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心軟的趙匡胤

字數:5563   加入書籤

A+A-


    在開寶六年973年),趙匡胤先清除了趙普這邊的勢力。如果按照一個政治老手的常規操作,下一個目標就應該就是盡快清除趙光義。況且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已經22歲,小兒子趙德芳也14歲了,皇子已經長大,已經不再需要趙光義接班這樣一個備用方案了。
    換一個像李世民那樣心狠手辣的皇帝,殺個把親兄弟還是沒什麽心理障礙的,但是看著一起長大的弟弟,趙匡胤心軟了。
    在趙匡胤心裏,趙光義始終是那個坐在自己腿上嬉戲打鬧的孩子,是那個勾著自己脖子讓自己抱抱的弟弟。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兄長,他用慈愛的目光欣慰地看著弟弟妹妹長大,可作為帝王,過於重視親情已經成為了他最為致命的弱點。
    朝局就像一個天平,你單拿掉了一邊秤盤上趙普這邊的砝碼,必然導致整個天平的失衡,再也沒有人限製趙光義的一家獨大。趙普離京的一個月後,架不住多位朝臣的反複上奏,趙匡胤隻得把趙光義封為晉王。遲遲不忍心下手的趙匡胤將驀然發現,接下來站在他麵前的是一個權勢熏天、對他虎視眈眈的趙光義。
    其實早在開寶二年,很多人就已經看出來趙光義圖謀不軌的種種跡象,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向趙匡胤發出預警,殿前都虞候楊信含淚上奏說:“趙光義作為開封府尹,豢養死士、結交朋黨,此人居心叵測,請陛下一定小心提防。”但是那個時候,趙匡胤並不以為意,當場大怒:“我們兄弟相處和睦,感情深厚,哪裏要你這樣的小人挑撥離間。”立即下令將楊信驅逐出殿。人啊,就是個感性動物,不論多麽聰明都會被固有的情感所左右。
    自從成為隱性意義上的皇儲,趙光義就一直在悄無聲息地積蓄實力,他到處許以利益、予以援手,不遺餘力地拉攏朝廷軍政大員。舉個例子來說,開寶五年972年),由於湧入國都的百姓越來越多,導致開封糧倉提前被吃空了,掌管開封城物資儲備的三司使楚昭輔受到了趙匡胤的嚴厲斥責,被要求限期解決問題。正在楚昭輔焦頭爛額、無計可施之際,趙光義不光幫他向皇帝代為解釋難處,還從其他地區緊急調撥十萬石糧食進京,幫他解了燃眉之急,從此以後,此人死心塌地成了趙光義的鐵杆擁躉。
    最能夠證明趙光義狼子野心的,就是他私自豢養了大量死士,這些死士大部分是亡命之徒,有的甚至身背多宗大案。這些人日常由趙光義供養,並許配給妻子家眷,他們或住在王府內,或雜居在市井之間,還有的被集中養在城外的一個秘密院落。他們組織嚴密、行蹤詭秘,多年來從未曝光在公眾視野之中,直到趙光義登基以後,這些死士包括郭密、張凝、葛霸、戴興等人才浮出水麵。
    作為老牌政治家的趙匡胤,已經清晰嗅查到了來自二弟的威脅,他開始打算大力扶持皇子作為新的勢力,來自然替代晉王的勢力。這在正常情況下沒什麽,也能實現權力的順利過渡,但是他所麵對的是陰險狡詐的晉王趙光義。
    開寶六年二月,吳越王錢俶入京來朝,同來的還有大理、蒲甘、琉球等其他各國使臣,趙匡胤指定皇子趙德昭接待。這樣的差事權力不大、卻麵子不小,因為代表的是大宋朝天子威儀去接受各國來朝,親王坐在上麵,下麵各國使臣輪流跪成一片,場麵是威風凜凜、眾星捧月,曆朝曆代都會把這活交給皇儲用來造勢。這項工作以前都是交給趙光義幹的,此次改派皇子前去,很明確地向天下釋放了一個信號——皇儲人選可能有變。
    這一年,趙德昭已經二十五歲了,但以前還沒有擔任任何官職,從未涉足政事,現在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出麵,就被父親推到了萬眾矚目的聚光燈下。在這次的接待宴會上,趙匡胤讓小兒子趙德芳也參加,在大家麵前露了把臉。
    令趙匡胤欣慰的是,趙德昭很好地完成了接待任務,舉止大方、儀表得體,一時被大臣們誇讚很有君王氣度,過了不久,兩位皇子就都被封了官職。
    這就立即引起了頗有心機的趙光義高度警覺,種種跡象表明,局勢在朝著不受控製的方向前進。對失去皇位的恐懼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妄想狂,讓他每時每刻都在緊盯著周邊的變化,此刻的趙光義像是一頭受驚的小狼,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坐立難安。
    趙光義是敏感的,這種敏感來源於脆弱,他沒有任何可以倚仗的卓越軍功,也沒有可以服眾的文治資曆,他有的隻是兄長賞賜給他的這個爵位和官職,他感覺皇兄會隨時拿走身邊的這一切,也順便拿走那個將來屬於他的皇位。
    刺激他的事情有很多,尤其是後來的“遷都事件”,直接激起了趙光義的心中恐懼,讓他終於狠下心來放手一搏——這隻小狼要咬人了。
    開寶九年976年)的三月,剛剛春暖花開,趙匡胤下詔巡幸洛陽,晉王伴駕。洛陽的夾馬營是這趙家哥倆出生和成長的地方,父親趙弘殷和母親杜太後也都葬於此,陵墓叫作“安陵”。 此行洛陽重回故地,一是要祭祀父母,二是要祭拜天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跪在父母墳前的趙匡胤,一開始還在努力維持帝王威儀,慢慢地想到親人逝去後的天人永隔,不覺悲從心來,抑製不住地失聲痛哭。群臣被真情感染,也都默默陪伴著他一起啜泣。
    “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大悲不過如此”,趙匡胤一聲長歎。他站起身來,走上安陵旁的一座高台極目遠眺,依稀能看到夾馬營,能看到自己小時候玩耍的地方,兒時的記憶瞬間湧上心頭。他喚人拿過弓來,張弓搭箭雙臂一振,一支鳴鏑飛射而出。他手指箭落之處,目光深沉:“朕百年之後就葬在那裏,我要回到故鄉永遠陪伴父母。朕的陵園,就叫‘水昌’吧。”
    半月之後,趙匡胤率領群臣在洛陽之南的龍門山下,舉行了氣勢宏大的祭祀典禮。伴著莊嚴的《景安之樂》,虔誠的趙匡胤緩緩登上高台圜丘,仰頭望去天似穹廬,向下望去群臣和萬千士卒整齊跪拜。趙匡胤敬祭天地,感謝傳承社稷於大宋。
    祭典已經完成,大臣們發現趙匡胤仍戀戀不舍地留在洛陽,絲毫沒有要返回開封的意思,幾日後,趙匡胤終於正式向群臣拿出遷都洛陽的提議。
    對於趙匡胤來說,他考慮的是大宋的長治久安,現在的都城開封地處平原,東南西北一馬平川,最大的問題是無險可守,此時幽雲十六州大部分還在遼國掌控之中,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如果從那裏出發,一路上將毫無阻礙的穿越華北平原直達開封,那麽開封的交通優勢就立即變成了劣勢。因此開封更適合作為全國商業中心的陪都,作為行政中心則太過於危險。
    相比來看,“十三朝古都”洛陽更具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洛陽山河拱戴,北有邙山,南有洛水,東有虎關,西有函穀關,易守難攻。以此為國都,宋朝就不再需要那麽多軍隊,進而就可以裁撤軍隊來減輕財政負擔。
    遷都提議一石激起千層浪,反對的聲音來自四麵八方,朝議上提意見的朝臣個個像打了雞血,根本壓不下來,趙匡胤隻是默默看著,沒有說話。
    趙匡胤明白,遷都必然影響很多人的利益,但絕大部分人隻不過是房產土地價值受損,跟朝臣的政治地位相比,那點價值還犯不上這麽多人興師動眾的和皇帝唱對台戲。反對之聲之所以這麽反常的洶湧澎湃,幕後一定有人推波助瀾,這個人沒有別人,就是晉王趙光義。
    作為開封府尹,趙光義堅決拒絕遷都,因為遷都之後,趙光義將失去經營多年的本土優勢。他的開封屬地官員、他所扶植的開封當地豪強都將被留在開封,趙匡胤這招釜底抽薪將至少將削除他幾乎一半以上的勢力。這一次,趙光義動員了他全部的朝廷力量,極力阻撓遷都。
    趙匡胤直接找到趙光義,沒有那麽多彎彎繞,直接掀開蓋子談:“遷都洛陽,不是想削弱你實力,確實是為了大宋的百年大計。”趙匡胤語重心長地分析了遷都的長遠未來,如果建都洛陽,就能利用險要地形加強國都防衛,能在關鍵時候挽救大宋。趙匡胤反複強調,這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角度做出的重大決策。
    趙光義隻是淡淡地站著,麵如冰霜,他的回答簡單明了,似乎懶得廢話:“安天下,在德不在險。”意思是君王安定天下要靠仁德,哪裏要靠什麽山川河流。這一句話瞬間讓趙匡胤失去了再講下去的動力,你明明是在和他討論地形的戰略價值,比較兩個地方之間的地理差異,他卻偷換概念另起爐灶討論道德意義,這就是驢唇不對馬嘴故意不想好好聊天了。
    趙匡胤很生氣,但是沒有發火,因為他發現趙光義確實是有叫囂的資本。他靜靜看著低頭站著的趙光義,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二弟聲音不大,卻字字堅定、底氣十足。
    不知不覺中,半數的朝臣都聽命於他,晉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權臣。趙匡胤明白,現在如果自己翻臉仍要堅持遷都,無異於公開攤牌開戰,而在當下自己準備還不充分的情況下,這明顯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一向殺伐決斷、做事雷厲風行的趙匡胤此時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此次麵對趙光義勢力的瘋狂反撲,朝中居然沒有能夠有效支持自己的力量。遷都大事根本無法施行,看來隻能以後從長計議了,最終,無奈的趙匡胤宣布暫停遷都。
    洛陽之行曆時四十多天,趙匡胤最終又要離開,他最後回望了一眼這個千年古都,悠然歎道:“不遷都於此,我大宋必養兵百萬、耗費無盡,不出百年,恐怕天下財力就將為之消耗殆盡。”這一次趙光義贏了,但趙匡胤一語成讖,果然過了不到百年,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政府和百姓都入不敷出。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鐵騎南下占領開封,使北宋滅亡。
    北宋初年趙匡胤、趙光義、趙普之間的政治鬥爭劍拔弩張、刀光劍影,但你不會在表麵上看出任何的風吹草動,不會在他們的言語裏看到任何端倪,他們會在宴會上談笑風生、會在共同活動裏喜笑顏開。就在這風平氣和的氛圍裏,他們笑裏藏刀,暗暗盯著對手的一舉一動,如同藏在暗處的忍者,默默祭出一記記殺招,招招致命、不死不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們之間存在本質的差別,趙匡胤是政治家,而趙光義、趙普是政客。縱覽中外曆史,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基本上政治家很難鬥得過政客,根本原因是隊伍人員構成的不同,政鬥手段的不同。
    政治家的周圍以正直清流為主,能臣幹吏輩出,隨便一個都是人傑,即便去懲治別人也是出於公心,鬥爭手段大開大合、光明正大,武功路數一般是少林金剛拳、武當太極掌之類的正派武學。而政客周圍以阿諛奉承者居多,貪官汙吏多如牛毛,對政客唯唯諾諾,不敢有絲毫不恭,他們的整人手段犀利多變,無所不用其極,用的武功大抵是辟邪劍法、葵花寶典之流的陰狠招式,時不時再發射點暗器,讓人防不勝防。
    回到開封後,晉王和皇帝分別幹了幾件事情。趙光義私下使用金錢賄賂、贈送美女、許以高位等方式,加快籠絡軍隊、宮廷等重要崗位人員。
    而趙匡胤一直在著手籌備北伐,時間到了八月,趙匡胤發動了人生中最後一次戰爭,他命令黨進為主帥,潘美為都監,率大軍三萬人,分三路征討北漢。終其一生,不管什麽時候,趙匡胤都在為了那個天下一統的大同世界不懈努力。
    兩個月裏,大軍捷報頻傳。北漢陳兵於太原城外,試圖用騎兵野戰阻擋大軍。黨進一舉擊破,殺敵數千人,繳獲戰馬千餘匹。馬繼恩領兵出遼州路,連破北漢四十餘軍寨,繳獲大量糧草輜重,遷走人口無數。齊超領兵出沈州路,也接連大勝。
    三路齊進圍攏太原孤城,北漢國滅指日可待。眼看北方的這塊補丁即將納入統一的版圖,朝廷卻傳來消息,通知撤軍,原來是趙匡胤駕崩了。
    喜歡憶宋:頂級權謀對決【北宋篇】請大家收藏:()憶宋:頂級權謀對決【北宋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