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許昌理政(一)

字數:4084   加入書籤

A+A-


    時間回到現在———
    幾天後,風塵仆仆的竇毅率領著折損近千、僅剩四千餘的漢軍騎兵,返回了許昌。雖未能竟全功,但畢竟重創了高歡,也算是一場勝仗。他懷著幾分忐忑,更有幾分年輕人特有的、壓抑不住的建功立業之喜,入宮向漢王劉璟複命。
    許昌皇宮的正殿內,雖經初步整理,仍能看出些許倉促接管的痕跡。竇毅甲胄未卸,單膝跪地,聲音洪亮地匯報“啟稟大王!末將奉命追擊高歡,於泰山之側與敵激戰,雖未能取其首級,但末將奮力一擲,飛槍重創其背,刮骨見肉!高歡即便不死,也必重傷難起!此戰,我軍亦斬獲數百‘百保鮮卑’!”
    他微微抬頭,期待能看到漢王讚許的目光。然而,端坐於上的劉璟,臉上並無多少喜色,隻是平靜地點了點頭“嗯,竇將軍辛苦了,以五千騎追襲,麵對百保鮮卑和段韶援軍,能重創高歡,已屬不易。此戰,你有功。”
    竇毅心中略感失落,但仍恭敬道“此乃末將分內之事!”
    劉璟沉吟片刻,道“竇毅作戰勇猛,擢升為宣威將軍,望爾日後戒驕戒躁,再立新功。”
    “末將謝大王隆恩!”竇毅壓下心頭一絲異樣,叩首謝恩,隨即在劉璟的示意下,退出了大殿。那年輕的背影,帶著升遷的喜悅和一絲未能完全理解上位者心思的困惑,逐漸遠去。
    待竇毅離開,劉璟才輕輕歎了口氣,對身旁的軍師劉亮說道“沒想到,這個竇毅,年紀輕輕,竟真有這般本事,險些就讓高歡斃命泰山。” 他的語氣中聽不出多少讚賞,反而帶著一絲複雜的意味,“高歡若當場身死,也可打擊齊國士氣,於我而言,有利於收回山東四州……唉,這一槍,恐怕非但沒能要了高歡的命,反而會加速其長子高澄接管齊國權柄的過程。一個年輕、銳意,且可能為了穩固地位而更加團結內部、展現強硬的新主,未必是好事啊。”
    劉亮撚著胡須,寬慰道“大王未免過於憂慮了。那高澄縱然有些小聰明,畢竟年少,威望不足。齊國朝堂之上,斛律金、婁昭、庫狄回洛、封隆之等皆是隨高歡起家的老臣,個個手握重兵,資曆深厚,豈會輕易對一個黃口小兒俯首帖耳?高澄若想真正執掌齊國權柄,沒有個一兩年的功夫明爭暗鬥、平衡各方,恐怕難以服眾。此間變數甚多,大王何必過於在意?”
    劉璟微微頷首,算是接受了劉亮的分析,但他的注意力很快便從遠方的齊國移開。他站起身,走到懸掛著巨大中原各州郡地圖的屏風前,手指輕輕劃過上麵新標注的疆域,語氣變得沉重“北齊,終究是遠慮。而眼前這中原內政的爛攤子,才是迫在眉睫的近憂啊!”
    提到此事,一向沉穩的劉亮也忍不住麵露憤慨,他拿起幾份剛從各地送來的急報,聲音提高了八度“大王!宇文泰這狗賊死得一點都不冤!臣這幾日派人到周邊郡縣初步查訪,簡直駭人聽聞!北周推行所謂‘丁男授田一百二十畝,丁女授田八十畝’的均田製,紙上文章做得漂亮,可實際呢?大多都是虛授空文!地方官吏為了湊數、為了貪墨,甚至連剛出生的幼兒,名冊上都給登記授田四十畝!北周立國近十年,除了那些參軍打仗的府兵或許能得些實利,尋常百姓何曾分到足夠的田地?不僅要承受這虛高田畝數帶來的沉重稅賦,還要負擔無盡的徭役!周國的這些文臣,屍位素餐,助紂為虐,依臣看,都該抓起來處死!”
    他越說越氣,繼續痛斥“這還隻是田賦!各地政務更是混亂不堪!宇文泰為了戰爭,長期重用武人擔任刺史、郡守,這些人隻知盤剝,不通治理,導致各地稅收標準不一,有的地方為了籌措軍費,橫征暴斂,稅都預收到五十年之後了!這簡直是竭澤而漁,民不聊生!”
    劉璟靜靜地聽著,待劉亮怒氣稍平,才緩緩道“軍師息怒,此事也不可全然歸咎於下層文吏,更不可一概而論。前幾日,我與唐瑾、王慶等原周國降臣談過。周國諸多惡政,根源在於宇文泰長期窮兵黷武。為了獲得地方士族豪強的支持和手下軍頭們的擁戴,他不得不縱容他們惡意侵占民田,將國家應有的賦稅轉嫁到普通農戶頭上。你想想,就連宇文護那五百親衛,哪個名下沒有上千畝的‘勳田’、‘賜田’?這些田,難道真是無主之地嗎?不過是巧取豪奪而來罷了。”
    劉亮苦笑一聲,揉了揉發脹的額角“大王明鑒。可宇文泰整出來的這爛攤子,如今卻要我們來收拾。各地吏員回報,我們貼出告示,宣布漢國將重新清查田畝,按實授田,減輕賦稅,可百姓們被周國的‘虛授’害苦了,一聽‘授田’二字,竟畏之如虎!官衙大門敞開,請他們前去登記,竟無人敢去!這……這政令如何推行?”
    劉璟歎了口氣,指著地圖道“信任一旦失去,重建何其難也。為今之計,首要之事,便是徹底清查田畝人口,必須派得力幹員,厘清哪些是實授,哪些是虛授。有實田者,保障其權益;無實田而背負虛稅者,一律豁免;被豪強侵占者,限期清退。唯有如此,方能取信於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劉亮麵露難色“大王,您這是難為臣了。臣所長在於軍謀,這清查田畝、厘定賦稅、安撫地方的內政之事,千頭萬緒,非臣所能啊。”
    劉璟看著他,語氣堅定“無妨,你先頂幾天。我已決定,調裴俠出任中原行台尚書,總攬中原各州政務!裴公為官清正,善理庶務,更兼嫉惡如仇,不畏豪強,定能厘清這中原亂局,還百姓一個清明!”
    劉亮聞言,精神稍振“裴公若能來,自然再好不過。隻是中原六州,地廣事繁,僅靠裴公一人,恐怕仍是捉襟見肘吧?”
    劉璟點點頭“不錯。還需再調蘇亮出任行台尚書左丞,協助裴公處理日常政務;調楊愔出任行台尚書右丞,負責文書案牘及與關中本部的協調。此二人皆精明幹練,可成裴公臂助。至於六州刺史……”他頓了頓,決然道,“皆從關中調任熟諳我漢國律法政令的官員充任,務必使政令統一,上下貫通。”
    劉亮想了想,又提出一個問題“裴公一走,朝中吏部尚書的位置可就空了出來。吏部乃六部之首,掌管官員銓選,至關重要,不可一日無人啊。”
    劉璟的神色變得有些複雜,他沉默片刻,才道“不隻是吏部。在此次出征之前,酈公(酈道元)和高公(高翼)已經數次向我透露致仕之意。隻不過我當時以戰事為由,暫且壓了下來罷了。”
    劉亮一聽,眉頭立刻緊緊皺起“大王!朝堂十位高官,若一下子連去三位元老,可不是什麽好消息啊!難免會引起朝局動蕩,人心浮動。”
    劉璟走到窗邊,望著外麵許昌城的景象,語氣中帶著理解和尊重“酈公年事已高,其誌不在朝堂,而在於山水之間,他渴望從繁雜政事中解脫出來,全力完成那部曠世之作《水經注》,於公於私,皆有大益,我怎能不應允?高伯父也早已到了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年紀。更何況,我二弟的兩個孩子,突騎和道豁,日漸長大,正是需要祖父關愛、教導的時候。我可不想他們將來隻知舞槍弄棒,成為隻懂打仗的莽夫。家國天下,親情亦不可廢。”
    劉亮能感受到劉璟話語中對老臣的體恤與對晚輩的關愛,他小心翼翼地問道“大王體恤之心,關愛之意,酈公與高公必然銘感五內。隻是……這三處空缺,大王心中可有人選?”
    劉璟轉過身,目光深邃“兩位元老功勳卓著,驟然致仕,我心難安。有意借此機會,將朝中五相擴為七相,進一步細分事權,相互製衡。至於人選……軍師你可有什麽建議?”
    劉亮立刻搖頭,姿態謹慎“臣乃軍中謀士,於朝堂人事,豈敢妄言?此等大事,還需大王聖心獨斷。” 他深知涉及高層權力分配,一言不慎,可能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劉璟看出他的謹慎,不由笑了笑,語氣輕鬆了些,帶著打趣的口吻道“你呀……一直掛著個‘右軍師’的名頭,說起來也確實不是什麽正經的朝廷官職。如今天下漸有歸一之勢,製度也該隨之完善了。” 他略作停頓,正色道,“我打算設立樞密院,專司軍情諜報、戰略籌劃、武將考功等,直接對我負責。你是我劉氏親族,多年隨我奔波,參讚軍機,勞苦功高,就由你擔任這第一任樞密使!另外,陸法和精通術數、機變百出,可出任樞密副使,協助你處理具體軍務。你以為如何?”
    劉亮聞言,心中一震。樞密使,這可是真正的實權要職,掌天下兵機,可見大王對自己信任依舊。他立刻收斂心神,躬身鄭重應道“臣,劉亮,領命!必竭盡全力,為大王掌管好樞密院,絕不負大王信重!”
    喜歡北魏謀國這個玄德太強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魏謀國這個玄德太強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