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韋編三絕

字數:2241   加入書籤

A+A-


    在古老的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有一位被後世尊稱為 “至聖先師” 的偉大人物 —— 孔子。他出身於魯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自幼便展現出對知識的強烈渴望。然而,命運似乎並沒有眷顧這位未來的聖人,他的父親在他僅三歲時便去世了,家庭的重擔落在了母親一人身上,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但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孔子卻從未放棄過對學問的追求。
    當時的書籍與如今大不相同,既沒有輕便的紙張,也不存在電子設備,知識被記錄在一塊塊狹長的竹片之上,這些竹片被稱作 “簡”。書寫時,人們用刀將竹片削平,再以火烘烤去除濕氣,防止蟲蛀與變形,方能在其上一筆一劃地刻下文字。而一部完整的書籍,則需要將無數竹簡按照一定順序用堅韌的熟牛皮繩串聯起來,這便是 “韋編”。如此製成的書,不僅沉重,翻閱起來也極為不便,但對於熱愛學習的孔子來說,這些都絲毫阻擋不了他求知的腳步。
    少年時期的孔子,便已展現出了非凡的學習熱情與鑽研精神。他常常在清晨曦光初現時,便已坐在簡陋的書案前,手持竹簡,認真誦讀;夜幕降臨,萬籟俱寂,他還在油燈昏黃的燈光下,反複研習。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從不敷衍而過,而是四處尋訪博學之人請教。他拜過精通禮樂的老師,向熟悉曆史的官員求教,甚至不恥下問於田間的農夫、市井的小商販,因為他深知,知識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老師。
    隨著年齡的增長,孔子的學識也愈發淵博,三十歲時,他已在當地小有名氣,前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但孔子並不滿足於此,他的目光投向了更為廣袤的知識海洋。他開始周遊列國,一方麵是為了推廣自己的政治主張,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汲取各地的文化精華,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學識。
    在遊曆過程中,孔子經曆了無數的艱辛與磨難。他曾在陳蔡兩國交界處被困,絕糧七日,弟子們饑寒交迫,但他依然堅守講學,用知識的力量鼓舞著大家;他也曾在衛國遭受權臣的排擠,被迫無奈離去,卻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行囊中總是攜帶著幾部最重要的竹簡書籍,這些書籍就像他的精神支柱,時刻陪伴著他。
    孔子晚年時,回到魯國,此時的他,曆經歲月滄桑,白發蒼蒼,但對知識的熱愛卻絲毫未減。他的注意力逐漸轉向了整理古代典籍、傳授弟子學問之上。而在這其中,他對《易經》這部深奧莫測的經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易經》,又稱《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占卜經典之一,它以簡潔的八卦符號與深邃的卦爻辭,揭示了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被奉為儒家經典之首。
    為了深入探究《易經》的奧秘,孔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將自己關在簡陋的書房內,案幾上堆滿了《易經》的竹簡。他反複研讀竹簡上的文字,仔細琢磨每一卦每一爻的含義,試圖透過那簡潔的辭藻,領悟背後深刻的哲理。他讀了一遍又一遍,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獲,新的感悟,但同時也發現有更多的疑問等待著去解開。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翻閱《易經》的次數愈加頻繁,用來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也因頻繁的翻動而磨損得越發厲害。終於,在某個深夜,當孔子如往常般拿起竹簡準備再次研讀時,熟牛皮繩 “啪” 的一聲斷開了,竹簡散落一地。孔子輕輕歎了口氣,沒有絲毫的抱怨,他小心翼翼地將竹簡一片片拾起,重新整理好,換上新的韋編。然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了,此前,韋編已經兩次斷裂,但孔子對《易經》的鑽研熱情卻從未有過絲毫減退。
    弟子們見此情景,既心疼老師的辛勞,又對老師這種勤奮精神敬佩不已。他們紛紛勸說孔子:“老師,您已年事漸高,何必如此拚命?這部《易經》如此深奧,恐怕就算您讀上一輩子,也難盡數領悟其中精髓。” 可孔子卻淡淡一笑,說道:“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今,我已至暮年,越發覺得時間寶貴,知識無窮無盡,我隻恨不能在有生之年,多學些道理,多解些疑惑啊!”
    於是,孔子繼續著他的鑽研。他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克服著身體的衰老與病痛,憑借著對知識的執著追求,不斷地在學問的道路上前行。在他的帶動與教導下,弟子們也個個發奮學習,努力傳承著儒家的思想文化。
    孔子的一生,是為學、為師、為傳播文化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麽是真正的求知精神,他的事跡被後世傳頌,成為無數讀書人學習的榜樣。“韋編三絕” 這一成語,便是源自於孔子晚年讀《易經》時因勤奮而多次將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磨斷的故事。它象征著一種對知識不懈追求、刻苦鑽研的崇高品質,激勵著後世無數學人在求學之路上砥礪奮進,永不言棄。
    喜歡成語故事科普請大家收藏:()成語故事科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