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二章 改革(1)
字數:3197 加入書籤
鳳翔節度使府內書房,月光透過窗戶灑在書案上,給整個房間帶來一絲明亮。
自吞並扶風麟遊二鎮以來,已經過去了數十日,這段時間裏,京城傳來的消息正如他和李振所預想的那樣。
昭宗為了削弱楊複恭的勢力,對他的吞並之舉采取了默認的態度,甚至還象征性地撥了一些糧餉和軍械物資。
這無疑是一個好的信號,說明他的行動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楊複恭在經曆了這次事件後,在朝堂上也變得沉寂起來,不再像以前那樣囂張跋扈,隻是究竟他是真的退讓了,還是再積蓄力量等待致命一擊誰也不曾知曉。
關於薛知籌的死,雖然大夥都心知肚明,但沒有人再去提起這個敏感的話題。
武定鎮的護送隊早已平安歸來,李茂貞身死的消息讓李倚徹底放下心來。
如今的鳳翔已經安定,軍心民心都已經歸附於他,是時候在鳳翔做出一些改變了。
相較於前些時日的肅殺氛圍,今日的書房多了幾分務實與專注。
李倚身著一襲紫色常服,隨意地坐在書案後麵,他的手中不再是那冰冷的節度使印,而是一卷標注詳盡的鳳翔、隴州十四縣田畝戶冊初稿。
這份戶冊詳細記錄了這兩個地區的土地麵積、戶籍人口以及農業生產等情況,是他進行改革的重要依據。
他對麵,心腹幕僚李振精神矍鑠,眼神銳利如常,但眉宇間少了幾分對顛覆性阻力的憂慮,多了幾分對具體施政的精細籌謀。
窗外,親兵巡邏的腳步聲,如鼓點般規律而沉穩地回蕩在這片土地上。這聲音仿佛是一種宣告,昭示著這片土地已牢牢地掌控在李倚的手中。
李倚端坐在書房的案前,燭火搖曳,映照著他的麵龐。
他緩緩放下手中的戶冊,目光落在案上那幾份寫滿條陳的絹帛上,指尖輕輕地點了點。
“興緒,”李倚的聲音低沉而有力,“鳳翔之人心初定,隴州亦已歸降於我。此非僥幸所致,實乃將士效命、父老期盼之果。
然欲使此二州十四縣成我之根基所在,無論進可勤王靖難,退可保境安民,皆須力行改革方可。”
李振站在一旁,微微頷首,表示認同。
他輕撫著自己的短須,沉思片刻後,聲音沉穩而清晰地說道:“大王所言甚是。現今局勢於我等有利,人心所向,實乃推行新政之良辰。
但,常言道,百足之蟲,雖死猶僵;積弊之政,革除之需巧法妙策。雖或遇些許阻礙,隻是此阻礙非源自昔日李茂貞餘孽之生死反噬,更多乃舊製之慣性、利益之微調及執行中之艱難也。”
李倚點點頭,隨即眼神堅定道:“無論遇到多大阻礙,都必須推行下去。”
稍作停頓,李倚拿起一份具體改革初稿遞給李振,沉聲道:“興緒,這是我的初步構想,你替我斟酌斟酌。”
李振接過初稿,認真審視起來。
“軍隊,乃安身立命之根本,軍中改革,至關重要,我決定從永寧軍、鳳翔精騎、神策精兵、隴州悍卒中遴選出精銳,組建四支禁軍,分忠義、定西、平南、安北四軍。使其成為征戰天下,能打硬仗的王牌之師。
同時在鳳翔設置十四折衝府以為補充,用以提供穩定兵源,維護地方治安、充當野戰軍後備力量,並實行寓兵於農之策,以減輕財政負擔。此外,從四支禁軍及折衝府中“百裏挑一”,作為我的侍衛親軍。”
李倚緩緩說出自己的想法。
李振聚精會神地聆聽著李倚的講述,同時仔細審視著手中的初稿。
他時而皺眉沉思,時而點頭表示認同,過了一會兒,才開始有條不紊地分析其中的關鍵問題:
“大王已然確立了四支禁軍之名與主將,此乃構建軍隊之根基。
然隴州之悍卒與鳳翔之精騎,其作戰之法與習慣迥異;神策外鎮與永寧軍亦各有其傳統。若強行將之揉合,極易滋生矛盾與隔閡,反致戰力削弱。
故當務之急,乃是製定一套統一之操典、號令與賞罰之製,並通過高強度之合練,使各軍熟悉且適應。
此非僅憑主將之個人威望即可速成,需大王遣精通諸軍戰法、經驗豐富之教頭全麵統籌,且舍得投入錢糧打造統一而精良之器械。
唯有如此,方可真正將眾人凝聚為一整體,達成“合”眾為一、“和”而更強之目標。
再言及府兵製度中之“均”與“實”。設十四折衝府之構想甚佳,然“均田”二字,言之易,行之實難。
鳳翔地區雖曆經戰亂,然豪強匿田、小民私墾及官田界限不明之情形仍隨處可見。
若倉促授田,數量不實,地段偏遠且貧瘠,或強行奪民之田,則府兵必無“恒心”,反生怨恨與不滿。
目前最為緊要之事,並非急於掛牌,而是要精心核對田畝,厘清產權關係。大王手中此初稿,仍需眾多胥吏親赴實地核查,此間既耗時又耗力,且需嚴密防範胥吏借機勒索、豪強賄賂隱匿等情形之發生。
再者授予田地須優先考慮官田、無主荒地及罪產,以保公平、足額與便利,如此府兵方可切實獲益。
至於親軍之“精”與“純”,“玄甲衛”為大王之利刃,關鍵在於精銳而非眾多。百中選一”實非易事。各軍主將是否真心舉薦頂尖人才?入選者能否真舍舊情,唯忠大王?此皆非僅憑個人威嚴可定。
須有嚴苛公正之選拔流程,涵蓋武藝、謀略、忠誠背景之審查,更需大王親見並訓勉入選者,賜以厚賞,使其家眷亦感“親王親軍”之榮,方可保其“純”。初期規模或可稍小,寧缺毋濫。”
李振直言不諱,點明當前軍改麵臨諸多難題,而坐於書案後的李倚則輕叩桌麵,微微頷首,以示對李振所言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