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投筆從戎

字數:1643   加入書籤

A+A-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班超的人,他的故事就是“投筆從戎”這個成語的由來。
    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他的父親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哥哥班固和妹妹班昭也都是當時的文化名人。班超從小聰明好學,對儒家經典有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對曆史和軍事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他的家庭並不富裕,為了維持生計,班超不得不在官府做抄寫文書的工作。
    盡管班超在抄寫工作中表現出色,但他內心一直有一個建功立業的夢想。他時常感到抄寫文書的工作枯燥乏味,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也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班超常常對身邊的人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戰功,為國家開疆拓土,怎能一直被困在筆硯之間呢?”
    傅介子和張騫是西漢時期的著名人物,他們曾在西域為漢朝立下赫赫戰功。班超非常仰慕他們的事跡,渴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為國家做出貢獻。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任命為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前往洛陽。在洛陽,班超繼續從事抄寫文書的工作,但他的內心對這種平淡無奇的生活感到厭倦。他常常在工作之餘,獨自登上高樓,眺望遠方,心中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對功名的渴望。
    一天,班超正在抄寫一份公文,突然間,他停下手中的筆,猛地將筆摔在地上,大聲說道:“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意思是一個大丈夫如果沒有其他誌向才能,也應該效仿傅介子、張騫在邊疆立功,來獲取封侯的榮耀,怎麽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周圍的人聽了都嘲笑他,班超卻說:“凡夫俗子怎能理解誌士仁人的襟懷呢!”
    這句話表明了班超內心深處的不滿和對更高理想的追求。他不願意一輩子做一個默默無聞的文人,而是渴望投身軍旅,為國家的邊疆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竇固奉命出兵攻打匈奴,班超毅然投筆從戎,加入到竇固的軍隊中。在軍中,班超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很快得到了竇固的賞識,被任命為代理司馬。班超在對匈奴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屢立戰功。
    班超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不僅在戰場上英勇善戰,還展現出了卓越的謀略和領導能力。他的部隊紀律嚴明,士氣高昂,在多次戰鬥中都取得了勝利。班超的成功也讓他的名字在軍中逐漸傳開,成為了眾人敬仰的英雄。
    後來,班超出使西域,曆經千辛萬苦,在西域的三十多年裏,他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宣揚了漢朝的國威,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他還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解決了許多危機,為漢朝在西域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班超的功績得到了漢朝皇帝的肯定,被封為定遠侯。
    “投筆從戎”這個成語就是由班超的故事演變而來的。它原意是扔掉筆去參軍,後泛指文人棄文就武,投身軍旅,為國立功,施展抱負。這個成語告訴我們,要有勇氣放棄舒適安逸的生活,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同時也要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勇於承擔責任,為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在現代社會,雖然我們不一定都要投筆從戎,但我們應該學習班超那種不滿足於現狀、勇於追求夢想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中努力奮鬥,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喜歡成語故事科普請大家收藏:()成語故事科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