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馬革裹屍

字數:1596   加入書籤

A+A-


    在東漢初年,有一位名叫馬援的將領,他的名字如同夜空中的一顆璀璨明星,閃耀著無盡的光芒。
    馬援自幼便立下宏願,要以天下為己任,拯救蒼生。他心懷壯誌,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時空的迷霧,看到一個繁榮昌盛的未來。
    憑借著過人的才略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馬援在戰場上屢立奇功。他的每一次出征都如同雷霆萬鈞,勢不可擋。無論是麵對強大的敵人還是險峻的地形,他都能遊刃有餘地應對,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在漢光武帝劉秀的麾下,馬援更是如魚得水。他的智謀和勇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多次率領軍隊出征,平定各地的叛亂。他的名字成為了敵人的噩夢,而對於東漢王朝來說,他則是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公元41年,馬援的輝煌成就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可。他被封為伏波將軍,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過去功績的肯定,更是對他未來繼續為國家效力的期望。
    公元44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冀的,以足智多謀聞名,是馬援的老朋友。他對馬援說道:“將軍啊,大丈夫沙場立功,此番得勝還朝,皇帝定有封賞,高官厚祿,封妻蔭子,此生再沒……”不料,未等孟冀說完,馬援就皺著眉頭對他說:“我本指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麽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誇獎我呢。”
    馬援繼續說道:“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孟冀聽了,深感慚愧,也十分敬佩馬援的誌向,說道:“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馬援說到做到,他沒有在洛陽久留,隻休息了一個多月,便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匈奴和烏桓。馬援在戰場上英勇無畏,屢建戰功。
    六十二歲那年,馬援又主動請求出征武陵。原來,那時武陵五溪的少數民族首領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就直接去找光武帝說:“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動作矯健不遜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馬援在出兵武陵期間,雖然屢立戰功,但因長期辛勞,不幸染上了重病。最終,他在軍中病逝,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誓言。消息傳來,光武帝和朝野上下無不為之悲痛,同時也對馬援的英勇無畏和為國捐軀的精神深感敬佩。
    馬援的一生,是為國家和民族奉獻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馬革裹屍”的深刻含義。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後世效仿的楷模。這個成語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激勵人們奮勇向前、不怕犧牲的重要精神財富。
    “馬革裹屍”這個成語,源自《後漢書·馬援傳》,原句是“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其本義是指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形容英勇作戰,不怕死在疆場上。現在,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有誌於征戰沙場,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和精神品質。
    喜歡成語故事科普請大家收藏:()成語故事科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