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四章 天下大勢

字數:3034   加入書籤

A+A-


    時光荏苒,轉瞬之間已經進入冬季。鳳翔地區的改革如同一股洪流,奔騰不息,持續推進著。在這段時間裏,鳳翔除了改革這一重要事務外,還有一件引人矚目的大事——李倚的大婚。
    在鳳翔局勢穩定下來的短短兩個月後,李倚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前往京城將杜雲知等人接至鳳翔。
    隨後,一場盛大的婚禮隆重舉行,李倚正式迎娶了杜雲知幾人。杜雲知為王妃,而孟珍珠和錦茵則分別被封為孺人。
    李倚的大婚不僅是個人的喜事,更讓他手下那些原本心存疑慮的人,如李振等人,徹底放下心來。
    然而,不僅僅是鳳翔地區在發生著變化,整個天下的局勢也如同風雲變幻一般,不斷地演進著。各方勢力相互角逐,局勢錯綜複雜,讓人難以預測。
    京城之中,楊複恭在接連受挫之後,原本已經有所收斂,行事也變得低調許多。
    但他的義子山南西道的楊守亮,卻在九月率領軍隊成功攻克了興道縣,處死了李繼密和李繼鵬,這讓楊複恭的勢力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張。
    與此同時,鳳翔的李倚正在全力推行改革,他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地方事務之中,根本無暇顧及朝中的情況。
    這無疑給了楊複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他能夠再次肆無忌憚地跋扈起來,繼續肆意幹涉朝政。
    盡管昭宗後來不顧楊複恭的強烈反對,堅持任命張濬為宰相,但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楊複恭仍然占據著絕對的上風。
    中原地區,曾經一度威震四方、令周邊州縣都聞風喪膽的秦宗權,如今也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隻是由於魏博鎮突然爆發內亂,朱溫不得不為了救援樂從訓而暫時放緩了對秦宗權的進攻。
    秦宗權手下的山南東道節度使趙德諲眼見秦宗權的勢力日益衰落,於是果斷地決定背棄他,轉而投向朱溫一方。趙德諲的這一舉動,不僅使得他自己擺脫了可能的覆滅命運,還為朱溫帶來了重要的支持。
    昭宗得知趙德諲的投降後,龍顏大悅,立刻下令將山南東道改為忠義鎮,並任命趙德諲為節度使,同時讓他兼任蔡州四麵行營副都統。
    有了趙德諲的支持,朱溫如虎添翼,信心倍增。
    他迅速組織起軍隊,對秦宗權發起了新一輪的猛烈進攻。這一次,朱溫的軍隊勢如破竹,在蔡州之南大破秦宗權的軍隊,一舉攻克了北關門。秦宗權在遭受重創後,隻得率領殘部退守蔡州中城,企圖負隅頑抗。
    麵對這種情況朱溫命令手下的士兵們迅速在蔡州中城周圍築起了二十八個堅固的營寨,將秦宗權緊緊地包圍起來。
    盡管朱溫的戰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於後勤補給的困難,他不得不暫時撤軍,返回宣武。
    雖說後麵秦宗權後麵又派軍隊奪回許州,但也隻是杯水車薪,此時的秦宗權已經陷入了絕境,他的敗亡隻是時間問題了。
    西川地區,閬州防禦使王建,雄心勃勃地率領著他的軍隊,向彭州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彭州的守將麵對王建的強大攻勢支撐不住,向陳敬瑄求援,陳敬瑄迅速調集兵力,準備迎擊王建。
    王建見狀隻得暫時撤軍,不過,王建並沒有就此罷休。在撤軍之前,他下令軍隊對西川的十二個州進行大肆剽掠。
    事後,王建並未滿足於這次的勝利,他立刻上表朝廷,請求朝廷允許他繼續討伐陳敬瑄,並希望朝廷能夠將邛州劃歸給他。與此同時,東川節度使顧彥朗也上書朝廷,請求將陳敬瑄調離西川,以安定兩川的局勢。
    昭宗皇帝對於田令孜一直心存怨恨,因為田令孜曾經打過他幾鞭。如今,昭宗登基後,本就打算派人取代田令孜在西川的監軍職位,但卻遭到了田令孜的斷然拒絕。
    所以當昭宗接到王建和顧彥朗的奏章時,他心中的怒火被再次點燃,討伐田令孜的想法愈發強烈。
    於是昭宗果斷地任命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兼兩川招撫製置使,並征召陳敬瑄回京擔任左龍武統軍。然而,陳敬瑄對這一任命並不買賬,拒絕了朝廷的旨意。
    同時陳田二人趕忙整頓兵馬,加固城防,製造武器,準備抗命。
    昭宗大怒,準備派兵討伐西川。
    王建得知朝廷的意思後,便停止了前進的步伐,選擇在成都附近駐紮下來,等待朝廷的進一步指示。
    淮南地區,孫儒進攻揚州,把楊行密趕走,同時自領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返回廬州老巢,又派兵進攻宣歙道,準備奪取宣歙道,再與孫儒一決雌雄,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淮南再燃戰火,民不聊生。
    荊南地區,成汭擊敗王建肇,奪取荊南,昭宗任命其為荊南留後。成汭接手的荊南經曆曆年兵災,全城隻剩十七戶人家,比洛陽城還慘,但成汭竭盡心力,重建秩序,招攬流民,鼓勵人民經商務農,也讓荊南慢慢恢複了生機。
    河東地區,李克用麾下澤州刺史李罕之率領河東軍進攻河陽,但被朱溫麾下河陽留後丁會擊敗。
    隨後李克用控製的西昭義遭到東昭義的攻擊,李克用之弟李克修擊敗東昭義軍隊,並且俘虜了敵方主將送往了晉陽。
    江浙地區,錢繆派其弟進攻徐約占據的蘇州。
    自從僖宗駕崩之後,天下間的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藩鎮之間的征伐變得越來越頻繁,勢力弱小的藩鎮要麽被吞並,要麽主動依附強大的藩鎮,以求自保。
    這種弱肉強食的局麵已經成為了當時的常態,而大唐中央朝廷的威望則日益遞減,對於各藩鎮之間的爭鬥已經無力再進行幹涉。
    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各藩鎮之間的混戰將會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