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就想來禮部做事,順便瞧瞧那位胡大人

字數:8483   加入書籤

A+A-


    “啟稟陛下,今日正是胡大人安排的麵試日,他應該正在麵試現場。
    ”
    朱元璋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今天是麵試的日子!
    他對這次麵試感到好奇,但同時也有些不滿。
    他不明白為什麽要進行麵試。
    這不是明顯給作弊留機會嗎?
    既然已經見麵了,還要報姓名,要是遇到熟人,難免會講情麵。
    這讓朱元璋很不高興。
    他想了想,翻開奏折略作思考,說道:
    “你先派人快點去查一下,今天惟庸在哪裏參加麵試。
    ”
    “我們隨後去看看。
    ”
    “看看惟庸在筆試中表現不錯,這次麵試會是什麽樣。
    ”
    “正好,我還沒見過這個,現在可以見識一下。
    ”
    宋利立刻安排小太監飛奔出去打探消息。
    不久,小太監回來報告,找到了胡大人的下落。
    今天胡大人正在禮部坐鎮。
    聽到這個消息,朱元璋沒有遲疑,穿著身上的袞龍袍就往外走。
    顯然,他對麵試充滿興趣。
    )
    朱元璋突然來到禮部,令禮部官員措手不及。
    今天禮部很忙,所有人都在忙碌,許多人甚至被派去其他考場當考官。
    可以說,今天的禮部顯得有些混亂。
    除了這些工作上的問題,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
    堂堂禮部竟然隻有三個人報考,這局麵真是令人尷尬。
    禮部尚書張籌,原是禮部員外郎,因李善長案後,章善調任工部,其他幾位同僚慘遭朱元璋清洗,他得以原地升任。
    雖然對禮部事務熟稔,但缺乏朝堂經驗使他對朱元璋心存敬畏。
    上任不久便麵臨諸多棘手問題,人手不足,責任重大,讓他覺得自己似乎是來背黑鍋的。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舍不得放棄這個職位。
    朱元璋突然來訪,張籌緊張得渾身發抖,如同篩糠一般。
    看著他的模樣,朱元璋笑了:\"張愛卿,別緊張,我隻是來看看。
    聽說你們招考官員辦得不錯,我特來查看。
    今天正是麵試之日,我隻是想旁觀罷了。
    \"
    張籌聞言幾乎癱倒在地,心想自己為何如此倒黴,偏偏在這種時候被朱元璋撞見。
    陛下若是早到或晚到都沒關係,禮部準備的東西足夠讓他查看。
    確保工作順利完成!
    但今天是麵試啊!
    最重要的是,禮部今天隻來了三名報考者。
    想到這裏,張籌更加緊張了。
    看著張籌緊張得直哆嗦的樣子,朱元璋差點忍不住笑出聲。
    他喜歡看官員在他麵前戰戰兢兢的模樣,這似乎能證明他已不再是當年的放羊娃,而是真正的朱元璋。
    因此,在這種時候,他的態度反而格外親切。
    當然,前提是對方並未犯錯。
    如果是因犯錯而害怕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
    朱元璋拍拍張籌的肩膀,大聲說:
    “我們知道你們今日有正事要做!”
    “這樣吧,等會兒你們先去前麵進行麵試,我就在後堂聽聽看看你們是怎麽操作的!”
    “放心,我不會露麵,以免我的威嚴嚇到那些沒見過世麵的年輕人!”
    “哈哈,放心好了!”
    張籌聽到這句話,更加慌亂了!
    什麽?
    您還要繼續觀看?
    要看我們的麵試?
    這不是當場露餡了嗎?
    想到後果,張籌再也忍不住,小聲支吾著說:
    “陛下,有您在此,自然萬事順利。
    ”
    “隻是這次報考禮部的考生隻有三人,恐怕您還沒看清楚,事情就已經結束了。
    ”
    “要不我讓人帶您去其他報考人數較多的地方看看?”
    “那裏規模更大,人數更多,更需要您的坐鎮!”
    朱元璋一聽這話愣住了。
    “什麽?”
    “三個人?”
    “不對啊,這過線的幾百人中,報禮部的隻有三個?”
    “你是不是在騙我?”
    朱元璋心中立刻覺得事情不對勁,看著張籌的眼神像是在審視一個重罪犯人。
    朱元璋散發出的威壓,絕非玩笑。
    他這一瞪眼,早已心虛且以為大禍臨頭的張籌瞬間崩潰,直接跪下連聲說道:“臣有罪!臣有罪!”
    看著張籌這副狼狽模樣,朱元璋感到頭痛不已。
    他實在難以相信,禮部竟然會出現這種狀況。
    這分明有問題!
    要知道,往年能進入禮部為官,那是家族榮耀,而如今,禮部卻失去了吸引力?
    朱元璋突然想到,今天來時居然沒見到胡惟庸。
    作為主考官,他應該最清楚其中的隱情。
    找他準沒錯!
    心念至此,朱元璋用腳尖輕輕踢了踢張籌。
    “好了,別擔心,這事不怪你,你起來說。
    ”
    聽到這話,張籌顫巍巍地站起身。
    那額頭上的冷汗和臉上的淚痕,讓朱元璋忍不住搖頭。
    怎麽會讓這樣的人擔任禮部尚書?
    想到這裏,朱元璋歎了口氣,這都是自己的錯。
    殺戮太重,無人可用,這才便宜了張籌。
    算了,先這樣吧,至少張籌還懂畏懼,總比那些不知尊卑、毫無敬畏之心的人強。
    “對了,惟庸在哪?”
    張籌一聽,立刻緊張起來。
    胡大老爺自然不在禮部,可張籌哪敢直接告發胡大老爺,急忙支支吾吾地找借口。
    朱元璋一聽就明白了,惟庸八成又在偷懶了。
    對於胡惟庸,朱元璋很信任。
    他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老兄弟,能力強且行事謹慎。
    朱元璋微微點頭表示知曉胡大老爺不在禮部而在偷懶的情況。
    至於懲罰?
    胡大老爺是他異父異母的親兄弟,有什麽好罰的?
    漸漸地,朱元璋意識到胡大老爺的行事風格。
    他平時盡量避開,甚至做出一些惹人不滿的事,但絕不會在大事上馬虎。
    比如這次官員招考,雖然學子們不滿,但皇帝和六部官員都認可。
    胡大老爺其實是在避嫌、自我貶低。
    起初,朱元璋對此有些不悅,覺得這顯得自己心胸狹隘。
    後來一想,加上兒子的勸導,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胡大老爺無論做什麽,都讓人覺得他有容人的氣度。
    他的行為雖看似自我貶低,但實際上並未觸犯法律,最多隻是名聲不佳罷了。
    因此,作為兒女親家,朱元璋並不擔心他會給兒媳或胖兒子帶來麻煩。
    想到這裏,胡大老爺反而顯得更加貼心。
    得知胡大老爺又去摸魚,朱元璋裝作沒聽見,隻揮了揮手示意大家繼續做事,自己則走向後堂。
    張籌鬆了一口氣,擦了擦汗,感慨幸好沒出賣胡爺。
    他的話被旁邊的官員聽到,對方不僅沒反駁,還點頭表示讚同,顯然也覺得胡大老爺深受皇帝寵信。
    這種公然翹班的行為,在皇帝麵前竟如無物,這才是真正的聖眷正濃。
    這樣的官員榜樣,混成胡大老爺這樣,才是值得的。
    然而,眾人還沒多想,外間傳來梆子聲,麵試開始。
    在知道朱元璋在後堂的情況下,官員們不敢怠慢,整理好衣冠後坐下,張籌隨即命令帶第一個考生進來。
    隨著喊號聲,一位身穿錦袍的學子被帶入考場。
    李道濟站在禮部官員麵前,雙腿雖然微微顫抖,卻努力維持鎮定,這讓在場的官員心中對他不由自主地增加了幾分評價。
    不管他是否真的堅強,能夠在十幾位官員注視下保持這樣的狀態,對一名考生來說已屬難得。
    至少,他們年輕時未必能做到這一點。
    顯然,李道濟在門外已經從小吏那裏了解過規矩,進來後立刻恭敬地行禮並報出姓名:“學生李道濟拜見諸位大人!”
    從他的衣著可以看出家境優渥,否則不會如此盛裝前來。
    而且在眾多官員麵前能夠清晰表達自己,也讓人對他有了更多好感。
    然而,禮部官員並未流露太多情緒,而是依照胡老爺事先製定的規則依次提問。
    這些問題並不複雜,都是禮部日常工作可能涉及的內容。
    這也是為了親自檢驗這名考生的應對能力。
    不得不說,能走到這裏並通過數千名考生的筆試篩選,此人必然具備一定實力。
    盡管回答中偶有失誤,但相較於那些毫無頭緒的書生,他已經優秀得多。
    至少,這些未來可能成為他上司的官員們,已經開始認可他的表現。
    很快,大部分問題都已結束,隻剩最後一個問題:“你為何選擇報考禮部?”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
    當初胡老爺執意加入此題時便有所考慮。
    這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從考生的回答中判斷其為人。
    若是直接歌功頌德,自然顯得誌向遠大、手段出眾。
    這樣的考生雖不會被官員輕視,甚至可能獲得較高評價,但長期共事時,難免會讓人多一分戒備。
    若回答得過於樸實,不僅不會加分,反而等入了禮部後,恐怕連日常事務都忙不過來。
    然而,名叫李道濟的考生一開口,便讓所有人震驚。
    “我是之前恩科落榜的考生,得知消息後,其他衙門沒考慮,隻想來禮部!”
    “並非為別的,隻是我也想嚐試點評試卷的感受!”
    “隻有禮部有這樣的機會,所以我來了!”
    聽著這番話,禮部官員們啞口無言,心中堵得慌。
    接著,第二位考生回答得同樣流利,專業能力毋庸置疑,直接勝任禮部工作不成問題。
    但在最後一個問題——為何報考禮部時,他的回答更顯怪異。
    “其實我沒什麽特別目的,就想來禮部做事,順便瞧瞧那位胡大人。
    ”
    “我隻是好奇,去年科舉把我折騰得半死的胡大人是不是真有三頭六臂。
    ”
    “日後也好當麵請教!”
    聽到這咬牙切齒的話語,官員們陷入沉寂。
    有時候,世界之大,真是無奇不有。
    即便朱元璋見多識廣,聽到考生的話還是忍不住噴茶。
    隻是隨即,他哭笑不得。
    這個惟庸在士林中到底有多不受待見?
    竟然連續兩位考生都衝著他而來,滿心怨氣溢於言表。
    要知道,這隻是萬千考生中的兩個罷了。
    有更多的人,不是沒達到標準,就是達到了也沒膽量像胡惟庸這樣直接去禮部。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胡惟庸究竟惹了多少怨恨。
    朱元璋想到這裏,即使再沉穩,也不由得心生寒意。
    他雖不在意名聲,卻不想讓讀書人對他群起而攻之。
    要知道,這些人都握著筆杆子,隨便寫些什麽就能流傳後世。
    萬一他們添油加醋、誇大其詞的東西成了定論,那後果不堪設想。
    朱元璋一想到這裏就覺得頭疼。
    然而,轉念一想,他也佩服胡惟庸的豁達,能如此淡然麵對外界的非議。
    這樣的女婿,確實讓人安心不少。
    想到這兒,他心情平複下來,不再糾結剛才考生的話,安心等待第三位考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