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永明帝的不安

字數:7081   加入書籤

A+A-


    翁夫人帶著岑夫人去了後院的正院。兩個女人坐下,翁夫人就讓婢女去泡兩朵金絲皇菊。
    她還不忘對岑夫人說:“自從喝了清茶和這皇菊,以前的茶我是再也入不得口了。
    這人上了年紀覺少不說,夜裏都不知得醒幾回。
    可說來真怪,自從喝了秀水村的這清茶又吃了阿膠膏,我跟你師兄是夜夜睡得香,這胃口都比以前好了些。”
    岑夫人笑著說:“可不是呢。自從認了雲安和石井為義子,月白都不願回家住了。
    在村子裏當真是吃的好,睡得香。不瞞嫂嫂,我和月白回家吃自己的飯菜總覺得差了些味道。”
    翁夫人羨慕地說:“你們啊當真是有福氣。
    宮裏賞過一次秀水村的菜,確實好吃。就是路途遙遠送一次實在不便。”
    岑夫人道:“是啊,新鮮的菜難送來京城。這不,安哥做了泡菜。
    這泡菜能多放些日子,吃著爽口又開胃。安哥說等他忙完了這陣子再做些送來京城給師兄和嫂嫂。”
    翁夫人:“那孩子有心了。”
    說著翁夫人摸了摸手腕上的新鐲子,還是有些不好意思:
    “這鐲子太貴重了。他們喜歡什麽你跟嫂嫂直說。我們做長輩的不能總是要晚輩的孝敬。”
    岑夫人了解翁夫人,她便也直接提了。
    邵雲安要做包,需要大量的皮子、布料。吃的喝的他不缺,可其他東西……永修縣畢竟不能與京城相比。
    翁夫人明白了,當即就喊來貼身的媽媽讓對方去庫房裏收整一下。
    皮子、布料、小姑娘可以用的首飾……
    想著邵雲安做吃食少不得要用甜的,府裏的蜂蜜也拿一些。
    岑夫人在翁夫人麵前誇讚邵雲安如何能幹,心地又如何的好。
    特別是他能把王青和妮子兩個孩子視如己出,還一心為王青的前程謀劃。
    王石井和兩個孩子能從王氏宗族那個泥沼中徹底脫身,也多虧了邵雲安。
    蔣康寧現在也是把秀水村當成了自己的家。隻要衙門不忙,下值後他都是去秀水村過夜。
    翁夫人聽後安慰極了,又歎氣:“康辰現在我倒是不掛著了,就是康寧……
    這過了年他都滿二十七了,這終身大事我瞧他是一點都不著急!”
    這話岑夫人也沒法接。
    按說王宅裏有郭子牧那麽一個容顏妖孽的,但凡是個男人很難不心動。可她看著蔣康寧就是心如止水。
    別說跟郭子牧單獨說說話,他跟郭子榆說話的次數都比跟郭子牧多。可你說他對郭子榆另眼相看吧,也不是。
    岑夫人隻能道:“興許是他的緣分還沒到。”
    兩人聊著天,翁夫人的貼身媽媽過來了。
    這選好的皮子、布料,女兒家的首飾,適合少年佩戴的飾品,一些裝飾用的瓷器、擺設等等都要給夫人過目。
    翁夫人的女兒也隻生了一個姑娘,年齡和妮子差不多。
    翁夫人前幾天剛給外孫女做了兩條瓔珞,她讓媽媽去拿一條過來也送給妮子。
    日後待妮子進京,她們兩個小姐妹也要認識認識,彼此做個伴兒。
    看到了翁夫人送給妮子的首飾,岑夫人想到一件事道:
    “嫂嫂日後若是出門就戴著這鐲子。安哥兒跟安公公合夥打算在京城開一間首飾鋪子。
    咱們戴著這翡翠石首飾多出去走走,等這鋪子一開那定是財源滾滾。”
    翁夫人自然知道帶著“雲龍”二字的鋪子是給誰開的,當即表示她以後多出門飲宴,就戴著這兩隻鐲子。
    兩位多年未見的夫人有著說不完的話,話題自然離不開家裏的孩子。
    翁夫人的女兒隻生了一個女兒,婆家自然是不高興的,言語間肯定會有催生或是不滿。
    隻是礙於翁老帝師的身份,婆家人不敢做的太明顯。
    蔣康寧作為翁老的義子,說來也算是給這個義姐做了靠山,說出去也是娘家有弟弟的。
    現在蔣康辰又得了君後賞識,蔣家兄弟越好,翁夫人對女兒在婆家的日子也就越放心了。
    她和夫君這把年紀,待他們兩人百年,女兒又無兄弟,被婆家欺負了都沒人能給她做主。
    岑夫人讓翁夫人放寬心,不說蔣康寧日後肯定會回京,就說蔣康辰現在那是絕對的君後心腹。
    有時候寧願得罪了朝臣也不要得罪內官。誰知道內官在後宮裏說些什麽,何時就成了帝王的枕頭風了。
    翁夫人也特別為蔣康辰高興。
    說到了蔣康辰,就不可避免地會提到安國公府。安國公府在那場宮宴過後可是在京中丟了大臉。
    翁夫人因為蔣康辰的事特別看不上安國公府。
    蔣康辰離開安國公府後翁夫人再未踏入過安國公府。哪怕是安國公府的宴請,她都以種種借口推掉了。
    堂堂一個國公府,做出的事卻是那樣的下作。特別是武簡的生母王氏,所作所為堪稱粗鄙。
    哪個有頭有臉的大戶人家的婆母為了趕走兒媳臉都不要了。
    以小見大,王氏如此作為,安國公府的長輩卻不加約束。這安國公府已是肉眼可見地走下坡路,長遠不了多久。
    翁夫人道:“雖說這話不好聽,但康辰帶著熙哥兒離開安國公府是對的。
    就是可惜了武簡,那也是個好孩子。隻是造化弄人,他與康辰終究是有緣無分。”
    岑夫人卻是抿嘴一笑,說:“說到康辰,我這兒還真有個大好事。”
    翁夫人立刻來了興致:“何好事?”
    岑夫人:“熙哥兒快好啦!”
    翁夫人大驚:“當真?!”
    岑夫人把他們離開時邵雲安跟他們說的蔣沫熙的變化告訴翁夫人。
    翁夫人聽後雙手合十直呼菩薩保佑。
    她是看著蔣康寧、蔣康辰長大的,蔣康辰當時差點被安國公府逼得自殺,武簡以命換了蔣康辰與蔣沫熙離開。
    如今蔣沫熙的情況有明顯的好轉,不僅對外界有了反應,還會自己穿鞋、穿衣,甚至可能還是個小神童!
    翁夫人又如何不替蔣康辰高興。
    翁夫人用帕子按了按眼角,感慨:“這是好人有好報,也是多虧了安哥兒這個孩子。”
    岑夫人也是感慨,說來他們都是沾了邵雲安的光。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麽奇妙。
    邵雲安大鬧縣學,卻是從此與康寧,與她的夫君有了牽扯,現在更是成了她的義子。
    翁夫人顯然對邵雲安大鬧縣學一事很是好奇,讓岑夫人詳細跟她說說。
    女兒嫁人後不能時常回來,看得出翁夫人當真是十分寂寞。
    兩位夫人聊得忘了時間,結果小廝過來說老爺與岑老進宮了,不用等他們回來用飯。
    還有便是岑老已答應在府中住上幾日。
    老頭子要在帝師府上住幾日,那岑夫人就得回去收拾些衣物過來。
    而老帝師與岑老進宮時,永明帝正陪著君後在用膳。
    君後這幾日沒胃口,今早起來就喝了兩口粥。永明帝是特意過來陪君後用膳,隻盼著他能多吃幾口。
    說來永明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自從邵雲安送了阿膠膏來之後,君後吃著一直都不錯,有陣子出血都沒了。
    可從三天前,君後突然開始劇烈腹痛還伴隨著出血。
    禦醫過來還是什麽都查不出,隻能說是餘毒未清。
    永明帝是又急又氣,一個人在東臨殿日日大發雷霆。
    在君後麵前他卻還要裝作若無其事,不能影響到君後的心情;也不想君後擔心他。
    君後代齊攸的臉色很是蒼白,永明帝臉上的輕鬆了解他的人都可以看出他是勉強維持的。
    一桌的菜,好幾道是很下飯的泡菜,君後卻仍舊沒有胃口。
    永明帝琢磨著要不要一紙聖旨命邵雲安進京親自種菜,為君後做飯。
    但他又心知,他若當真下了這道聖旨,對他心愛的人不僅沒有好處反而還會讓朝中那些混蛋更攻訐他的君後。
    安公公想回宮伺候,君後叫他安心做事。
    新茶快要上市了,在京城等著的大山部落和鮮鹿國的商人都需要安公公接洽,不能因為自己的身體原因耽誤了皇上的大事。
    反正他的身子多年都是如此,他已習慣了。
    伺候的卓公公收到一位小太監的眼色,他腳步無聲地走過去低聲問:“何事?”
    “帝師求見,同來的還有永修縣縣學學正岑月白。”
    卓公公不由吃驚,馬上回身走到永明帝跟前稟報道:“皇上,老帝師求見,永修縣縣學學正岑月白也來了。”
    “嗯?岑月白何時來京的?”
    看了眼君後,永明帝命人把老帝師和岑月白帶去禦書房。
    君後催促道:“岑月白突然來京必是有好事,陛下快去吧。”
    永明帝卻道:“不急,朕再陪你吃兩口飯。”
    君後拿起筷子,勉強吃了兩口。
    見他確實是吃不下去了,永明帝才起身說去禦書房。
    沒讓君後送他,叮囑君後好好歇著,永明帝心情沉重地離開景幽宮。
    永明帝走了,君後收起臉上努力做出的笑容,一手按住今日一直在痛的腹部。
    不能放棄……不能就這樣放棄!
    他與“他”還有許多許多的日子要走下去!
    皇上一進禦書房,岑老立刻下跪:“微臣岑月白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快免禮,來人,賜座。”
    原本興奮了一路的翁老冷靜了下來,出聲問:“皇上,可是出何事了?”
    永明帝難掩怒容地走到龍椅前坐下。待殿內無關緊要的人退下後,他沒有避開岑月白說:
    “君後這幾日腹痛,太醫院那幫庸醫還是什麽餘毒未清!
    餘毒未清能總是腹痛?!
    朕真想砍了他們的腦袋!”
    翁老帝師和岑老臉上皆一驚。
    翁老帝師道:“不若貼皇榜吧,邀天下名醫為千歲診治。”
    永明帝沉重地說:“朕是怕皇榜一貼,有人會趁此作亂。”
    翁老帝師和岑老馬上想到了。
    是啊!
    君後是多少世家的眼中釘肉中刺。
    隻要有君後在,皇上的眼裏就不會有其他人,就不會選秀納妃。那別的女人也就別想生下皇子。
    岑老忍不住問:“皇上,難道阿膠膏對千歲的鳳體也無用嗎?”
    明明他與夫人吃得很好,翁師兄也說服用阿膠膏後身子骨有明顯的改善。
    可為何對君後就無用呢?
    永明帝焦躁地說:“朕以為有用,現在看來卻是無用。
    朕自服用阿膠膏,初時無甚特別之處,可這幾個月服下來確實感覺到精神氣足了許多。
    可對君後……”
    永明帝的不安令翁老帝師心中的激動與喜悅消散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