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以逸待勞

字數:1954   加入書籤

A+A-


    在楚漢爭霸的激烈年代,群雄並起,戰火紛飛,英雄豪傑們在曆史的舞台上各展其能。韓信,作為漢高祖劉邦麾下的傑出軍事家,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邃的戰略眼光,在眾多戰役中屢建奇功,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其中,他在井陘之戰中巧妙運用 “以逸待勞” 之計,以少勝多,大破趙軍,不僅彰顯了其非凡的軍事才能,也讓 “以逸待勞” 這一成語成為了千古傳頌的經典。
    公元前 206 年,劉邦派遣韓信和張耳率領數萬漢軍,向東進攻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帥陳餘得知消息後,迅速集結二十萬大軍於井陘口,準備抵禦漢軍的進攻。井陘口地勢險要,山高路險,是太行山八大陘之第五陘,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趙軍憑借有利地形,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士氣高漲,似乎勝券在握。
    韓信在出兵之前,早已對戰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周密的部署。他深知趙軍在井陘口的防禦十分強大,正麵進攻無疑是以卵擊石。於是,他決定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以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在距離井陘口還有三十裏的地方,韓信命令部隊停下休息,此時已經是半夜時分。他開始下達一係列關鍵指令:他挑選了兩千名輕騎,每人手持一麵漢軍旗幟,命令他們沿著山間小路悄悄埋伏在趙軍大營附近的山坡上,等待時機出擊;接著,他又下令剩下的漢軍士兵在天亮後,背靠河水排兵布陣,準備與趙軍決戰。
    天色漸亮,趙軍見漢軍背水列陣,陣型奇特,紛紛嘲笑韓信不懂兵法,認為他這是自掘墳墓。趙軍統帥陳餘也覺得勝算在握,於是下令全軍出擊,企圖將漢軍圍殲於河邊。
    漢軍因背後是河,無路可退,在趙軍漫山遍野的攻勢下,雖奮力抵抗,但還是逐漸陷入了苦戰之中。然而,這一切盡在韓信的預料之中。他就是要讓漢軍置於死地而後生,以激發士兵們內心的鬥誌和求生欲望。而趙軍由於遠離自己的營寨,傾巢而出,後方空虛,這正是韓信布下此局的關鍵所在。
    當趙軍全力進攻漢軍,雙方戰事激烈之時,韓信事先埋伏好的那兩千輕騎迅速行動起來。他們趁著趙軍大營空虛,輕而易舉地攻入了趙軍營寨。入營後,漢軍士兵迅速將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換上漢軍的紅旗。一時間,趙軍大營中漢軍的紅旗飄揚,聲勢奪人。
    而在前線與漢軍激戰正酣的趙軍,久戰不下,士氣開始出現動搖。此時,他們突然回頭望見自己的營寨上插滿了漢軍的紅旗,頓時陷入了極度的恐慌和混亂之中。趙軍士兵們紛紛猜測自己的後方已被漢軍偷襲占領,軍心渙散,陣型大亂,紛紛掉頭向自己的營寨逃去。
    韓信見時機已到,立即指揮漢軍全線反擊。漢軍將士們見趙軍陣型大亂,士氣高漲,個個如猛虎下山,奮勇殺敵。而趙軍在逃亡過程中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最終,趙軍在漢軍的淩厲攻勢下徹底崩潰,統帥陳餘也在亂軍中被殺,趙王歇被漢軍生擒。井陘之戰以漢軍的輝煌勝利而告終。
    此役,韓信巧妙地運用了 “以逸待勞” 之計。他深知趙軍遠道而來,在井陘口雖有地利,但久屯於此,早已疲憊不堪,而漢軍則經過充分的休整和準備,士氣旺盛。在戰鬥中,他讓漢軍背水列陣,使士兵們陷入絕境,從而激發了他們的鬥誌,迫使他們在戰鬥中全力以赴,以逸待勞,等待趙軍的疲憊和失誤。當趙軍因久戰不勝而出現混亂之時,韓信抓住戰機,派遣輕騎偷襲趙軍營寨,徹底打亂了趙軍的部署,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這場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以逸待勞” 這個成語便源於此,意思是指在戰爭中采取守勢,養精蓄銳,待敵軍疲累不堪時,再發起攻擊,從而取得勝利。它不僅僅適用於軍事領域,更蘊含著深刻的處世哲學。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可以借鑒這一智慧,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麵對挑戰和競爭時,避免盲目硬拚,而是通過巧妙的策略和耐心的等待,尋找最佳的時機,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成功。這一智慧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在複雜局勢中前行的道路,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保持冷靜和從容,以更高效、更智慧的方式去應對各種困難與挑戰,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喜歡成語故事科普請大家收藏:()成語故事科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