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金殿登基
字數:5356 加入書籤
帶著浩浩蕩蕩的大軍進了開封城,趙匡胤先是回家脫掉甲胄,不慌不忙地換上了一身朝服,然後被一大群將士們簇擁著,從容不迫地來到了文德殿。
這時候,被軍士們請來的大臣們已經早早來到了這裏。令他們吃驚的是,趙匡胤哭了,體現了一個戲骨的專業素養,那叫一個哽咽難言、泣下如雨,“先帝待我如兄如父,我感激涕零。現在我被士卒脅迫,逼得不得不如此。你們這些大臣怎麽不提前對軍隊人員進行掌控啊,事已至此,你們看該怎麽辦吧”。
範質和一眾大臣全部傻眼了,你起兵謀反,你篡位奪權,現在咋還反過來怪罪我們這些受害人?怪我們給你刀子了是吧。時至今日,某些家庭主夫主婦,不分男女,還在學習使用這種神奇的邏輯,建議向趙匡胤交一下專利費。
大家蒙圈了,一下子都沉默了下來,現場隻能聽見趙匡胤低低的啜泣聲,氣氛顯得很是有些怪異。將官羅彥環見狀,立馬拔出劍來,低聲喝道:“當今天下無主,今日必須得立一個皇帝。”這一個個強盜思維整得所有人都不會思考了。看沒人接茬,在場將士紛紛拔刀出鞘,瞬時間,嗆啷啷的聲音響成一片。
王溥見勢不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其他人也跟著跪下,一起高呼萬歲。範質眼看無力回天,隻得也跟著跪了下來。
下午就是禪位典禮,在三讓三推的固定禮儀後,趙匡胤接受了禪位。按照慣例,緊接著是宮人們前來集體朝賀,這時候人群中乍然開始喧鬧起來,隻見幾名侍衛拖著兩個四五歲的孩子,帶到了趙匡胤麵前。兩個孩童發現身邊陡然多了這麽多殺氣騰騰的彪形大漢,顯得非常害怕,開始號啕大哭。
侍衛們拱手報告:“這是我們在宮內搜查的時候發現的,一個是紀王柴熙謹,一個是蘄王柴熙誨。”
大家立即明白了,這是柴榮的兩個小兒子,柴宗訓的弟弟。這可是前朝皇室血脈,關係長遠,必須慎重處置,趙匡胤轉頭向身邊的親信們征詢意見。
趙普上前一步,簡單利索地就說了一句話:“殺了吧。”沈義倫、劉熙古、呂餘慶等一眾幕僚紛紛表示附議。
趙匡胤沒有說話,他怎麽能不知道,把前朝皇室血脈清空,讓殘餘勢力找不到擁護對象,這是最快捷消除隱患的方法,自古至今,內部奪位的從王莽、司馬炎到後麵的劉裕、楊堅,都無一例外對前主人的家族舉起了屠刀。
在場所有人都急著向趙匡胤表忠心,紛紛上前異口同聲地提議,一個字“殺”!
柴家的兩個孩子雖然幼小,此時此刻卻也明白了死期將至,早已是嚇得抖成篩糠,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卻隻有大將潘美站在後麵沉默不語,額頭滿是青筋,雙手緊緊攥著衣襟,一副非常緊張難過、但是硬要忍住的樣子,這一切都沒能逃過趙匡胤的眼睛。
趙匡胤說道:“潘美,你出列,到前麵來。”
潘美默默走到人前,躬身而立。
“你說說看,怎麽處置這兩個孩子”,趙匡胤問道。
潘美沉默不語,他不敢說,因為決定不了什麽。
趙匡胤慢慢踱了幾步,閉上了眼睛長歎一聲:“受人之恩,奪人之位,再殺人之子,我實不忍心啊。”
一語既出,頓時臣子們都驚呆了。潘美終於敢說話了:“我想,陛下和臣都曾經侍奉過先帝,先帝待我不薄。我要是勸陛下殺他們,就辜負了先帝,要是勸陛下不殺,那麽陛下又會懷疑臣。”
趙匡胤略略點頭,驀然拉起其中一個大點孩子的手,走到潘美麵前,把手交給了潘美:“這是先帝的孩子,做不了你的兒子,就給你做侄子吧。”
潘美一下子怔住了,趙匡胤笑了:“怎麽,不願意嗎?”
潘美撲通一下跪倒在地,感動得痛哭流涕:“臣謝主隆恩。”
於是潘美把這個叫柴熙謹的孩子帶回了家,改名叫潘惟吉。從此以後,君臣心照不宣達成了默契,誰也沒有再提起過這件事情,好像真的沒有發生過一樣。
趙匡胤照葫蘆畫瓢,又把另一個孩子柴熙誨交給了榮祿大夫盧琰,這也是一位敢於冒險上書請求善待前朝皇室的大臣。柴熙誨的名字也改為盧璿,後來盧璿在宋真宗一朝被重用為殿前防禦使,封為武烈侯,而後這個支脈子孫繁衍甚多,定居於永康靈山下盧村今屬浙江磐安縣),成為“九支盧”之中人數最多的一支。
對於前朝廢帝柴宗訓,無數人勸說趙匡胤一定要殺了他。畢竟隻要他還活著,就是集聚力量的一杆大旗,前朝勢力和一些不安分的人,隨時可以借他的名義伺機反宋。但是趙匡胤放過了柴宗訓,還告訴他和柴家人:“不要擔心什麽,一切都過去了。”
後來趙匡胤把柴宗訓遷往了房州,遠離了政治中心這個是非之地,又擔心有人加害他,趙匡胤把自己幼年時的老師辛文悅派去做了房州知州。趙匡胤考慮得很周全,他知道辛文悅是一位德才兼備、高風亮節的人,一定能保護好、更能教育好年幼的柴宗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天正月初四,趙匡胤登基,這一年,他三十四歲。
他定國號為宋,年號建隆,國都仍定在開封。然後,趙匡胤做了幾件大事。
派遣使者遍告各地:新朝大宋已立,皇帝是趙匡胤。
追尊父親趙弘殷為宜祖皇帝。奉母親杜氏為皇太後,立正妻王氏為皇後。
論功行賞。趙匡胤對參加陳橋驛兵變的禁軍將士全部都進行封賞,進行安撫,對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韓令坤、慕容延釗、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都封了節度使。二弟趙光義、掌書記趙普也封了核心崗位的官,分別做了殿前司都虞候和樞密直大夫。
追封韓通。他聽說韓通死訊後,非常感慨,稱讚他“臨難不苟,人臣所以全節”,追封韓通中書令,以表彰其忠義。這樣的安排是全麵且得當的,軍中紛紛讚揚趙匡胤“重情重義、仁厚守信”。
坐在龍椅上的趙匡胤,俯瞰著下麵跪著的眾臣,目光裏充滿著感懷和希冀。十二年前,我遇到了我的第一個貴人,他讓我做親兵,我開始學習他,我跟著他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學到了怎麽操控人心、怎麽讓小弟舍命相隨。
他提拔我做了個不大不小的官,我開始學著怎麽管理下屬、怎麽打理人脈、怎麽讓上司喜歡我。
八年前,我遇到了我人生第二個貴人,他在茫茫人群中發現了我,喜歡上我、擢拔了我,給了讓我發光發熱的平台,還在臨死前給了我一個很高的官位。對於他,我無比地感恩,感恩對我的賞識和信任。當然,如果他還活著,他將永遠是我的好領導、好大哥,我會一直效犬馬之勞、忠心不二。
但是他們都死了,帶著不舍的夢想死了。世界突然變了,變得死氣沉沉,終於有一天我打破了這片讓人窒息的死寂。
就這樣吧,逝去的終將逝去。你們完成不了的夢想,都將由我去完成,而且我會做得更好。
幾天後,邊關發來消息,說北漢和遼國已經退兵,那麽宋朝也就不用出兵了,這件事情也就這麽不了了之。
宋史記載說,遼國皇帝聽見趙匡胤當皇帝後,驚歎:“中國有雄主臨朝,我們豈能以螳臂當車。”當即就退了兵。
這聽起來頗有些荒誕,哪跟哪人家就怕你了,人家認識你嗎。我為了寫這段曆史查閱了大量史書,人家正史上就是這麽記載的,但是我想,這件事情應該有其他的可能。
【趙匡胤的圈子交際】
有人問了,趙匡胤都在宋州半年多了,怎麽能一回來就能讓幾萬禁軍全部聽他擺布呢?
答案是因為趙匡胤編織了一個個人與人關係的“圈子”。
曾經有社會學家研究過,人的精力最多支持他交往60個朋友,其中30個是較好的朋友,隻有10個是最緊密的朋友。真要是像這樣直接交往的方式,趙匡胤可就沒那麽大影響力了。
趙匡胤是有格局的,經營的是一個個圈子,把關係網像脈絡一樣輻射出去,比如“義社十兄弟”圈子,有楊光義、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等人;姻親圈子有符彥卿、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石守信等人,還有戰友圈子的張永德、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
每個人際圈子內部,兄弟之間、戰友之間、親屬之間都彼此認識、並行交往,利益相互糾葛、人情錯綜交織。
作為圈子的一員,你的所有社會資源都將來源於此,你的生活也會因此改善。比如你兒子想進最好的私塾,你弟弟在禁軍中競爭想提拔一級,你媽病了想找最好的名醫,正常排隊不插隊的話估計要等到明年;到了這個時候,你老婆會問你:“怎麽回事,管這些事的領導你都不認識嗎?”別著急,圈子裏有人認識,那個人和你想要找的人也共同有一個圈子。
為了一個個圈子,你付出了大量的時間,你們有共同的青春回憶,共同的戰鬥經曆,共同睡一間營房的日子,還有共同的二表姨、三姑媽、四舅媽。你會不敢背叛一個圈子裏的重要人物,因為背叛不起,否則,你對這個圈子的付出的成本,所有的時間、精力也將付諸東流。你要敢借了老大的錢卻有錢不還,馬上你的兄弟都開始罵你;你要敢點了村頭二大爺的柴火垛,馬上你七大姑八大姨就會拿著掃帚過來揍你。
這就是圈子的魔力,現實利益會要求你,必須好好經營好這個圈子,謹慎對待圈子裏的每一個人。
大圈子套小圈子,圈子交叉圈子,趙匡胤用了最簡單的方法,實現了最好的、最大化的交際效果。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千百年來就是這樣,以至於我們辦什麽事情之前,第一反應都是問圈子找熟人。
這是因為我們有著無比悠久的農耕傳統曆史,土地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密。比如一個村子裏,水源在村口張老大家附近,挖水渠要經過趙老二、王老三家,播種時候隻有李老四家有多餘的耕牛,收割時候隻有劉老五家有多餘的壯丁,那麽隻有結成圈子更好地團結協作,才能使這個村子的產出量更高。
這可跟遊牧、漁獵民族不一樣,人家一兩個人拿著個鞭子趕群羊,幾個人到山林裏打個獵就養活了一家人。圈子文化有利有弊,讓我們這個民族也無比的團結,也更有了人情味,但是也讓我們陷入繁文縟節中不能自拔。
喜歡憶宋:頂級權謀對決【北宋篇】請大家收藏:()憶宋:頂級權謀對決【北宋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