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虛名雖好,卻非首位

字數:9182   加入書籤

A+A-


    “這老家夥真是太倔了!”
    “都到這份上了,還硬撐什麽?”
    “好處都給你說得一清二楚了,難道就為了那點麵子就要硬抗到底?”
    “這簡直無法理解!”
    “真是的,就不該跟這老家夥囉嗦這麽多,真煩人!”
    盡管胡大老爺心中諸多不滿,但既然已經聊到這個份上,總不能半途而廢。
    望著眉頭緊鎖、麵色陰沉的朱元璋,胡大老爺決定采取更直接的方式。
    “陛下,咱就不拐彎抹角了!”
    “我就問,大堆的黃金白銀,還有肥沃的良田,你動心不動心?”
    老朱這回沒再繼續沉默,老老實實地點了點頭。
    “這些,我確實想要!”
    胡大老爺心領神會,一拍手,興奮地說:
    “那你按我說的做,我保證你能財源滾滾,還能擁有眾多良田,如何?”
    “想要銀子良田?容易!”
    “我都能幫你實現!”
    其實說到此刻,朱元璋已不再懷疑胡大老爺的用意。
    因為胡大老爺說得太清楚了。
    至少是把自己的打算、做法說得一清二楚。
    就是希望大明大力發展,迅猛前進。
    而與大明緊密相連的胡大老爺,就能在家坐享其成,品味大明日益強盛的甜美果實。
    就是這個打算。
    雖然手段狡猾。
    但……朱元璋卻踏實了。
    “呃,惟庸啊,你給咱講講吧。”
    “你也清楚,咱在這些新事物上,確實沒你那些想法和見識!”
    朱元璋難得地服了軟,這讓胡大老爺恨不得立刻高聲歡呼。
    這種感覺,實在太好了。
    總算是擺脫了之前的鬱悶。
    然而,胡大老爺並未太過張揚。
    因為他深知,老朱這人,固執得像頭驢。
    他就是認準了自己的那點認知,根本不願改變。
    現今機會難得,需迅速扭轉認知。
    一旦錯過,再難複尋。
    念及此,胡大老爺稍作思考,決定從朱元璋最熱衷的財事著手。
    “陛下,咱們深入談談吧!”
    “您看,這裏是應天城、金陵,不遠處便是鬆江、姑蘇,直至南邊的閩越,沿海一帶。”
    “這些地方,天然良港眾多,陛下深知吧?”
    胡大老爺不再空談,徑直取過朱元璋案上的紙筆,開始勾畫。
    朱元璋對大明疆域了如指掌,一眼便明。
    “知曉,繼續說。”
    胡大老爺在圖上的幾個要點重重圈出,鄭重道:
    “海上航行者,皆為大船。”
    “大船方能抵禦遠洋風浪,承載重物。”
    “因此,這些港口乃陛下需關注之重地。”
    “未來貿易,必聚於此。”
    “以鬆江為例,既臨海外,又倚長江。”
    “此地天然接納長江順流之內陸物產。”
    胡大老爺在鬆江標記旁輕描一線,意指長江。
    朱元璋知曉,此乃長江之象征。
    “內陸物產皆經長江匯聚鬆江。”
    “鬆江物產之豐,不言而喻?”
    朱元璋皺眉,點頭認可。
    他雖看懂了這些內容,卻仍不明白其中的益處所在。
    胡大老爺並不在意朱元璋此刻是否理解。
    他的目的,是將這些知識——諸如海上馬車夫荷蘭與日不落帝國昔日崛起時的作為,傳授給大明,為其補上這一課。
    “在鬆江集結後,大明麵臨兩個抉擇。”
    “其一,大明自建船隊,含商船與戰船,組隊遠航。”
    “初期不必遠航過深,可從世界地圖上鄰近的小國著手。”
    “在大明尋常之物,於彼處則為未見之珍稀,能賣出高價。”
    “十倍、百倍之利,足以讓陛下船隊每趟滿載而歸。”
    “歸來時,不僅帶回金銀,更有異國奇珍異寶與香料。”
    “大明富商本就鍾愛此類,我們從海外帶回,即便加價數倍售予他們,他們亦覺劃算!”
    “這一進一出,單是差價,便足以讓大明財源廣進!”
    “陛下以為如何?”
    朱元璋聞胡大老爺此言,呼吸都變得急促。
    非憤怒,亦非不信,而是深信不疑,故而激動。
    胡大老爺所言,實在誘人。
    見朱元璋激動得眼紅,胡大老爺心中暗喜。
    ‘就知道你這老家夥愛財!’
    然而,這僅是忽悠的開始。
    “上述僅為一方麵,尚有另一麵。”
    “簡而言之,應開放海貿,非但不禁,反要激勵各地富商聯手組建船隊出海謀利!”
    朱元璋聞此,情緒高漲。
    “為何?”
    “為何要讓他們獲取此利?”
    胡大老爺笑著擺手。
    “陛下此言差矣!此利,他們定會謀取,無人能擋!”
    “貪婪,乃人之共性,商賈尤甚!”
    “他們世代經營海貿,陛下即便組建船隊,也難以超越其專業。”
    “他們深知海貿利潤之巨,怎會輕易放手?”
    “陛下應做之事,乃是使之公開透明!”
    “海貿可行,不禁且支持!但須納稅!”
    “設專門港口與市場進行交易,每筆交易均需繳稅!”
    見朱元璋逐漸冷靜,胡大老爺笑道。
    “如此,規矩既定,大明應得之利自得。”
    “若再遇走私者,陛下無論嚴懲,皆有依據。”
    “在大明生活,不遵大明規矩,受罰自是應當。”
    朱元璋聽後,皺眉點頭,顯然明白其中利害。
    然而,他仍有疑問。
    “那海貿之利,僅此而已?”
    “僅為國庫、內庫增收,讓奸商獲利?”
    胡大老爺聞言大笑。
    “陛下,您隻看到了表麵啊。”
    “你可曾想過,不論是那些富豪商賈,還是大明自家的船隊,他們的貨物究竟源自何方?”
    “總不能是憑空變出來的吧?”
    “但百姓確會因此得益!”
    本章結束)
    “什麽?這隻是第一層?”
    “惟庸啊,你這做法,著實讓朕有些困惑!”
    “果真有如此神奇?”
    此刻,老朱的興趣被徹底激發。
    他朱元璋,此生並無太多奢求,即便貴為天子,依舊保持著那份純樸。
    渴望財富累積,渴望土地廣袤。
    回想過往,朱元璋始終如此。
    質樸無華!
    虛名雖好,卻非首位。
    在他看來,官員猶如家中雇工,國庫便是家中銀庫,開疆辟土便是家中新增田產。
    這些觀念,淳樸至極,無華而真。
    “既然陛下欲知詳情,那便細細道來!”
    見老朱終被吸引,胡大老爺鬆了口氣。
    “方才所言,交易之中皆可征稅。”
    “且因利潤豐厚,大明不妨加重稅收,以充國庫。”
    “隻需確保監督,避免銀兩落入私囊!”
    談及錢財之事,老朱尤為上心,聞言連連點頭。
    “再者,除稅收外,更關鍵的是增進百姓收入!”
    至此,胡大老爺不禁感慨。
    “民眾生活艱難啊!”
    “不論土地多少,農耕全賴天意。”
    “風調雨順之年,或許尚可溫飽有餘,略有積蓄。”
    “一旦天氣稍有變故,一家人的溫飽便成問題。”
    朱元璋聞此,心有戚戚焉。
    畢竟,他自家過往不也如此嗎?
    胡大老爺繼續言道:
    “百姓若想另尋生計,卻無門路。”
    “要麽為佃農,要麽肩挑小物進城販賣。”
    “除此,別無他法。”
    “但若有海貿,情形便大不同。”
    “海貿利潤豐厚,商人豈會錯過?”
    胡大老爺言及此,滿麵得意,笑而續道:
    “商人欲速運貨物至遠方。”
    “除購海船,組織貨物尤為關鍵。”
    “但組織貨物豈是易事?”
    胡大老爺愈發得意,笑而難掩,稍後才道:
    “商人無陛下之手握工匠、工坊。”
    “他們需自建工坊,聘人速製商品。”
    “且需大量人手!”
    “如此,便需付薪。”
    “對百姓而言,這不正是額外之收嗎?”
    “即便這收入不能日日穩定,農忙時還得放下工作回家務農。”
    “但對農戶而言,無論多麽辛勞、時間多短、身體多疲憊,都無關緊要!”
    “隻要能賺錢,他們都樂意去做!”
    “這對大明而言,無疑是件好事。”
    “百姓手中錢財增多,生活自然改善。”
    “百姓生活改善了,諸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這才是海貿給予大明的真正福祉!”
    朱元璋至此恍然大悟。
    原來這其中還有這樣的關聯。
    不過,朱元璋仍有疑惑,連忙追問:
    “惟庸,農戶若無手藝,豈非要錯失這賺錢機會?”
    胡大老爺不以為意地擺手:
    “陛下多慮了!陶瓷、茶葉、絲綢,真正需手藝之處能有多少?更多還是需要勞力。那些不過是體力活,有何難處?稍加練習便能上手!至於技術活,自有工坊工匠負責!”
    朱元璋聞言,點頭讚同。
    稍作思考後,他望向胡大老爺,略帶猶豫地說:
    “惟庸你已說到這份上,朕也不再推脫。這樣吧,先派一支船隊,帶上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出海一試!看效果如何,再議擴大之事,如何?”
    胡大老爺滿意地點頭:
    “甚好!”
    “不妨一試!”
    “待到見了甜頭,不隻商人,你也會主動為之!”
    “既如此,臣便先行告退。”
    眼見胡大老爺毫不猶豫地起身欲走,朱元璋急忙阻攔,不悅地道:
    “慢著!
    惟庸,你提了個主意便想甩手不管?”
    “哪有這樣的道理?”
    “此事你不打算跟進?”
    胡大老爺聞言,頭搖得如撥浪鼓,堅決地說:
    “絕無此理!
    臣能出謀劃策已是極限,哪能再插手其他?
    陛下英明,朝中人才濟濟,何須臣多此一舉?
    該言已盡,該提醒的也提醒了,餘下便由陛下定奪!
    臣告退!”
    言罷,他全然不顧朱元璋的連聲呼喚,大步流星而去,速度之快,仿佛身後有猛獸追趕。
    望著胡大老爺倉皇逃離的背影,朱元璋不禁氣極反笑:
    “宋利,你說惟庸這是何故?”
    “他亦是與朕並肩作戰的老友,還是朕的兒女親家。”
    “怎就樂意宅在家中?”
    “他出山助朕一臂之力,難道還會危及性命不成?”
    宋利聞言,臉上露出苦笑。
    這等問題,他豈敢輕易回答?
    兩位皆是權貴,他豈敢輕易得罪?
    陛下您自個兒發發牢騷便罷,莫要累及老奴啊!
    本章完)
    胡大老爺從謹身殿匆匆逃出,心中仍感不安。他決定不再遲疑,小步快跑著離開皇宮,連聲催促車夫加速回府。
    這皇宮,真是每來一次都心驚膽戰!
    老朱那家夥會不會找個借口扣留我,讓我為他賣命?
    出謀劃策也就罷了,若真要我去辦實事,那可萬萬不行。
    胡大老爺心裏明白,自己不是那塊料。
    並非他不知道如何應對,而是他太清楚這裏麵的門道,深知此事背後的複雜與龐大。
    更重要的是,其中牽涉的利益之廣,令人咋舌。
    想想便知,雖是首次組建船隊遠航,但某些事實不會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