄揚。
新的故事,就在這斷牆與烽火間徐徐展開。是郭子儀能收複兩京,還是叛軍會繼續肆虐?是肅宗能重整河山,還是亂世會沒完沒了?那些在戰火裏掙紮的百姓,那些在軍帳裏不眠的將軍,又將書寫怎樣的傳奇?且看下文……。
一、郭子儀的\"職場逆襲\":老將軍的崛起之路
郭子儀接到平叛詔令的那日,正是暮春時節,庭院裏的紫藤蘿開得潑潑灑灑,紫瑩瑩的花串垂在廊下,落了一地碎紫。他正坐在竹椅上,手裏搖著蒲扇,給膝下幾個紮著總角的孫子講當年征討吐蕃的故事:“……那回爺爺帶著鐵騎繞到敵後,就像老鷹抓兔子,一把抄了他們的糧草營……”小孫子們聽得眼睛發亮,正纏著要學耍長槍,門吏卻捧著一卷明黃的詔書闖了進來,臉色急得通紅:“將軍!宮裏來的急詔!”
郭子儀接過詔書,展開時手指微微一頓。宣詔的宦官站在一旁,尖著嗓子念完肅宗的旨意,無非是“國難當頭,盼卿出山”的懇切。他捋了捋胸前花白的胡子,目光掃過廊下嬉鬧的孫子們,又望向院牆外隱約傳來的烽火消息,轉頭對侍立在側的兒子郭曖笑道:“看來老頭子的退休計劃,得往後推推了。”語氣裏沒有半分怨懟,倒像是赴一場早就約好的宴席。
這郭子儀可不是尋常武將。早年間在河西節度使帳下時,他因性情剛直,不肯給宦官送禮,被構陷成“通敵”,一擼到底貶去守倉庫。那倉庫在長安城西北角,堆滿了發黴的糧草,他每日裏扛著賬本清點,手裏的長槍被用來挑糧袋,槍尖都磨禿了。有回郭曖去看他,見父親正對著一袋陳米歎氣,嘴裏念叨:“我這杆槍,當年能挑落吐蕃的上將,如今卻隻能挑糧袋……”說罷卻又搖搖頭,拿起抹布把槍杆擦得鋥亮——他心裏的火,從來就沒滅過。
如今臨危受命,郭子儀當日便點齊朔方軍出征。他治軍極嚴,行軍路上不許士兵踩踏農田,宿營時不許驚擾百姓。有回軍隊在河北一個村落休整,一個年輕士兵餓極了,趁農戶不注意,偷了灶上剛烙好的燒餅。剛咬了一口,就被郭子儀撞個正著。那士兵嚇得癱在地上,手裏的燒餅掉在泥裏,哭著求饒:“將軍饒命!小的實在餓得撐不住了,才一時糊塗……”
郭子儀站在原地,臉色鐵青。周圍的士兵都跪下來求情:“將軍,他也是餓急了,饒他這一回吧!”郭子儀卻緩緩搖頭,聲音斬釘截鐵:“餓不是作惡的理由!今日他敢偷百姓的燒餅,明日就敢搶百姓的錢財,往後更敢害百姓的性命!軍紀如鐵,豈能徇私?”說著便要下令推出去軍法處置。最後還是村老捧著一籃新烙的燒餅趕來,替那士兵求情,才改為杖責二十。板子打在身上的聲音傳遍營寨,從此朔方軍走到哪裏,百姓都敢開門迎納——“郭將軍的兵,連路邊的麥穗都不會碰”的名聲,比軍旗還先一步傳到遠方。
收複河北的戰役中,郭子儀在嘉山遇上了老對手史思明。史思明騎著一匹黑馬立在陣前,頭盔上的紅纓在風中亂顫,隔著兩軍陣前的空場喊話,聲音粗野如狼:“郭子儀!你我都是胡人,你是華州鄭縣的,我是營州柳城的,當年在邊鎮還喝過同一壇酒!何必為姓李的賣命?不如你歸降我軍,將來平分這大唐江山,豈不快活?”
郭子儀聞言,將手中的長槍往地上重重一戳,槍杆插進泥土半尺深,震得周圍的親兵都心頭一凜。他扯開嗓子回應,聲如洪鍾,蓋過了戰場上的風聲:“史思明!你錯了!我郭子儀雖是胡人,卻知‘天下’二字!我不為李家賣命,為的是河北的百姓不被屠戮,為的是中原的農田不被踐踏,為的是長安的宮闕還能讓百姓避雨!你這反賊,禍亂天下,手上沾滿同胞的血,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話音未落,他翻身上馬,摘下背後的長弓,一箭射穿了史思明身邊的將旗。“殺!”朔方軍如潮水般湧上前,郭子儀一馬當先,長槍舞得如銀龍出海,槍尖所過之處,叛軍甲胄碎裂,慘叫連連。史思明本想倚仗人多勢眾,沒料到郭子儀的軍隊竟如此悍勇,尤其是那些西北來的騎兵,馬快刀利,轉眼就衝垮了他的陣腳。
激戰半日,叛軍屍橫遍野。史思明見勢不妙,拍馬就逃,慌不擇路間,連腳上的戰靴都跑掉了一隻,光著腳丫子鑽進密林,才算撿了條命。嘉山一戰,郭子儀斬首叛軍四萬,繳獲的糧草兵器堆成了山,河北十幾個被叛軍占領的州縣,聞聽消息紛紛反正。
夕陽西下時,郭子儀站在嘉山的山頂,望著遠處重新豎起大唐軍旗的城池,解下頭盔,任憑山風吹亂花白的頭發。他從懷裏掏出一個皺巴巴的燒餅——那是今早百姓塞給他的,還帶著餘溫。咬了一口,他忽然想起守倉庫的日子,那時對著糧袋歎氣,不就是盼著有朝一日,能用長槍護住這天下的煙火氣嗎?
如今,這口氣,總算喘過來了。隻是他知道,前麵的路還長,長安的宮闕還在叛軍手裏,史思明也隻是逃了,這場仗,還得打下去。他轉身對郭曖道:“傳令下去,明日拔營,向洛陽進發!”
二、李光弼的\"守城傳奇\":太原城下的生死較量
李光弼在太原城上演的“空城計2.0”,比當年諸葛亮的那出更添了幾分詭譎與悍勇。
彼時太原城就像驚濤駭浪裏的一葉孤舟——城中守軍滿打滿算不過數千,還多是臨時拚湊的鄉勇,連像樣的鎧甲都湊不齊;而城外,史思明帶著十萬叛軍黑壓壓地圍了三層,連營百裏,旌旗遮天蔽日,馬蹄聲日夜不息,震得城牆磚縫裏的土都簌簌往下掉。
部將們扒著垛口往下看,臉都白了,拉著李光弼的袖子直跺腳:“李將軍!這城沒法守啊!敵軍一個衝鋒就能踏平咱們的城牆,不如趁早突圍吧!”
李光弼卻站在城樓正中,手指輕輕敲著腰間的佩刀,眼神裏沒有半分慌亂。他望著城下密密麻麻的叛軍,忽然對身邊的參軍說:“去,把城裏的百姓都動員起來,男女老少都行,帶他們上城牆挖洞——就說,這是能退敵的‘神秘武器’。”
百姓們半信半疑地扛著鋤頭、鐵鍬湧上城牆。李光弼親自劃了線,讓他們在城牆內側每隔三尺挖一個半人高的洞,洞口用木板擋著,外麵瞧不出半點痕跡。有人邊挖邊嘀咕:“這洞能擋十萬大軍?怕不是將軍急糊塗了吧?”李光弼隻笑不答,轉頭讓人把府庫裏的舊木料、鐵塊都搬出來,叮叮當當敲了三日,誰也不知道他在搗鼓什麽。
三日後,史思明的攻城令下來了。叛軍推著雲梯、撞車往城牆上衝,喊殺聲震得人耳朵疼。就在雲梯快搭上城頭時,李光弼忽然揮手:“開洞!”
刹那間,城牆上的木板“嘩啦”一聲被扯開,無數黑洞洞的洞口露了出來。沒等叛軍反應過來,洞裏突然飛出無數拳頭大的石塊,像下雨似的砸下來——有的砸在雲梯上,把木頭砸得粉碎;有的直接砸在叛軍頭上,腦漿迸裂;還有的滾進人群裏,撞得人仰馬翻。
原來李光弼早讓人把投石機拆了,零件改裝成小型拋石裝置,藏在牆洞裏,百姓們輪著班拉動機關,這“牆洞拋石機”比尋常投石機更靈活,專砸敵軍密集處。史思明在陣前看得目瞪口呆,等回過神來,氣得哇哇大叫,指著城頭罵:“李光弼!你這是使詐!有種出城來戰!”
李光弼正站在城樓最高處,手裏端著碗熱茶,聞言哈哈大笑,聲音順著風飄到城下:“史思明,兵不厭詐懂不懂?有本事你也挖洞拋石啊!沒那能耐,就別在這兒嚷嚷!”
叛軍連攻幾日,非但沒占到半點便宜,反倒被牆洞裏的石塊砸得死傷慘重,連史思明最得意的“先登營”都快打光了。可李光弼的狠招還在後頭。
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挑了五百名敢死隊,個個光著膀子,手裏攥著短刀,趁著叛軍熟睡,從城牆的暗門摸了出去。這些人都是本地獵戶出身,熟悉地形,像狸貓似的摸到叛軍大營邊緣,瞅準史思明的中軍帳——那帳篷外掛著兩盞大紅燈籠,最是顯眼。
一個敢死隊員屏住呼吸,悄悄掀開帳簾一角,借著月光往裏瞧:史思明正趴在榻上打呼,腦袋離帳簾不過三尺遠。他握緊短刀,剛要衝進去,帳外突然傳來巡營士兵的腳步聲,嚇得他趕緊縮了回去,卻不小心碰倒了帳邊的長矛,“哐當”一聲響。
史思明嚇得一激靈,從榻上滾下來,連鞋都沒穿,光著腳就往外跑,嘴裏還喊:“有刺客!快護駕!”等親兵舉著火把衝進來,隻看見空蕩蕩的榻和掉在地上的頭盔,那敢死隊員早就混進夜色裏,回了太原城。
經此一嚇,史思明成了驚弓之鳥,夜裏不敢睡在中軍帳,換了三個帳篷,還是夜夜做噩夢。叛軍將士更是人心惶惶,白天被城牆上的石塊砸,夜裏怕被敢死隊摸,沒過多久就斷了糧草,士兵們餓得起不來床,連戰馬都開始啃樹皮。
這場太原保衛戰,李光弼硬是用幾千人拖住了十萬叛軍,不僅守住了城池,還趁機襲擾敵營,殺得史思明損兵折將,最後隻能灰溜溜地撤軍。消息傳到靈武,肅宗捧著戰報,激動得把茶杯都摔了——這是安史之亂以來,唐軍打的第一場像樣的大勝仗,像一劑強心針,讓絕望中的大唐看到了希望。
而太原城的百姓,再也不說那牆洞是“糊塗主意”了。他們在城牆上刻下“李光弼退敵處”,逢人便講:“咱們李將軍,不用弓箭不用刀,挖幾個洞就把十萬大軍嚇跑了!”隻是沒人知道,那些日夜守在牆洞旁拋石的百姓,手上磨出的血泡,比城牆磚還要厚。
三、皇室恩怨:李隆基與李亨的微妙博弈
靈武城的臨時宮室,是用舊驛館改造的。唐肅宗李亨坐在那把勉強湊出來的龍椅上,椅背上的金漆早就剝落了大半,露出底下暗沉的木色,像極了他此刻的心境。帳外的朔風卷著沙塵,拍打著簡陋的窗欞,發出“嗚嗚”的聲響,總讓他想起長安宮殿裏安穩的暖意——可那份安穩,早就被安祿山的鐵騎踏碎了。
他手裏捏著一份剛從成都送來的詔書,紙頁邊緣都被風吹得發卷。李隆基的筆跡依舊遒勁,字裏行間卻藏著綿裏藏針的試探:“亨兒,眼下賊寇未平,江山社稷為重。你且用心平叛,待兩京收複、天下安定,朕與你再從容商議皇位傳承之事……”
“商議?”李亨猛地把詔書摔在案上,墨硯被震得跳起來,濃黑的墨汁濺在明黃的龍袍上,像一朵突兀的烏雲。他攥著拳頭,指節捏得發白,“都這時候了,還跟我玩這一套!長安丟了,洛陽陷了,百姓在戰火裏哀嚎,他倒在成都的行宮裏,算計著這把椅子!”
站在階下的宦官李輔國,連忙上前撿起詔書,用袖子小心翼翼地擦著上麵的塵土。這人長得實在稱不上體麵,臉盤扁平,眼睛斜吊,下巴上還缺了塊肉,據說是早年在宮裏被惡犬咬傷的。可那雙三角眼裏,卻總閃著精明的光,像藏在暗處的鼬鼠。
“陛下息怒。”李輔國的聲音又尖又細,卻帶著安撫人的篤定,“太上皇久居帝位,哪裏肯輕易放手?隻是如今天下兵馬都在陛下麾下,郭子儀、李光弼皆聽您調遣,這江山的實權,早就在您手裏了。”他湊近一步,壓低聲音,“依奴才看,不如派個心腹去成都,把太上皇身邊的舊臣換一換,再把傳國玉璽請回來——名正了,言才順。”
李亨皺起眉,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龍椅的扶手:“這樣做……天下人會不會說我逼父奪權?”
李輔國忽然冷笑一聲,那笑聲裏帶著幾分看透世事的涼薄:“陛下,自古成大事者,哪顧得上幾句閑話?等您收複了長安,安定了天下,史書上隻會寫‘肅宗臨危受命,再造大唐’,誰還會提成都那幾句怨言?權力這東西,攥在手裏才是真的,放出去,可就收不回來了。”
他的話像一根針,刺破了李亨最後一點猶豫。是啊,亂世之中,道義哪有兵權實在?他揮了揮手:“就依你說的辦。”
而千裏之外的成都行宮裏,李隆基正坐在窗前,手裏捧著一幅畫。畫上的楊貴妃穿著霓裳羽衣,笑靨如花,還是他親手提筆描的眉眼。可顏料早就褪色了,連她鬢邊那朵木芍藥,都淡得快要看不清。他伸出手,指尖輕輕拂過畫中人的臉頰,喃喃道:“玉環,你說這天下,怎麽就變成了這樣……”
有宦官來報,說靈武那邊稱帝了,年號“至德”。李隆基先是愣了愣,隨即長長歎了口氣,聲音裏滿是疲憊:“罷了,罷了。亨兒能穩住局麵就好,隻要大唐的江山還在,這龍椅誰坐,又有什麽要緊?”他讓宮女取來一壺酒,對著畫像獨酌,喝著喝著,眼淚就落了下來——他不是不心疼帝位,是心疼那再也回不去的盛世,和那個再也見不到的人。
可當李亨派來的人站在他麵前,躬身說“請太上皇將傳國玉璽交予陛下,以安天下人心”時,他再也維持不住那份平靜。那玉璽是他從父親手裏接過來的,陪了他四十多年,是大唐正統的象征,如今兒子竟要明火執仗地來搶!
“逆子!”李隆基猛地把酒杯摔在地上,瓷片濺得滿地都是,他指著來使,氣得渾身發抖,“我還沒死呢!他就急著收我的玉璽?當年在馬嵬坡,若不是我……若不是我忍痛割愛,他能有今日?如今翅膀硬了,連老爹的飯碗都要搶!”
來使跪在地上,頭也不敢抬:“陛下也是為了江山社稷……”
“為了江山社稷?”李隆基笑得蒼涼,“他是為了他自己!”他轉身走進內殿,死死攥著那方玉璽,指節因為用力而泛白。窗外的蜀地春雨淅淅瀝瀝,打濕了芭蕉葉,也打濕了一個老皇帝最後的尊嚴。
靈武的風還在吹,成都的雨還在下。這對隔著千山萬水的父子,一個在軍帳裏謀劃著鞏固權力,一個在行宮裏舔舐著失落與悔恨。而他們腳下的大唐,還在安史之亂的烽火裏掙紮——收複長安的仗還沒打贏,朝堂的裂痕卻已悄然蔓延,隻是那時的他們,都以為自己在為江山著想,卻不知這裂痕,終將成為日後更深的禍患。
四、顏真卿的\"忠義悲歌\":文人的鐵血丹心
安史之亂的烽火裏,有一位特殊的英雄,他的名字,既刻在碑石上,也寫在血土裏——顏真卿。
世人皆知他是筆法雄渾的大書法家,筆下的《顏勤禮碑》字字如鐵,骨力洞達,可亂世偏要逼他放下狼毫,提起長槍。安祿山在範陽扯旗時,河北諸郡望風而降,唯有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在常山豎起了抵抗的大旗。這位滿頭白發的老太守,帶著兒子顏季明,把府庫的銀錢全散給百姓,又把縣衙的門板拆下來當盾牌,硬是憑著一腔血氣,守住了這座孤城。
可惜寡不敵眾,常山終究陷落。顏杲卿被叛軍綁在城樓的柱子上,安祿山親自提著刀來勸降。叛軍的刀已經劃破了他的臉頰,血順著花白的胡須往下淌,他卻梗著脖子,眼神比刀鋒還利。“顏太守,降了吧。”安祿山用刀背拍著他的臉,“隻要你說一句歸順,常山太守還是你的,我再賞你十車金銀。”
顏杲卿猛地啐出一口血沫,正濺在安祿山臉上:“你這羯胡反賊!我顏家世代食唐祿,豈能與你同流合汙?我恨不得食你肉、飲你血,以謝天下!”他罵得越凶,叛軍的拳頭就越重,打斷了他的胳膊,敲碎了他的牙齒,可那罵聲依舊從喉嚨裏滾出來,像燒紅的烙鐵,燙得叛軍不敢靠近。
安祿山被激怒了,嘶吼著下令:“割了他的舌頭!看他還敢罵!”利刃劃過的瞬間,顏杲卿的喉嚨裏發出“嗬嗬”的聲響,他沒能再說出一個字,卻用僅剩的一隻眼睛,死死瞪著安祿山,直到最後一口氣斷絕,那眼神裏的怒火,仿佛還能燒穿叛軍的甲胄。他的兒子顏季明,也在這場浩劫中遇害,屍骨無存。
消息傳到平原郡,顏真卿正在燈下起草檄文。他握著筆的手猛地一顫,墨滴在紙上暈開一大團黑,像塊化不開的悲慟。他衝出書房,望著常山的方向,這位素來沉穩的書法家,第一次哭得撕心裂肺——那是與他自幼一同臨摹碑帖的兄長,是總把最好的狼毫讓給他的侄子啊。
哭過之後,他擦幹眼淚,把顏杲卿的血書在郡衙前當眾宣讀。百姓們聽得泣不成聲,紛紛報名參軍。有個躲在人群裏的文人,曾與他一同在長安的酒肆裏論過書法,這時上前拉他的衣袖:“子真兄,您是書壇泰鬥,何苦要趟這刀光劍影的渾水?不如避到江南,保全性命,還能留下更多墨寶。”
顏真卿猛地轉過身,雙目赤紅,平日裏溫和的麵容此刻滿是剛毅:“先生錯了!國難當頭,豈有文人隻知舞文弄墨之理?筆墨能寫《詩經》,亦能寫檄文;手指能握筆,亦能握劍!我顏家子孫,生為大唐人,死為大唐鬼,絕不能看著河山變色!”
他帶著義軍轉戰河北,哪裏有叛軍,哪裏就有他的身影。隊伍裏的士兵常看見,這位將軍在燈下處理軍務後,總會鋪開紙,提筆寫些什麽。有時是給朝廷的戰報,字字鏗鏘;有時是給陣亡將士的祭文,筆鋒顫抖。
等到叛亂稍平,他終於有機會為侄子顏季明尋回些許屍骨——不過是一抔骨灰,幾件破碎的衣袍。在殘破的軍帳裏,他點燃油燈,提筆寫下《祭侄文稿》。筆蘸的仿佛不是墨,是血,是淚。“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那些字歪歪扭扭,塗塗改改,有的地方墨跡濃得化不開,像是哭到窒息時的停頓;有的地方筆鋒淩厲,劃破了紙,像是無聲的呐喊。
他不是在寫字,是在剜心。寫的是侄子的慘死,是兄長的壯烈,是山河的破碎,是千萬百姓的哀嚎。這篇滿是淚痕與血痕的文稿,沒有刻意的章法,卻比任何精心雕琢的作品都更動人心魄。後來它成了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二行書”,可在顏真卿心裏,這哪裏是書法?這是一個文人在亂世裏,用筆墨刻下的血淚史,是一個戰士對家國最深沉的告白。
烽火還在燃燒,顏真卿放下筆,又提起了劍。他知道,隻要還有一寸土地沒光複,他的筆,他的劍,就都不能停下。而那篇《祭侄文稿》,就像一盞燈,在黑暗的亂世裏,照著無數像他一樣的人——他們或許是書法家,是農夫,是書生,卻在國難麵前,都成了守護江山的脊梁。
五、叛軍內訌:安祿山的暴斃與史思明的反複無常
安祿山在洛陽稱帝那陣子,日子過得比熱鍋上的螞蟻還煎熬。他在範陽時就一身肥肉,到了洛陽當“大燕皇帝”,整日裏酒肉不斷,體重更是瘋長,肚子上的贅肉垂下來能蓋住膝蓋。偏偏這一身肥膘捂出了毒瘡,紅腫脹痛,流膿淌水,疼得他整日整夜坐不住、躺不下,脾氣變得像炮仗似的,一點就炸。
宮裏的宦官、宮女稍不留意就挨鞭子,連最寵信的李豬兒都沒能幸免。李豬兒打小就跟著安祿山,給他穿衣、擦澡,算是心腹,可就因為一次給安祿山撓癢時沒輕重,觸到了痛處,安祿山抄起身邊的鐵如意就往他頭上砸,打得李豬兒頭破血流,昏死過去,醒來時半邊臉都腫成了饅頭。
這頓打,把李豬兒心裏的怨氣徹底打了出來。他摸著頭上的傷疤,夜裏翻來覆去睡不著:“這胖子早晚要疼死,到時候說不定還會遷怒於我,不如先下手為強!”某個深夜,他揣著一把磨得鋥亮的短刀,借著給安祿山蓋被子的機會,悄悄摸進寢宮。
安祿山因為毒瘡疼得厲害,睡得正沉,呼嚕聲震得床板都在顫。李豬兒咬咬牙,猛地掀開被子,對著他那圓滾滾的肚子就捅了下去!短刀沒柄而入,鮮血“噗”地噴出來,染紅了錦被。安祿山疼得從床上彈起來,瞎摸亂抓,卻因為太胖,連刀子都拔不出來,隻能扯著嗓子嘶吼:“是家賊!是家賊害我!”喊著喊著,氣絕身亡。李豬兒趁亂逃了出去,隻留下那具腫脹的屍體,後來被安慶緒用毛毯裹著,偷偷埋在了床底下——這“大燕皇帝”的結局,竟窩囊得像個笑話。
安祿山一死,兒子安慶緒在洛陽繼位,可他哪有老爹那點威懾力?手下的將領多是安祿山的舊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朝堂上亂糟糟的,比菜市場還吵。遠在範陽的史思明瞅著機會來了,眼珠子一轉,想出個“詐降”的主意。
他聽說唐肅宗派使者來招降,立馬換上一身素服,跑到城外十裏地去迎接。見了使者,“噗通”一聲跪下,抱著使者的腿就哭,眼淚鼻涕糊了一臉:“臣以前真是瞎了眼,被安祿山那賊子蠱惑,才有了糊塗心思!現在臣後悔得腸子都青了,求陛下給臣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臣願戴罪立功,把安慶緒的腦袋獻上來!”
使者被他這副“痛改前非”的模樣騙得團團轉,回去一稟報,唐肅宗正愁平叛棘手,當即龍顏大悅,下旨封史思明為歸義王,還賞了他不少金銀綢緞。可沒過半年,史思明見朝廷放鬆了警惕,立馬翻臉不認賬,殺了朝廷派去的官員,重新豎起反旗,還對著部下哈哈大笑:“那幫人真是好騙!以為老子真要歸順?這大唐的江山,還沒分勝負呢!”
消息傳到郭子儀和李光弼的營中,兩位老將正在研究軍情,聽了都忍不住搖頭。郭子儀撚著胡須,苦笑一聲:“這史思明,真是比泥鰍還滑溜,翻來覆去,毫無信義可言。”
李光弼卻攥緊了拳頭,眼裏閃著興奮的光:“滑溜?正好!他越是詭計多端,越能練練我的戰術。上回在太原沒跟他好好較量,這回正好新仇舊恨一起算!”
兩人當即商定,郭子儀從西出兵,直逼洛陽;李光弼在東布陣,牽製範陽的兵力,打算前後夾擊,把史思明這顆毒瘤徹底剜掉。
此時的安史之亂,早已不是簡單的平叛之戰。戰局在名將們的浴血抗爭中起伏,在李亨與李隆基的父子內鬥中搖擺,又在顏真卿這樣的文人以筆為劍的堅守中,透著一股不屈的血氣。郭子儀的朔方軍能否踏破洛陽的城門?李光弼的奇謀能否困住史思明的鐵騎?成都行宮裏的李隆基,最終會等來兒子的“尊奉”,還是徹底的冷落?而史思明這隻老狐狸,又會拋出什麽陰招?
大唐這艘在風浪裏搖搖晃晃的巨輪,甲板早已被炮火擊穿,船艙裏還在漏水,掌舵的人卻各有心思。它究竟能否闖過這場浩劫,重回正軌?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