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求取三川節度使
字數:3283 加入書籤
李克用聞言,十分的高興,他以為是王建要開關請降,於是,李克用十分振奮的站起來,說道:“好,隻要王建打開劍門關,但有所求,無有不允!”
李乂一聽,就知道李克用太過興奮,以至於想劈叉了,於是,連忙說道:“郡王……”
李克用瞥了一眼李乂,一看他的臉色就知道自己可能是想多了,可方才那興奮的舉動,讓李克用感到有些落了麵子。
於是,他冷哼一聲:“說話吞吞吐吐,如此不爽利,說吧,王建讓你來做什麽?是想獻關投降,還是要我饒他一命?”
李乂知道,這次是自己作為使者的失誤,但誰知道李克用的情緒波動這麽大。
“郡王,我家王帥,雖固守劍門,然心中仍有匡扶大唐之誌!郡王兵臨劍門,誌在掃清僭越,重振大唐……”
李乂的話還未說完,便被李克用打斷道:“行了,既降又不降的,本王沒心思聽你聒噪,明說吧,王建讓你過來做什麽?”
此言一出,直接將李乂的思路給打斷了,這些北方來的武夫,實在是太粗魯了,連鋪墊的話都不讓人講。
略一沉吟後,李乂決定說的直白些:“郡王,王帥欲順服郡王,隻願效朔方,夏綏之例。”
說到這,李克用就明白了,不就是藩鎮這一套,又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軍頭,為了大權獨攬,背棄自己的義父。
對於這樣的人,李克用是鄙視的,但鄙視歸鄙視,劍門雄關,李克用也不可能拿頭去撞開,王建願意投靠,那已經是意外之喜了。
於是,李克用又問道:“王建欲歸順朝廷,那田匡佑呢?”
“此人庸碌無能之輩,郡王無需擔憂。”
“田令孜,陳敬瑄呢?”
“依在下看來,此二人不過塚中枯骨罷了。”
李克用有些受不了了,冷笑一聲,嘲諷道:“昔日王建在田令孜手下,亦步亦趨,唯命是從,朝堂上下,誰人不知王建是田相手中最忠心的狗,想不到,此人貌似忠厚,實則亦是嗜主的毒蛇。”
“郡王此言差矣。”李乂不急不緩的說道,“昔日王帥事田相,非盡出本心,乃勢屈於時也,昔田氏挾君權,握京畿,王帥寄人籬下,若不佯順,恐早為刀俎之肉。
正所謂天無二日,人無二主,當今天子,乃先帝嫡長,又居長安宮室,文武百官皆皆北麵稱臣,宗廟社稷鹹所依歸,此乃天命所歸,正統所在也……”
煩了,李克用的心中閃出這一個詞,感情方才讓他說直白些,這個李乂是拿自己的話當放屁。
這時,李克用直接抽出刀來,而這一舉動,直接把李乂還沒說完的話,卡在了喉嚨裏。
“郡王,你這……”
“你要是再說這些廢話,本王就把你的舌頭割了,讓你閉上嘴,用手寫出來!”
李乂聞言,臉直接嚇的煞白,這些武人,實在是太可怕了。
李克用哼了一聲,隨即將刀插入刀鞘中,冷冷說道:“王建的意思,就是田匡佑,陳敬瑄,田令孜這幾個人的腦袋都會送到長安來,是或者不是!”
“回……回郡王,是!”
“簡單的話,非要往複雜了說,真是腐儒,天下就是壞在你們的手上。”
這口黑鍋實在是太大了,李乂認為自己是背不動的,天下混亂成這副模樣,還不是你們這幫武夫搞的嗎?和自己一個文人又有什麽關係。
但這話,李乂不敢說,他也不敢再反駁,隻是靜靜的傾聽李克用的話。
李克用罵了一句後,隨後點點頭道:“好,隻要他王建把這三人的腦袋送到長安,他可以繼續當這個東川節度使,仿效朔方,夏綏例。”
李乂沉默不言,這個條件,還用的著李克用給嗎?劍門雄關,王建認為李克用是死活也打不進來的,他既然來找李克用談,那肯定目標不僅僅是東川節度使。
而李克用見李乂沉默不言,氣的直接將桌案上的鎮紙砸了過去,大罵道:“不該說的時候說個不停,現在讓你說了,你又跟啞巴一樣,你莫不是認為本王要割你舌頭是虛言不成!”
李乂是真的感覺這個李克用實在是太難伺候了,左右都不行,李乂索性心一橫,沉聲道:“郡王,若朝廷能予王帥一個名分,王帥願誅田匡佑,出兵成都,覆滅偽朝,誅田,陳二人。”
“什麽名份?”
“川中紛亂,若是郡王願表王帥為三川節度使,統轄龍劍,東,西兩川及山南西道,他便即刻倒戈,襲取成都,取田令孜,陳敬瑄二人首級獻上,大唐亦可重歸一統!”
話音剛落,帳內突然爆發出一陣粗糲的笑聲,李克用拍著案幾,幾乎快把眼淚笑出來了:“三川節度使?他王建也敢開口!哈哈哈……”
這時,李乂忽然輕笑道:“郡王,在下聽聞,陳從進攻取魏博,昭義二鎮,李罕之奔關中,北方大變就在眼前。”
說到這,李乂頓了一下,又說道:“觀郡王大軍中,將士多已收拾行裝,糧草輜重也已裝車,整裝待發,想來,郡王已有打算,回返長安。”
李克用嗬嗬一笑,道:“本王今日回師,半年後亦可再來,況且,入蜀通道又非金牛道一條路。”
李乂又勸道:“郡王,龍劍,東西二川,皆非郡王囊中之土,山南西道,亦未全入郡王麾下,今許三川節度,不過是慷他人之慨,以無主之地易當前之利,何惜之有?”
“你倒會算計。”李克用瞥了一眼李乂,口中道:“王建要三川節度使,無非是想據蜀地自立,不過,三川節度使可以給他,但是山南西道,他就別想了。”
說到這,李克用一揮手,止住了李乂的話頭,道:“就算是龍劍,東西兩川之地,那也得王建拿著陳敬瑄,田令孜,田匡佑三人……不,還有那個李保的腦袋來換。”
談到這個地步,其實對李乂而言,不過剛剛一半的進度,而且,這個條件,李乂在啟行時,就有七成的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