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我這人極懶

字數:9599   加入書籤

A+A-


    “何事?”
    “我的馬車不在,搭你的車有何不可?”
    此事需謹慎行事。
    提升生產力,需增加人手,拓寬市場。
    言罷,他在楚依依身上輕捏一把,大笑離去。
    賺錢需靠優質產品;
    大量生產則需進一步提升生產力;
    比例、地理位置至關重要。
    胡大老爺進屋行禮後,立即掏出“番邦獻禮地圖”。
    “陛下,請看此圖!”
    歐洲人的生死,何須多慮。
    楚依依見手中銀票,驚愕不已。
    遠超眾人!
    胡大老爺愈發覺得此法甚妙!
    但從人類發展史或歐洲各國角度看,此法極不道德。
    曆經一日一夜,胡大老爺終於對眼前的羊皮紙地圖滿意點頭。
    “若能將此圖研究透徹,日後樂趣無窮!”
    需將此事“嫁禍”於異邦人。
    “老爺我給的,你就收好!”
    “依依,真不愧是你!”
    胡老爺如此行事,他卻一聲不吭。
    誰敢與胡老爺比聖上的寵愛?真是笑話。
    眾人恭恭敬敬地將胡老爺送回,他離開時還得滿臉堆笑與人寒暄。
    “夫君若還在為織機之事煩惱,妾身願往市集打聽一二。”
    宋利被朱元璋這話問得一怔,隨即苦笑回答。
    此刻,朱元璋正在謹身殿翻閱書籍,隨後大笑起來。
    剛推開門,便見眾人期盼地望著自己。
    此事若處理不當,恐會鬧出人命。
    “這都是爺賞你的!”
    若要此時回想,實在費力。
    說到底,工業的興起,實則源於資本家對利潤的渴求。
    “惟庸,這是何物?”
    “此乃地圖?”
    本章完)
    “不錯,正是地圖!”
    “隻是以往的地圖多局限於一地,頂多也就一國範圍。”
    “那些番邦心懷不軌,總覬覦他國的土地、人口,於是偷偷繪製了這幅世界地圖。”
    “臣也是機緣巧合,從番邦手中得到此圖。”
    “故而,連忙前來獻給陛下!”
    胡老爺急忙解釋地圖的來曆。
    畢竟,能否立功暫且不論,至少不能給自己招來禍端。
    朱元璋對胡老爺的說法頗感興趣,尤其是關於番邦因覬覦他國土地、人口而繪製地圖之事。
    在他看來,這再正常不過。
    若換作他,他也會這麽做!
    “這是何物?”
    “整個世界的地圖?”
    “咱大明竟如此之小?”
    “惟庸,你確定沒弄錯?”
    朱元璋凝視著桌上的地圖,一眼便尋到了大明所在。
    然而,隨著他細細端詳,眉頭漸漸緊鎖。
    大明怎會如此渺小?
    其他國家,領土竟如此廣闊?
    胡惟庸見朱元璋如此反應,嘴角上揚。
    這正是他所期望的。
    你若不心動,我如何繼續?
    胡惟庸指向地圖上萬裏之外的“奧斯曼帝國”區域。
    “您看此處,乃奧斯曼帝國!”
    “此地及其周邊諸國,皆為政教合一之國。”
    “那國君,猶如咱們的皇帝,還需引領民眾信奉宗教!”
    “此地圖乃我從一商人手中所得,且已將詳情探明。”
    “隻是當時詢問時,手段過激,不慎將其殺害。”
    “但與其他情報相比對,並無出入。”
    胡惟庸坦然承認了自己的“草菅人命”。
    然而,朱元璋卻置若罔聞,此刻他滿心皆是地圖。
    區區一個外邦商人,何足掛齒。
    況且,胡惟庸此舉乃為情報,而非私欲。
    有何不妥?
    曆經戰亂的朱元璋,所見所用之狠辣手段,遠勝於此。
    “罷了,殺了便殺了,無足輕重。”
    “來來來,惟庸,與咱細說一二。”
    “咱竟不知,大明周邊還有如此多國家!”
    “他們都擁有什麽?”
    朱元璋一問,胡惟庸心中暗喜,心想還是你懂,老朱。
    “哈哈,陛下,您看此處,還有這裏……”
    胡惟庸意在激發朱元璋的好奇心,若不如此,怎能繼續引他入勝呢?
    於是,胡惟庸興致盎然地談論起來,各國情況娓娓道來。
    他並不拘泥於那些朝臣常說的數據、兵馬之類,而是另辟蹊徑。
    在他眼中,即便是商人,也未必清楚那些細節。
    比起那些,他更願意聊聊各國的財富與特產。
    對於朱元璋這樣的皇帝,鄰國囤糧,他便要囤槍。
    鄰居有糧,咱家豈能缺槍?
    難道咱家的槍隻是擺設?
    這可是咱的!
    咱的!
    都是咱的!
    而且,這種說法別有一番趣味。
    朱元璋聽得津津有味,胡惟庸也講得暢快淋漓。
    待介紹完各國後,胡惟庸指著地圖道:
    “陛下,依臣推算,至少百年內,我們必將遙遙領先!”
    “這都是陛下英明領導的結果啊!”
    “哈哈哈哈哈,惟庸,你這話說得,哈哈哈……”
    朱元璋難得被胡惟庸恭維,得意非凡。
    但笑著笑著,他忽然覺得不對勁。
    咦?
    百年?
    怎麽才百年?
    “惟庸,你是如何推算的?”
    “大明怎就及不上他們,不過百年光景?”
    朱元璋何其傲骨,豈容大明落於人後?
    有疑問,即刻便問!
    胡大老爺心中暗喜,麵上卻不動聲色。
    “陛下,您細觀此圖!”
    “可有所悟?”
    朱元璋審視地圖,卻無所獲。
    他坦然承認:“未見異樣。”
    “這些國度,若非你說,我聞所未聞!”
    胡大老爺指向大片空白區域。
    “其實,眾人尚未留意此處。”
    “此乃何物?”
    “海洋也!”
    “陸路跋涉千裏萬裏,耗時幾何?”
    “沿途所需物資又幾何?”
    “如何運輸?”
    “海運則大相徑庭!”
    “若技藝精湛,造船可大可穩,抵禦風浪。”
    “船上載糧草、將士,繞行直抵敵境,屆時……”
    “對吧!”
    朱元璋聞言,陷入沉思。
    他未曾料到,海運竟有如此優勢。
    胡大老爺以直白之語,道出樸素真理。
    簡而言之,在工業未興,運輸、動力未變的當下。
    風力乃最強動力,海運為最佳運輸途徑。
    “陛下,戰事暫且擱置!”
    “我朝亦需休養生息。”
    “假設大明海運昌盛,是否能將本國貨物售至他國?”
    “售出的貨物,價格必然提升,那我們是否可以征收重稅?”
    “畢竟,銷量大、價格高,收益自然豐厚!”
    “如此,大明豈不增添了一大財源?”
    “因此,在我看來,未來真正的主宰,將是掌握海上霸權者!”
    朱元璋聽著胡大老爺的言論,凝視著眼前的地圖,神色變幻莫測。
    於他而言,大海不僅是風浪之地,更是潛藏利潤與未來的寶庫。
    對於他這農家出身之人,這一切皆顯得陌生。
    然而,胡大老爺的話語直白至極,一聽便知其中的利益巨大。
    老朱別無他求,唯愛財而已。
    而這大海,正是最大的財富之源!
    朱元璋聽著,漸漸心生疑惑。
    不對!
    對象是否搞錯了?
    這些話,似乎任何人都有可能說出,但怎會是胡大老爺這悠閑之輩所言?
    霸主、征服,與胡大老爺這悠閑之人何幹?
    他連朝會都不願參加,豈會在乎這些?
    “惟庸!”
    “你,這是否有何不妥?”
    “你怎會突然對海上及海外之事如此上心?”
    “且不說其他,北元都還未完全平定呢!”
    朱元璋的疑惑,確也在理。
    近年來,胡大老爺那老鹹魚的形象已根深蒂固於眾人心中。
    大明上下,稍有了解胡大老爺者,無人不知其名。
    然此刻,他突然改變作風,怎能不令人驚恐?
    尤其是疑心病重的朱元璋,更是憂心忡忡,生怕其中有詐。
    胡大老爺聞朱元璋此言,頓時氣惱。
    這老朱,仍舊擺脫不了他那小農思維。
    身為皇帝,事業卻仍受出身與認知所限。
    此類人,胡大老爺前世已見識過。
    他們從商販或農民起家,終成億萬富翁。
    變的隻是財富數量,而非思維層次。
    他們固執地用最初的觀念對待事業。
    其實,他們的成功更多得益於國家發展與個人努力的巧合。
    無論他們如何炫耀,稍一接觸便能看出端倪。
    朱元璋亦如此。
    胡大老爺從不否認朱元璋的能力與心性。
    能從乞兒成為帝王,絕非僅憑運氣。
    但這並不能掩蓋他在視野上的狹隘。
    他始終用一套舊方法經營帝國。
    戰時或許可行,但在發展時期,卻是大錯特錯。
    “陛下,恕我直言。”
    “我這人極懶,能躺絕不坐,能坐絕不站。”
    “拚搏半生,如今名聲、家業、名利皆備,我應當滿足了。”
    “在朝臣之中,我自認無人能及我的安逸,陛下以為如何?”
    朱元璋微微頷首,表示認同。
    確實,胡大老爺如今唯獨缺少的隻是一個正式的爵位封號。
    但他們君臣心知肚明,那爵位實際上早已屬於胡大老爺。
    他是用番薯和土豆這兩種神奇的糧食換來的,隻是尚未正式授予。
    一旦這兩種糧食廣泛種植,那爵位便會水到渠成地落到胡大老爺手中。
    除了爵位,胡大老爺已別無所求。
    見朱元璋點頭,胡大老爺心中暗罵。
    這老狐狸實在太過狡猾多疑。
    若是常人,輕易便能被糊弄過去。
    可他不同,固執己見,疑慮重重。
    說實話,若非胡大老爺心中還有一絲執念,還有那份名為“理想”的執著。
    他真是不願與老朱周旋。
    因為每次與老朱打交道,他都感覺自己在生死邊緣徘徊。
    “陛下,我雖懶散,但還是希望日子能過得更好些。”
    “可我自己又不想努力,不願動彈,這可如何是好?”
    “我想來想去,隻有一個辦法。”
    “既然我與大明已緊密相連,那讓陛下帶領大明發展得更好不就行了嗎?”
    “大明越強盛、越富饒,我的日子不就越滋潤嗎?”
    “因此,我才提出了這個建議。”
    “讓大明成為海上霸主,賺取無數財富,開拓廣袤疆域!”
    朱元璋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
    胡大老爺的話語太過直接,他一聽即明,毫無歧義。
    這不過是條老鹹魚為了更安逸的生活所出的主意。
    簡單明了,無他。
    然而,這對朱元璋而言,卻難以接受。
    他深信,戰爭勞民傷財,商人貪婪無度。
    他理想中的世界,是農戶安心耕作,官員勤勉牧民,一切維持原狀,便是最好。
    他甚至列出了不征之國,於皇明祖訓中嚴令後世子孫不得侵犯。
    這些,都是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但胡大老爺的出現,卻讓他長久以來的信念開始動搖。
    胡大老爺的戰績、能力、地位、學識,都在為他所主張的觀點提供支持。
    這意味著,胡大老爺才是對的,而他一直以來的堅持,竟是錯的。
    這對於驕傲且固執的朱元璋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即便到了如此境地,朱元璋仍固執己見,胡大老爺不禁心中暗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