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三章 改革(2)
字數:3423 加入書籤
“財政方麵又當如何?”李倚旋即問道。
李振沉思片刻後回答道:“張潛出任‘鳳翔度支鹽鐵製置使’之職,總攬二州財權,實乃必要之舉措。然此職權重,易引發原州府財曹官員之不滿與抵觸。
彼等雖不敢公然抗王,或借拖延賬目、隱匿細情、推諉責任等手段暗中掣肘,致新政推行功倍事半。”
張潛是李倚最近新發現的人才,此人原是李茂貞手下一戶曹參軍,但李倚與他交談過後發現此人才思敏捷,處事圓滑,尤其擅長理財,對於如何增加財政收入由自己的一番見解,恰巧李倚缺少這方麵的相關人才,交談之後大為傾心,馬上就準備提拔重用他。
李振稍作停頓:“故我等須明確界定‘鳳翔度支鹽鐵製置使’之權責範圍,使其與刺史、縣令之行政權力明晰,免職責不清之況。
同時,當賦予張潛組建精幹班底之權,自王府舊屬及寒門士子中選拔通曉算學、不畏繁劇之人才,將其滲透至諸州縣關鍵財賦崗位,如此方可令行禁止,破原有胥吏把持之局。”
言及此處,李振話鋒一轉,談及鹽鐵專賣此重要問題:“鹽鐵專賣乃巨利所在,目前所遇阻力非源於豪強之公然對抗,實乃私販之暗流湧動。
鳳翔昔日對私販網絡之縱容,致此問題積重難返,地方胥吏恐與私販相互勾結。欲真正實現專賣,絕非設卡禁止如此簡單。
我等需建一高效且廉潔之官營購銷體係,唯如此,方可保官鹽、官鐵之質量優良、數量充足、價格平穩,使私販無利可圖。
與此同時,對緝私不力之官吏,務必嚴懲,且積極鼓勵民眾舉報,唯如此,方可使官利得以“暢通”,徹底杜絕“專營”名義下之貪汙腐敗行為。
而維持新軍的開支需耗費巨額資金。除鹽鐵與兩稅外,務必全力恢複商業之路,大力推動工坊發展。
鳳翔之地,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可考慮減免部分關市之稅,以吸引各地行商。此外,亦可設立一些官營或受監管的織坊與鐵器坊,如此既能滿足軍需民用之需,又可增加收入。
屯田與營田務必即刻著手操辦,且須選派得力幹吏專司此事。此舉措雖見效或緩,但從長遠觀之,實乃重要長久之計。若短期內資金仍有缺口,可考慮發行“軍興債券”,向境內富戶商賈借貸,並許諾給予合理利息及未來鹽鐵專賣份額等便利。
隻是需注意,此僅為權宜之策,實施過程中務須謹慎把握尺度,萬不可失卻信譽。”
聽著李振的逐字分析,李倚緊閉雙眼,全神貫注地聆聽著,雖然他並沒有開口說話,但那頻繁的點頭動作已經充分表明了他對李振觀點的認可。
李振見狀,繼續說道:“州縣官吏之問題,大王既言及“考課升黜報於王府”,此誠為甚善之政策。然今人心初定,未宜行大規模之撤換,恐致不必要之動蕩與猜疑。
然我等實需立一套明晰、務實之考課標準,如稅賦征收、戶口增長、治安狀況、農桑水利等。
可遣王府之“觀察使”或“采訪使”定期巡視各地,核實此等方麵之實際成效。對於那些平庸無能、陽奉陰違之官員,當逐步汰換;而對於那些才能出眾、積極支持新政之官員,則宜破格提拔。”
李振略作停頓,接著道:“此外,王府可設“幕府”,廣攬賢才,不論其出身如何,皆可授參軍事、推官等職。
如此,一則可儲人才,二則可隨時將此等人才外放填補實際空缺,此乃為地方注入“新”血之良途。
至於律令格式,自當遵循朝廷之製度。隻是鳳翔地區新經戰亂,情形或較特殊。故王府可據實際,酌情向朝廷上奏,請求針對某些事務頒布臨時之“教令”,以適應當地之急切需求。
譬如,對於流民之安置問題以及戰後土地糾紛等事務,可通過頒布臨時“教令”以行有效之管理與解決。此處之關鍵,在於無論遵循舊有之法律抑或頒布新之“教令”,於執行過程中皆須保公正與高效。
同時,王府需有監督與糾察之權,以防地方官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以確保民眾對此等措施之信服。”
李倚緩緩睜開雙眼,他的手指在案幾上輕輕敲擊著,與李振的分析節奏相互呼應,他的眼中閃爍著銳利而務實的光芒。
“興緒所言,深謀遠慮,每一句話皆直擊要害啊。”
他對李振的剖析深表認同,並繼而說道:“然而,阻礙並非僅僅在於表麵之艱難,更在於經年累月所積聚之弊病、官員之懈怠以及執行過程中諸般細微之處。至此,我已然明了。”
李倚沉思片刻,繼續說道:“關於統一操練府兵之事,我等當重質而非量。同時,田畝之核查亦須精準詳實,以確保府兵能切實獲其應得之土地。
此事,我將親督張全義,責令其認真負責地施行。此外,王府亦將遣專人協助其進行田畝核查及操典製定之務。
張潛,我將囑其盡快組建一個精明幹練之班底,以徹底破除那些舊官吏對權力之把持。至於鹽鐵專賣一事,首當重建一個良好之官營網絡,嚴厲打擊私販行徑,務必確保鹽鐵之品質優良且價格穩定。
商業道路與工坊之建設,須即刻著手進行。屯田與營田之工作,更是迫在眉睫。於開源而言,可考慮推行債券製度,但必須獲王府之支持與擔保,同時須嚴格把控債券之規模。
至於考課標準,就交由你負責,於三日之內擬定出來,務須做到簡明扼要、切實可行。觀察巡按製度,亦須即刻建立起來。幕府招攬賢才之事,待堂議結束後,便發布檄文,向鳳翔及隴州兩地昭示!”
李倚起身,行至窗前,凝視著窗外那片靜謐夜色,以及府中井然之象。
其聲沉穩而堅定,似蘊無盡之力:“鳳翔與隴州,此地非割據之根基,乃致國家中興之要源!我等所為,上不辱天子之信,下不負黎庶之望。
行改革,非為爭權,乃為強軍實倉,衛吾疆土,使百姓安居樂業,待天子詔令!縱此過程遇些許技術難題與執行阻礙,亦不過微末之事耳。但我等方向明,用人當,監督有力,何必憂大事不成?
興緒,三日後堂議,你為我之樞軸,總攬諸策協調推進之責!”
李振離席,肅然一揖,目中滿是敬佩與振奮:“大王真乃目光如炬,洞徹細微,遠見卓識,令人欽佩!振雖才有限,然願竭盡所能,盡愚鈍之力,輔大王梳理諸事條理與連貫,監督確保諸策切實執行。
振必竭力使岐隴二州之軍整齊有序,府庫充盈,吏治清明,於關西築最堅實之屏障!三日後之堂議,振必全力以赴,殫精竭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