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五章 改革(4)
字數:3553 加入書籤
李倚目光轉向文臣一側,最終落在一位眼神精明的小胡子文官身上:“古往今來,強軍需豐足軍餉以支撐,而欲使百姓安居樂業則需充裕食物。然若財政之權過於分散,即便加倍努力,亦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王深思熟慮,決意設立“鳳翔度支鹽鐵製置使”一職,令其全權掌管鳳翔府與隴州二州及下屬十四縣之所有財政收支、鹽鐵專賣等諸事!”
“張潛!”李倚驀然點名。
戶曹參軍張潛心內一陣激蕩,雖然早已有了心理準備,但仍然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迅速出列,深深作了一揖:“臣在!”
李倚凝視著張潛,沉聲道:“自今日始,擢升你為製置使!”
說完,他將一枚嶄新鑄就的銀印賜予張潛,繼續說道:“本王授你全權,責你清查曆年賬目,整頓兩稅與商稅,厘定度支開銷等諸事!
首務乃確保四鎮雄師及玄甲衛之糧餉器械供應無虞,次則保障官吏俸祿、民生撫恤及府兵安置!”
李倚語氣愈發肅穆:“然,權責務必明晰!
製置使專司財政賦稅,與刺史、縣令之行政權責有別。你當速組度支司,可自本王之舊屬、州縣寒門士子及招募精通算學者中,遴選出二十位幹練之官,分遣至各州縣關鍵財賦之位。
原有州府財曹官吏,務須全心配合新設司衙,斷不可有絲毫推脫懈怠之舉!若有誰敢陽奉陰違,或貪汙受賄、玩忽職守,無論其官階品級高低,你皆有權先將其緝拿,而後上報本王及李長史,待我等嚴懲之!”
李倚眼神犀利,凝視著張潛,鄭重地說道:“鹽鐵專賣,關乎大利,亦是關乎百姓生活之根本大事!”
他稍作停頓,接著道:“本王所期,官鹽與官鐵皆能質優量足、價穩!故,你當速立一套完備之官營購銷網絡,且須嚴懲那些私自販賣鹽鐵之行為!
凡在緝拿私販上表現卓越者,必獲重賞;而縱容或勾結私販者,則必遭嚴辦!務須確保官營鹽鐵之利益暢行無阻,亦須使那些私自販賣鹽鐵之行為絕跡!”
“開源之策,已至迫在眉睫之境!”李倚思維敏銳,條理分明地繼續說道,“首,當大力激勵行商,對其可適當減免關市之稅,以重振鳳翔之商路!
次,於岐州與隴州二地擇適宜之地,設官營之織坊與鐵器坊,如此既可滿足軍隊與百姓之日常所需,又可增收入、省開支!
末,尚需專遣專人督辦屯田與營田之事,招募那些流離失所之百姓,開墾那些荒蕪之土地,將其作長久之策施行!
若短期內軍資仍有缺口,可考慮發行“鳳翔軍興債”。具體之法,乃向境內之富戶與商賈借貸,由王府提供擔保,並許諾給予合理之利息及未來鹽鐵專賣之優先權利。借款之數額,將由王府核定。”
張潛雙手緊握著銀印,隻覺其重若千鈞。
隻是大王的指示條理分明,權責明晰,且賜予他組閣之權,令其心下稍安。
他昂首挺胸,朗聲道:“臣張潛,必當竭盡所能,開源節流,理清賬目,確保鹽鐵專賣之渠暢通無阻,使府庫充盈,不負大王之厚望!”
末了,李倚的目光緩緩掠過在場諸位文臣,聲音沉穩而堅定:“處理政務,自當依循朝廷之製,以安民心。然治國之要,在於腳踏實地、務求實績。故命王府長史李振擬定了州縣官吏考核之新規!”
李倚目光如炬,看著李振,緩緩說道:“此次新規,將以稅賦實征、戶口增益、農桑水利、地方靖安這四方麵為重點!務必做到簡潔明了,方便後續核查!
王府將會派遣‘觀察使’,依據此新規定期巡查州縣,考核其治理政績!若有政績卓越者,無論其出身如何,本王都將上奏朝廷,破格提拔任用!而那些碌碌無為、敷衍了事之人,則會逐步被淘汰替換!”
李振聞聽此言,趕忙出列,麵色沉穩地回應道:“臣遵命,堂議後將新規下發到各州縣!”
堂下的州縣官員們聽聞此言,神色各異。有人麵露期待之色,顯然對這新規充滿信心,認為自己有機會一展身手;也有人感到壓力倍增,擔心自己無法達到新規的要求。
但是眾人都知道此次考評絕非走過場,而是動真格的。
片刻,李倚的聲音複又拔高:“為補王府之空缺,育儲備之良才,本王決意自今日始設‘幕府’!”
稍作停頓,緩緩看向四周,接著道:“凡精於經史、諳熟律令、擅於算學、通曉軍務、曉知農桑水利者,不論出身門第,皆可投自薦書!
經王府之考校,將依其才具錄用,授參軍事、推官、掌書記等職!日後若有外放之機,此等之人必為州縣之得力幹員!”
此令一出,再加之前麵的破格提拔張潛,使得堂下諸多寒門出身之佐吏明白這位親王不是說說而已,眼中不由得閃過亮光。
“凡涉戰後流民安置、土地糾紛等特殊情形,州縣務須據實稟報,不得隱瞞或虛報。王府將據實際狀況,斟酌奏請朝廷頒行相應之“教令”,或依律法,采權宜之策處置。
然無論如何,皆須秉持公正、高效之原則,速解民眾之困!此外,王府之法曹需加強對州縣刑獄及徭役征發之監督,嚴懲任何枉法害民之行為!”
李倚說完,堂內肅穆異常,悄然無聲。
文武諸臣皆沉醉於適才那一連串條理分明、務實高效且雄心壯誌之方略中,良久不能自醒。
此非割據一方之策,實乃強藩興治、以待王命之根本之圖!
李倚緩緩站起身來,他身上的紫袍隨風拂動,發出輕微的聲響。
他的聲音如同金玉交擊一般,清脆而響亮,在梁宇之間回蕩著:
“諸位!我等坐鎮岐隴,絕非為了個人私欲!乃是鎮守此西陲門戶,為黎民百姓守護這一方安寧!
今日所定之策略,皆為使軍隊強盛、糧食充裕,使吏治清正,共襄國家之中興!望諸位各盡所能,齊心協力!本王在此,與諸位共勉!”
短暫的沉寂過後,整個場麵突然變得喧鬧起來。
以李振、張全義、高仁厚、張潛和四位軍將為首,滿堂的文武官員們紛紛離席。他們動作迅速而有序,每個人都麵帶莊重之色,麵向著李倚,深深地躬身長揖。
這一長揖,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更是一種表達忠誠和決心的方式。
伴隨著這一舉動,眾人的聲音匯聚成一股強大的聲浪,充滿了信心與激昂:“大王英明!臣等末將等)謹遵王命!必竭忠盡智,推行新政,強兵足食,肅清吏治,使我岐隴固若金湯,成為西陲之藩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