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各位,未來都要成為王者!
字數:7666 加入書籤
“嘖,實在親戚?”
“也隻有你們胡家敢稱太子為姑爺!”
“哈哈,把皇室當自家親戚,真是你們的本事!”
這些話,胡義自然聽不到。
不過他也不在意。
他現在唯一的任務,就是親眼看著自家堂兄吃完藥膳。
東宮的側殿中,太子妃胡馨月正靠在椅上翻閱東宮珍藏的書籍。
這時,一名宮女輕輕走近稟報。
“娘娘,胡管家求見!”
胡馨月聞言微笑,擺手示意道:“嗬嗬,想必又是送來藥膳吧!”
“快請進來,順便去請太子殿下。
”
“伯父準備的藥膳趁熱吃效果更好。
”
“是!”
宮女領命後,快步朝前殿走去。
待胡義在內侍和宮女的幫助下端出五六碗熱騰騰的藥膳時,朱標已大步而來。
剛踏入側殿,朱標就聞到熟悉的香味從案幾上傳來。
“喲,胡管家,辛苦了啊!”
“以後這種事讓府裏的下人跑一趟就行了。
”
胡義恭敬地向朱標行禮道:“殿下,這是老爺的吩咐。
”
“為殿下和堂兄準備藥膳,從選材、製作到送到麵前,全由廚子和老奴負責。
”
“老奴不敢違抗老爺的安排。
”
朱標聽完點頭。
其實他也明白,自己能享受這樣的待遇,全因太子妃的關係。
不然以往為何從未見過胡府送藥膳呢?
朱標之所以如此積極,確實因為這藥膳效果顯著。
它與那些讓人喝得愁眉苦臉的藥湯完全不同,既能滋補身體,又能滿足味蕾,難怪朱標對此愛不釋口。
胡馨月並未急著享用,而是親自照料朱標進餐。
看著在一旁幫忙的老管家胡義和滿桌的藥膳,她心中暗自得意:這些都是伯父為她精心準備的,就連太子也隻能位列其中。
這般待遇,其他妃嬪怎能相比?娘家的管家能隨意進出東宮,絕非憑借她的權勢,而是因為伯父實力超群。
待朱標開始進食時,胡馨月也端起自己的銀耳蓮子羹品嚐,果然還是熟悉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朱標吃得津津有味,那小碗湯不僅味道絕佳,擺盤也很精致。
他好奇胡大老爺是如何掌握這麽多食療秘方的,但也不多問,畢竟自己的身體狀況隻有自己最清楚。
自從食用胡府提供的藥膳,並且政務逐漸減少後,他的身體明顯好轉,再無疲憊之態,精力充沛。
殊不知,這一切都源於胡大老爺的用心良苦——既有出於親情的關懷,也有他本人多年積累的養生經驗。
這些藥膳並非首次送至東宮。
最初送來時,禦醫們本想小聲抱怨幾句,畢竟這些東西明顯是為太子和太子妃調養身體準備的,像是在搶他們的飯碗。
然而,他們的嘀咕聲太輕,無論是朱標夫婦還是胡大老爺,都沒放在心上。
當時,胡大老爺親自去了一趟東宮,直接詢問小月兒最愛吃的東西。
毫無避諱的小月兒立刻說了許多。
胡大老爺既然已在東宮,當然也要問問朱標的意見。
朱標生性貪吃,胡大老爺又是自己人,自然不會客氣。
於是,胡大老爺依據二人喜好及身體狀況,設計了幾個藥膳配方。
他隻需提建議,再確認成品無誤即可送入宮中。
這些藥膳配方其實是他前世見過的。
起初,胡大老爺並未想過要研究藥膳。
在他看來,明朝的中醫應該比後世那些隨便自稱“老中醫”的人更靠譜。
但深入了解後,他發現了一個“反常識”的事實:中醫確實厲害,但真正厲害的隻是極少數人,而且這些人並非全能,各有專長。
胡大老爺認為,相比那些明朝中醫,他因後世知識而獲得的信息優勢,讓他在食補和藥膳方麵略勝一籌。
甚至,這種差距可能相當大。
因此,胡大老爺親自規劃了幾款幾乎沒有副作用的藥膳方子。
從現有情況來看,效果很好。
胡大老爺凡事親力親為,從食材挑選到最終入口,每一步都嚴格把控。
他受後世宮鬥劇的影響,生怕那些滋補藥材被人動了手腳,反而成了害人的東西。
因此,他寧可自己辛苦,也不願假手他人,即便對方是宮中之人。
朱標得知胡大老爺的想法後,雖未多言,卻也默認了他的做法。
朱標並非懷疑宮中人不可靠,而是認為胡大老爺值得信賴。
如此一來,胡府直接送來的膳食不僅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還保證了品質。
胡府的廚藝久負盛名,胡大老爺的藥膳計劃進展順利,他開始考慮擴大規模。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與朱元璋、朱標一脈緊密相連,無法脫身。
既然如此,不如為這條“大船”添磚加瓦,讓它更穩固。
看到朱標和胡馨月體質增強,胡大老爺悄然計劃為其他家人也提供類似的滋補方案。
曆史上,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逝,比父親還短命。
如今趁孩子們年幼,給予精心調理,讓他們健康成長。
日後,朱標父子三人便可放手去做想做的事,而他則安心做個幕後之人,享受平靜生活。
雖然曆史上朱棣永樂帝)治理國家頗有建樹,但如今有自己在,胡大老爺並不想過多參與其中,隻想過自己的小日子。
出風頭的事,胡大老爺向來不感興趣,但若是在暗處指指點點,他卻樂此不疲。
鍵政這種事,對他來說不過是動動嘴皮子而已,完全無壓力。
在他看來,朱標繼位後的大明未必遜色於永樂年間。
朱標的性格和他的關係,使得他若有好的建議,根本不用擔心不會被采納。
這豈不是比朱棣登基更好?
要是朱老四即位,憑胡大老爺的身份地位,恐怕連現在這樣逍遙自在的日子都難以為繼。
畢竟他和朱標才是真正的親戚,而朱老四隔著一層關係。
而且,朱老四若真的上台,對像胡大老爺這樣的“舊臣”心存忌憚也是理所當然。
所以,朱老四你還是安心做個大將軍吧,皇位你是別想了。
甚至,胡大老爺已經在考慮如何提升整個皇家的身體素質了。
他並不打算給朱家的人送藥膳,而是想著借此機會改變一下皇子們的課程內容。
長久以來枯燥乏味的教學確實需要調整。
剛好這些皇子被關在宮裏,精力充沛,不妨讓他們活動活動。
兩天後,胡大老爺如約來到宮中,徑直前往大本堂。
經曆過兩次“課堂震撼”的皇子們,此刻表現得十分乖巧。
盡管大本堂裏隻有幾個不起眼的小太監,皇子們卻顯得格外恭敬。
胡大老爺一進屋,他們便整齊地起身行禮。
胡大老爺剛想開口,那些人便主動拿出上次的作業——大明堪輿全圖。
胡大老爺仔細審視了一番,覺得尚可。
盡管有些不夠規範,但大致能讓人明白大明的疆域分布。
為了檢驗學生們對疆域的認知程度,他在查看作業時隨意提問,結果這些學生的表現讓他十分滿意,回答雖稍顯生澀,卻無明顯錯誤。
與此同時,朱元璋聽說今天是胡大老爺授課的日子,興致勃勃地帶著孫子朱雄英前來旁聽。
朱元璋憑借獨特的成長經曆,在處理皇權傳承方麵顯得與眾不同。
曆史上因繼承問題引發紛爭的例子屢見不鮮,而朱元璋卻確保了太子朱標的地位穩固,無人質疑。
不僅朝中大臣與百姓認可這一安排,就連有心謀取功名的人也放棄了念頭。
不僅如此,朱標之子朱雄英作為嫡長孫,其地位也同樣不可動搖,他自幼受到朱元璋夫婦的精心栽培。
可以說,朱標作為皇子中的唯一,朱雄英便是皇孫裏的唯一。
這樣的親自撫養待遇,是專屬於朱雄英的。
其他皇孫連想都不敢想。
即便是曆史上朱允炆,也不過是在朱元璋無奈之下,被帶在身邊教養了幾年。
即便如此,朱允炆也一直住在東宮,而非像朱雄英那樣從小就在坤寧宮長大。
這也足以看出明朝皇權傳承的布局。
朱元璋從一開始就計劃好父傳子、子傳孫,並且一開始就全力培養。
最好的輔政團隊、最優秀的文武人才、親自教導……
可以說,從開始朱標和朱雄英的待遇就已經達到頂峰。
特別是朱雄英,單看名字就知道不同尋常。
明明是老朱家皇室的第三代,本該是“允”字輩。
唯獨朱雄英,他是單獨的一位!
這就是朱元璋的安排。
他是決定大明第三代皇帝的人選。
對朱元璋來說,這樣的安排自然沒有問題。
皇帝在位時,就把太子和皇孫們都安排妥當。
將來皇權交接時,一切都將有條不紊地進行,不會有動蕩,也不會有廢物登基。
可惜,朱元璋想得很好,但老天似乎看不過去。
先是朱雄英,接著是朱標,這兩個他看重並精心培養多年的子孫相繼離世。
可以說,朱元璋在那種情況下還能保持理智,堅持培養朱允炆幾年,已經很不容易了。
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朱元璋幾乎經曆了一切離別,還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
以至於胡大老爺都覺得,洪武末期朱元璋對淮西勳貴的清洗,不僅僅是為朱允炆鋪路。
朱元璋內心充滿煩躁和孤獨,早已失去耐心。
他隻想盡快解決所有問題,毫不留情地清除障礙。
即便引發混亂,他也毫不在意,甚至可能因此多采取行動。
胡大老爺審閱完皇子們的作業後表示滿意,認為他們的態度值得稱讚,盡管成果質量。
胡大老爺認為態度比結果更重要,因為隻要用心學習,未來仍有進步空間。
窗外的朱元璋聽到這些話後露出笑容,他對胡大老爺的觀點深表讚同。
胡大老爺雖表揚了皇子們,但並未過多提及此事。
他認為誇獎應適度,若過於頻繁則會貶值。
這種管理方式雖簡單,卻在實際應用中屢試不爽。
上輩子的胡大老爺常常被老板用這套手段掌控。
當然,不少老板即便用了這個法子,最後還是失敗了。
因為他們隻傳遞信息卻不提供實質幫助。
簡單來說,光靠空談和承諾,卻不兌現車子、房子、錢這些實際的東西,誰也受不了。
話說回來,胡大老爺簡單提及眾皇子後,正式開始今天的主題。
他掃了一眼這些小輩,拿起身旁的毛筆蘸滿墨汁,在背後的空白大紙上寫下一個大大的“王”字。
轉頭環顧四周,嘴角微揚,意味深長地問道:
“各位,未來都要成為王者!不管是藩王還是塞王,在普通人眼裏都是真正的貴族,無比尊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