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李七郎的情報機構

字數:3231   加入書籤

A+A-


    龍紀二年,不,現在是景福元年,對朝廷屢屢變更年號,陳從進都有些無語了,國勢不振,哪裏是換個年號就可以改變的。
    這朝廷一拍腦門,說換就換個年號,這弄的整個幽州藩府的所有文書,都需要跟著朝廷一起走。
    景福元年,六月初八,陳從進再次下令,組建中路行營,對於中路行營的主帥人選,陳從進有些猶豫。
    這次是和強大的敵人開戰,可不是王師範這等剛剛上位的少年人,像王猛這樣打的一驚一乍的主帥,陳從進可是不敢再用了。
    主帥人選,陳從進主要是看中了兩個人,其一是效命軍使曹泰,其二是平昌軍使高文集。
    但是細細思量後,陳從進還是點了高文集為中路行營招討使,畢竟,曹泰歸降自己的時間,太短了些。
    …………
    幽州城。
    此時的幽州城中,是一片繁榮而又忙碌的景象,這麽多年下來,幽州未遭兵戈,人口數量已經極大的提升,記錄在籍的戶口,便有九萬七千戶,六十餘萬口。
    雖不能和後世相提並論,但在這個時代,已經是一等一的大城。
    隻見街道兩旁,青瓦連綿如浪,商鋪鱗次櫛比,酒肆的幌子在微風中獵獵作響,茶坊裏傳來說書人的醒木拍案聲,夾雜著叫賣新鮮果蔬的吆喝,此起彼伏,儼然是一場盛世的模樣。
    街角處,一輛平平無奇的青篷馬車緩緩駛過,毫不起眼地融入人流。車簾低垂,遮住了車內人的身影。
    但是微風吹過,從簾縫中透出的一道深沉的目光,而車內端坐的,正是李七郎。
    李七郎身著羅綺,看起來像是一個普通的富商,但實際上,此人是朱溫的心腹,更是當年助朱溫立足汴州的關鍵人物。
    當年,朱溫攜數百人前往汴州赴任時,局麵艱難,那說實在,朱溫確實有兩三把刷子,在汴州四戰之地,盜匪橫行,秦宗權屢屢侵攻的情況下,居然還能穩的住。
    而在那個時候,身為汴州富商的李七郎,看出了朱溫身上的梟雄之氣,力排眾議,將家中積累的財貨,糧米盡數拿出,又憑借自己在汴州的人脈,為朱溫招兵買馬,打通關節。
    雖然說,李七郎在智略方麵不怎麽樣,但就是這個眼光,確實厲害,他看準朱溫能成事,就敢盡全力的投資朱溫。
    而作為回報,李七郎在中原的商號,那是暢通無阻,投入產出,可謂是獲利十倍有餘。
    此次前來幽州,卻是李七郎主動請纓,替朱溫查探陳從進的動向,畢竟,陳從進在河北,河東之地,大征軍民,整飭軍備,意圖用兵中原的消息,早已如同野火般傳遍了汴州城。
    朱溫雖已據有中原數十州,勢力日漸強盛,且連年征戰,軍隊的戰鬥力很強悍,但是,陳從進經營幽州多年,根基深厚。
    而朱溫這些年,全部的精力不是放在勸農上,就是放在打仗上麵,對於刺探他鎮情報,朱溫是無暇顧及,到現在,連個正兒八經的情報機構都沒有。
    因此,作為朱溫手中的情報網重要來源,李七郎認為,自己還是得親自前來,才能看的真切。
    自汴州出發,一路向北,李七郎喬裝成販運絲綢的商人,曉行夜宿,不敢有絲毫懈怠。
    沿途所經之地,景象早已讓他心頭沉甸甸的,離開中原地界,進入河北之地後,每隔數十裏便有一處驛站,驛卒往來不絕,傳遞消息極為迅速。
    更讓他心驚的是沿途所見的倉城,一座座依山傍水而築,糧車絡繹不絕的駛入,由此可見,陳從進大造倉城,就是為了用兵中原的傳聞,絕非虛言。
    種種跡象都在向李七郎昭示,陳從進用兵中原絕非空穴來風,這場戰爭,已然不可避免。
    而此刻,身處幽州城中,親眼目睹這一繁榮與忙碌的景象,更是讓李七郎心中五味雜陳,既有感慨,又有幾分恐懼。
    李七郎前來幽州,刺探情報隻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李七郎是想要試試,能否在幽州城中,建起一整套的情報機構。
    平日裏販賣絲綢,絹布,暗地裏則收買幽州軍將,官吏。
    其實,這事應該早個三五年前就該做了,但很可惜,一方麵朱溫對於刺探情報並不是十分的上心,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中原戰事實在是太頻繁了,有心而無力。
    馬車繼續前行,李七郎的思緒卻翻江倒海,這時,他輕歎了一口氣,在臨行前,李七郎還是信心滿滿。
    畢竟,朱溫東征西討,把一個又一個的強敵,踩在腳底下,多年的勝利,不僅僅是麾下軍將信心十足,便是連官員,小吏以及李七郎都是堅信朱溫定然能擊敗陳從進。
    而這,就是雙方相同的地方,在幽州,百姓官員,深信武清郡王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汴州百姓也是一樣,深信東平郡王肯定會像打秦宗權,時溥,朱瑄一樣,直接打垮陳從進。
    至於說陳從進數十萬大軍南征,這種話,中原百姓雖然驚懼,但是害怕中又帶著幾分懷疑。
    畢竟,這年頭,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大軍,像孫儒也號稱五十萬大軍,結果呢,被僅有兩三萬人的楊行密打的是全軍覆沒,連自己的腦袋都丟了。
    馬車緩緩駛過繁華的街道,最終在一處偏僻的客棧前停下。李七郎整理了一下衣衫,臉上重新換上了商人的圓滑笑容,掀簾下車。
    這個偏僻的客棧,也是自己的一個點,雖然李七郎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搞情報這種事,還是殊途同歸。
    就像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一樣,一個點,太過危險,李七郎要多布幾個點,留下精幹可靠的人,組建起幽州的情報網。
    而在這段時間裏,李七郎都會待在幽州,因為路上,李七郎已經從特殊渠道知道了一個消息,那就是緝事都的劉小乙,已經前往平盧登州,清查海賊去了。
    劉小乙不在幽州,那麽李七郎認為,自己也能趁這個時間段,將汴州的情報機構,組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