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既和又戰的神奇一幕

字數:6438   加入書籤

A+A-


    就在趙桓和主和派一起拚命搜刮金銀的時候,各地的勤王部隊也在趕來的路上。
    正月二十一日以後,多股兵馬開始匯集到開封城外,每天達萬人以上。河北河東路製置使種師道、武安軍承宣使姚平仲率領著西北地區涇原路、秦鳳路的軍隊先行趕到,緊接著鄜延路的張俊、韓時中,環慶路的汪洋、馬遷,以及折彥質、折可求等人也帶兵來了。除此之外,熙河路的姚古、秦鳳路的種師中也在趕來,宋朝的兵力慢慢達到了二十萬,這些將士都是大宋的百戰精英。
    而城外的金軍滿打滿算隻有六萬,其中隻有三萬是女真兵,剩下的還都是投降過來的遼兵和幽州兵。
    至此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戰爭勝利的天平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向宋朝傾斜。咱們的皇帝趙桓見狀興奮了,覺得自己又行了,他開始傾向主戰,頻頻接見李綱等人。
    此時,李綱提出了一個站位高遠的宏大戰略,即效仿周亞夫平滅七國之亂的打法,共分五步:一是占領黃河渡口,切斷金軍後路;二是對城下金軍實施反包圍,但圍而不打、拒絕決戰;三是分兵河北收複失地,徹底斷絕金軍歸路;四是困厄城下金軍;五是放其北歸,聚兵黃河渡口、全麵封鎖。
    可以說,現在宋朝手裏的牌麵相當於抓了倆王四個二加一把炸牌,占盡了優勢,而李綱要比周亞夫更為狠辣,幾乎就是奔著全殲金軍設計的。按照李綱提出的想法,那就是全部軍隊由自己統一指揮,讓他來組織人手好好給金兵們上一課。
    似乎一切事情都很順暢,那麽,執著於殺敵報國的李綱能夠如願嘛?並不能。
    有人說:“山河多災變,靖康多妖孽”,這話是相當有道理的,戰局剛一緩和,圍在皇帝身邊的宰執大臣們就立馬撿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政鬥。李綱的申請是遞上去了,但李邦彥領著宰執們立馬跑去跟皇帝建議了,說我們可以新成立一個京畿河北河東路宣撫司,來專門管理開封城外的軍隊,李綱就不要代管了吧。
    而咱們的皇帝趙桓是個糊塗蛋,絲毫沒有察覺宰執們搞的貓膩,當即也就同意了。這樣一來,李綱手上就隻有了打保衛戰剩下來的三萬多軍隊,根本無力組織起全麵的戰役。
    勢單力薄的李綱就這樣被算計了,但這還不算完,他已經被這些爭權高手盯上了,悲慘的命運還將在後麵。
    不久城外也出了事。
    勤王軍隊暫時交給了種師道代管。種師道是名將家族“種家將”的第三代,祖父是赫赫威名的種世衡、父親是大名鼎鼎的種諤,他本人也正是水滸傳裏魯智深引以為豪掛在嘴邊的“老種經略相公”。
    種師道的確是名將,也非常會打仗,但問題出在北宋文官領兵這個事已經成了個傳統。所以,各地來勤王的將領都不買種師道的賬:我是河東路的將軍,你是涇原路的將軍,大家平起平坐,那我憑啥要聽你的?
    不要說其他諸路將領,就是西軍內部也都是各玩各的。這西軍軍事家族裏麵有個“姚家將”,裏麵領頭的將領叫作姚平仲。這一次的勤王就是姚平仲帶著七千秦鳳軍來的,他頭頂上被放了一個種師道以後,覺得很不服氣,這時候就起了歪心思:你種師道牛你的好了,我撇開你單幹不就行了嗎?
    於是姚平仲單線連上了皇帝:皇帝你聽說過關雲長千軍萬馬之中取大將首級嘛?我給你表演一個,你晚上準備好慶功酒,看我夜襲取斡魯補狗命。
    這個時候趙桓正是處於主戰的激動階段,一聽這個也很高興,立馬拍著大腿同意了計劃。
    按理說,夜襲這種操作的第一要義就是秘密性,講究的是冷不丁殺出來嚇你一跳,那皇帝和執行的將領之間就該是附耳過來悄悄說話,誰都不要讓知道。但咱們的傻缺皇帝偏不,他很亢奮,也很激動,找了很多道士在宮殿門口做了場聲勢浩大的法事,占卜定下了襲擊的日期為二月初一。
    這消息一下子不脛而走,搞得全城人都知道了二月初一宋軍要有大行動。這還不算完,趙桓又去開寶寺祈了福,在寺門口立起三麵大旗,上書“禦前報捷”,在不遠處搭起了一座禦駕閣樓,說是用來檢閱俘虜。
    城裏人都知道了,城裏的奸細也就知道了,那城外的金軍肯定也能知道,於是偷襲這件事一下子就變得毫無隱蔽性可言。但事情到了這個時候,姚平仲也隻能硬著頭皮上,沒辦法,這個時候你不能不幹了,皇帝可是眼巴巴在屁股後麵看著呢。
    後麵的結果可想而知,姚平仲趁夜悄悄摸進敵營,迎麵就撞見了斡魯補帶著大隊人馬正揶揄的似笑非笑看著他。雙方激戰了一夜,遭遇埋伏的姚家軍損失慘重,姚平仲拚死單槍匹馬突出了重圍,最後是隻能畏罪潛逃。
    姚平仲是實打實的名將,他找的偷襲時機也無可厚非,但是在全是坑貨的廟堂之下,任何名將都會被坑壞玩死。
    而那些被圍困還剩下的姚家軍精銳,最後是被李綱救出來的。李綱一聽說出了這麽大的事情,趕緊帶著手底下的三個軍出城拚死營救,一直打到第二天中午才把金軍擊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現在好了,事到如今損失這麽大,主要負責人還跑了,引起了朝野共憤,那麽現在誰來擔責?結果是——李綱。
    李綱當然是無辜的,他自始至終就不知道有這個什麽襲擊計劃。但在李邦彥的宰執班子們看來,首先肯定不能讓領導趙桓擔責,也不能讓城外的那些將領們背鍋,那幫人軍中關係是盤根錯節,根本得罪不起,他們思來想去就隻有讓這個沒有根基的李綱背鍋最為合適了。
    這一天,李邦彥帶著一幫主和派的大臣浩浩蕩蕩地來找到了皇帝,跪在地上哭著說:“李綱一意求戰,舍社稷於不顧,用軍民的性命成就他自己的個人功勞,所以才致此大敗。求皇帝明察,並治李綱的欺君大罪。”
    此時,夜襲的失敗已經讓趙桓怕得瑟瑟發抖,於是他又立即倒向了主和:“原來金軍這麽強啊,連我們最厲害的西軍都被揍得找不到北。那不要再搞什麽抗戰了,就按李邦彥你們說的,讓李綱擔責吧。”
    陰險的李邦彥也是夠狠,他趁機提出,為了平息金人的憤怒,建議把李綱綁起來送往金營請罪。好在趙桓還算有點良心,他揮了揮手沒有同意,隻是罷免了李綱的官職。
    此時的皇帝一直在主戰還是主和間來回猶豫,恰在這時群體事件“太學生請願”發生了,而這個事件的起因就在於李綱的被罷免。
    事情發生在二月初五,數百位太學生自發來到了宣德門靜坐,並上了封奏書給皇帝。信是這麽寫的:現在皇帝您身邊的人分為了社稷之臣和社稷之賊兩種,前者主要是李綱,後者就多了,包括了李邦彥、李棁、蔡懋等人,然後太學生們建議,皇帝你要親賢臣、遠小人,給李綱恢複清白、重新給予重用。
    太學生請願的事情很快轟動了開封城,更多的人來到了宣德門,不到半天時間,靜坐的規模就達到了幾萬人,到了中午人數就達到了十萬,在老百姓心裏,隻有那位李綱是真正愛護自己的好官,隻要李綱還在,老百姓們就有指望。他們齊聲呐喊著,聲稱除非見到李綱複職,否則就不離開。
    正在這時候恰好散朝了,群臣們從這裏路過要回家,有幾個眼尖的就認出了李邦彥,眾人立刻圍了上去,指著他鼻子大罵奸臣,數落他的罪過,甚至有人上去開始撕扯他的衣服。在幾個太監的拚命阻攔下,李邦彥幾乎是赤裸著上身才得以狼狽逃跑。
    皇帝趕忙派分管軍事的吳敏出來告訴大家,現在軍事失利,隻能向金軍求和,等金兵一走就給李綱複職。其實這時候就能夠很容易看出來,皇帝和宰執們已經傾向於徹底跟金人服軟了。
    但這樣的答複根本不可能讓群眾滿意,人們搬來了登聞鼓,抵著拱門不停地敲擊,後來鼓被敲破了,大家就齊聲呐喊,那聲音是驚天動地。
    開封府尹王時雍是李邦彥的門人,主和派的爪牙之一,他的職責就是維護首都治安,轄區鬧出這麽大事,他也隻能勉為其難地去安撫百姓。但這個家夥顯然是沒鬧清楚形勢,還拽著官威喊道:“你們這樣做是在威脅天子,是欺君罔上。要是還不趕緊散去,就抓你們進監牢。”太學生憤慨地回答道:“以忠義去死諫天子,比你們這些奸佞去欺詐天子不是好多了?”
    王時雍還想繼續說話,有人就伸手拽住了他的衣領,緊跟著一群人湧了過來,把他嚇得是趕緊撒腿就跑。
    天色漸晚,而民眾的情緒也愈發的激動,有人已經開始撞擊宮門了。守衛宮殿的殿帥王宗濋向皇帝匯報,告訴他如果不聽從民眾的呼聲,轉眼間就要民變了。
    皇帝嚇壞了,趕緊傳旨召李綱來官複原職,但李綱此時在皇宮的另外一個角落浴室院待詔,走過來要半個時辰,皇帝隻好派遣身邊一個叫作朱拱之的太監先去告訴群眾,說李綱和複職詔書隨後就到。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群眾情緒這時候已經失控了,朱拱之剛到宣德門,有人立刻將他圍住硬是給踩跺成了肉泥,而他的死也標誌著民變正式開始了。
    血腥氣刺激著所有人,人們開始失去理智。有人大聲喊著“殺死內臣無罪”,拉過守在宮門口的十幾個太監,將他們殺死,取出內髒拋灑在宮牆上,砍掉腦袋掛在竿子上。
    到了這時,民變已經到了最危急的關頭,一旦見了血,人們就很難控製住理智,下一步必然要衝擊皇宮了,到時候皇帝的生命安危也就成了個未知數。
    關鍵時刻李綱趕到了,他叫停了所有人,熱淚盈眶地表示著感謝,告訴大家,皇帝已經給自己複了職,擔任的是副宰相兼京西四壁守禦使,並請大家放心散去,立即回家。在李綱的不停勸慰下,一場激烈的民變慢慢消弭了。
    公道自在人心,這場為了正義而戰的民變直接導致了兩個結果,一個就是把那個慫包宰相李邦彥嚇得直接退休了。被圍堵住差點跑不掉的經曆讓他後怕不已,趕緊就打了申請跑路。
    另一個結果卻是讓趙桓又一次地倒向了主和。此時趙桓的心情是無比憋屈,這是大宋開國以來民眾第一次脅迫皇權,讓他隻能無奈地委曲求全;而主戰派的風吹草動就能調動民眾,讓他更是心生厭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的複雜心情,在二月初六給斡魯補的書信中流露了出來。由於要向金國解釋夜襲事件,皇帝在去信中就發了牢騷,他說,昨天城中民變,殺了十幾個宮人,還威脅官員,搞得許多宰執都不敢來上班了,李邦彥退休,趙野請假,王孝迪、蔡懋辭了職,現在宰執之中隻剩下吳敏、耿南仲以及李棁還在任了,現在他已經是無計可施、焦頭爛額了。從這封信裏,我們能很容易地看出皇帝那種無可奈何的壓抑。
    ——現在的局麵是特別的混亂,就讓我們一起好好捋捋戲台上的幾方都在做些什麽。
    一方麵,主戰派的將領們變得越來越積極主動。關門打狗的戰略態勢已成,優勢決然在我,雖然皇帝已經在主導求和,但城外對金軍的軍事行動仍在積極展開,種師道其後組織了一次戰鬥,正麵將金軍擊敗,殺死了好幾百人。
    一方麵,為求和進行的搜刮工作也在加速。上次的民變事件提醒著李邦彥、李棁這幫人,如果金軍最終被擊潰,那就意味著求和是錯誤的,意味著開封人民前一段時間的受苦受難是他們造成的,那到時候自己這些大臣很可能被憤怒的民眾給扯成碎渣。隻有讓金軍趕緊離開,才能證明他們的求和是對的,才能推卸掉這些責任。
    接下來朝廷更是將各種美食美酒、古玩字畫送給金軍,甚至把大量女人都送了過去。在一封信裏,斡魯補甚至還惡趣味地感謝皇帝送了百餘個美女給他,並表示不忍心讓這些人離開父母親人,等他用完後,離開這裏時會還回來的。
    再看看金軍那邊是什麽情況呢?金軍不過六萬人,而勤王軍隊人數已經達到了二十多萬,宋軍越來越頻繁的軍事行動也在時刻給予他們壓力,此時他們最好的策略,莫過於拿著既得利益趕緊跑路,隻要能夠平安地撤退就是贏家。
    好,此時的局麵大概已經清晰了:皇帝和宰執們特別害怕城外的金人,圍城的金人又害怕城外的二十萬勤王大軍,而城外的勤王援軍卻不得不接受朝廷的指揮,想打大仗卻不能打,隻能躍躍欲試的小打小鬧。
    一邊主戰、一邊主和,一個大國政權在大戰麵前表現得如此人格分裂,在中國曆史上是開天辟地第一次,問題出在哪裏了呢?
    答案是出在了皇帝身上。封建王朝發展到了宋朝這裏,已經發展出了一套相當聽話的官僚係統,皇帝要是想幹點啥事,基本上還是無往不利的。但要是皇帝老是拿不定主意呢?
    趙桓本來腦子就不太通透,遇到事情就是拎不清,在對待金國問題上,皇帝也一直是搖擺不定,而大宋的官僚係統又特別順從,結果上上下下也就一起精神分裂。
    大宋啊,在這麽個國家危難的時局,攤上這麽一個蠢如鹿豕的老大,是何其的悲哀和不幸。
    喜歡憶宋:頂級權謀對決【北宋篇】請大家收藏:()憶宋:頂級權謀對決【北宋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