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大才!隻可惜懶惰

字數:8110   加入書籤

A+A-


    然而,在胡大老爺眼中,這番推論卻是再正確不過。
    想想初代英吉利在歐洲及其殖民地所作所為,不就是玩弄平衡、四處攪局嗎?
    但若大明出手,定能玩得更為出色。
    想當初,英吉利最強盛時,也不過海軍獨步天下。
    若大明取而代之,哼,不僅海軍,大明的實力隻會更加驚人!
    畢竟,曆經千年戰火,大明在軍事上的專業程度無人能及。
    數十萬人的大戰屢見不鮮,萬人長途奔襲更是家常便飯,經驗之豐富,無人能敵。
    而歐洲大陸上那些幾百上千人的小規模戰鬥,在大明看來,恐怕也就州府級別的水準。
    再說權謀與攪局,春秋戰國時的縱橫家早已將此研究透徹。
    自漢代班超至大唐王玄策,中原的外交使節在異國眼中,皆是文武兼備之人。
    他們言辭犀利,更能在轉瞬之間,借鄰國之力,將對手消滅。
    至於挑撥離間、聲東擊西等計謀,在大明官場早已司空見慣。
    口蜜腹劍,更是大明官員的基本技能。
    若真要殖民,大明的條件遠勝於英吉利。
    這番話讓朱元璋聽得熱血沸騰。
    隻因胡大老爺言之有理,有據可查,絕非信口雌黃。
    老朱細想胡大老爺的話,深感其言之有理。
    “陛下,周邊這些番邦小國,著實貧瘠!”
    “誰讓他們與咱為鄰呢。”
    “中原強盛時,便去敲打他們,他們能發展起來才怪。”
    “但歐洲截然不同。”
    “那地和平千年,且那幫人擅經商、藏富、享樂。”
    “不去撈一把,豈不可惜?”
    朱元璋聞言,不自覺地掏出胡大老爺獻上的羊皮紙。
    望著圖上廣袤的歐洲,老朱不禁咽了口水,心生貪念。
    然而,他也明白,那地太過遙遠,隻能暫且記下。
    待準備充足,再去不遲。
    見老朱有所鬆動,胡大老爺滿意點頭,隨即告辭。
    他話已至此,算是盡力。
    大明若將歐洲變為殖民地,還能率先進入工業,那才叫奇怪。
    若在封建時期,大明無疑無敵。
    胡大老爺離開後,老朱悄悄增派五千餘人出海。
    他調集艦船,攜絲綢瓷器,隻求換取金銀珠寶。
    人員船隻,皆為掙錢。
    快進快出,專注貿易。
    畢竟,老朱隻想掙點小錢而已。
    老朱此人,崇尚“明心見性”。
    他從不掩飾對財富和名聲的渴望。
    在他看來,國家如同一個大家庭。
    若不多積累家當,遭遇天災人禍時,稍有不慎便滿盤皆輸。
    反之,若家底殷實,即便天災人禍來臨,又有何懼?
    我自巋然不動!
    甚至有餘力謀劃其他。
    這便是家底殷實的好處。
    而昔日的朱元璋,吝嗇至極,連俸祿都不肯多發,結果天下依舊貧困。
    他能奈何?
    隻因他窮!
    開源節流,人人皆知。
    可他隻懂節流。
    至於開源?
    一無所知!
    他認為,開源便是征稅,但農戶已不堪重負。
    他朱元璋吃過苦,怎能讓農戶再遭元末之難?
    而其他開源之法,他一無所知。
    加之官員們的私欲作祟,哄騙老朱繼續優待大明官員和讀書人。
    於是,大明財源從一開始便走下坡路。
    朱元璋是否知曉?
    當然知曉!
    正因看到危機,加之他個人性格,他將官員俸祿壓得極低。
    結果,大明近三百年曆史,殺人之多史無前例。
    同時,貪腐之風、狠辣之態,亦曆朝曆代之最。
    簡而言之,官員的俸祿微薄至極,即便是最有良知的官員也難以維持家用,這已成了司空見慣之事。
    然而,現狀已大不相同。
    朱元璋親眼目睹了大量財富的湧入,這些錢財數目龐大,觸手可及,既無需從貧困的農民那裏掠奪,也不必在朝堂上大開殺戒,隻需從外國勢力那裏巧取豪奪即可。
    這對他來說算得了什麽?他朱元璋何時將外國勢力放在眼裏?
    因此,朱元璋此刻充滿了前所未有的熱情。
    “嘿,嘿嘿,胡惟庸啊!”他笑道,“嘿嘿嘿,要不,這件事,由你來挑頭負責如何?”
    朱元璋的笑容中帶著狡黠,卻也掩飾不住內心的熾熱。
    在他看來,沒有人比胡大老爺更適合這個角色。身份、地位、資曆這些都不必多說,即便是新建一個衙門,隻要胡大老爺坐鎮,就無人能挑釁。
    更重要的是,胡大老爺深知其中之道!他太懂了!
    他既有公開為國家斂財的手段,又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智謀。這樣的人才,無疑是稀世珍寶。
    遺憾的是,胡大老爺當即拒絕了這個提議。
    “臣感激陛下的賞識,但臣如今年邁體弱,還是回家安享晚年為好!”他恭敬地回絕,“還請陛下另尋賢才!”
    胡大老爺才不會答應呢。畢竟,誰都清楚,這未來的海關職位,油水之大,難以估量。
    即便是當下世人視為肥缺的漕運總督之位,麵對新興的海關衙門時,也不免心生豔羨。
    畢竟,漕運有其局限,運載量早已限定其發展空間。
    而海關一旦壯大,其資金流動將如泉湧般無限增長。
    這樣的機遇,若在往昔朝代,眾人或許還能共同分享,不過分即可。
    但唯獨在洪武朝,此事萬萬不可。
    朱元璋此人,對財物的獨占欲極強,最恨他人染指。
    即便你自身清廉,也難保手下人不心生貪念。
    一旦受手下牽連,豈不冤枉?
    因此,胡大老爺拒絕得毫不猶豫。
    朱元璋聽聞此言,怒氣衝衝。
    胡惟庸這固執之人,為何就是不願為其效力?
    他給予的優待與禮遇已到極致,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的拒絕。
    此刻的朱元璋已顯不耐。
    他原本的和顏悅色漸漸消退,半眯的眼眸中透露出絲絲寒意與凶狠。
    胡大老爺察覺到朱元璋神色的微妙變化,心頭一震,隨即感到一陣寒意。
    朱元璋啊朱元璋,你平日裏那般親切溫和,一旦不順心,便又心生怨恨。
    不就是沒為你賣命嗎?你竟想置我於死地?
    胡大老爺心中湧起一股悲涼。
    他本欲助力大明,讓華夏這最後一個正統王朝得以長久延續。
    然而,朱元璋這老家夥,得了好處便轉而對付起他來。
    真是氣人!
    心中委實不暢!
    但胡大老爺隻能繼續隱忍。
    畢竟,隻要他尚未從係統中獲得那驚天動地的手段,便難以抵擋朱元璋的狠辣。
    若他放棄一切榮華富貴,隻求保命,倒也能一走了之,隱於窮鄉僻壤或海外。
    可胡大老爺已享盡富貴,豈願如此?
    思來想去,胡大老爺幹脆說道:
    “陛下,海關市舶司之事涉及巨額銀錢,還請陛下另選心腹重臣掌管。”
    “至於微臣,願另立一衙門,專管海外諸國的探索、外交與貿易等事。”
    “鴻臚寺事務已繁,便不再勞煩他們了。”
    “至於衙門的品級等事宜,還望陛下酌情安排。”
    這便是胡大老爺的對策。
    既然定要為官,那便自己創個合適的衙門。
    屆時再找些得力手下,繼續悠哉便是。
    此事傳至老朱耳中,他細細思量。
    嘿,大明如今所有的海貿之事,確實出自胡大老爺之手。
    由他主管,倒也合適!
    朱元璋見不得胡大老爺那副悠閑模樣,心裏直犯嘀咕,就像有人沒撿到錢就覺得吃了虧,滿心的不平衡。
    普通人心裏不平衡,也就私下抱怨幾句,但朱元璋不同,他是大明的開國皇帝。心裏不痛快時,他能讓撿到錢的人把錢放回原處,再讓他自己撿一遍,以解心頭之恨。若仍不解氣,那撿錢的人或許還得從家裏拿錢“還”到地上,以求得他內心的平衡。至於那撿錢的人是否樂意,他才不在乎。
    當胡大老爺終於答應出仕,朱元璋大為欣慰。至於組建個直接隸屬於他的衙門,他並不介意,因為無論這衙門劃歸哪個部門,胡大老爺都不會被人輕易壓製。有問題時,他還是會直接進宮找他。如此一想,還不如讓這衙門保持獨立。
    “嗯,惟庸說得也有道理。”朱元璋點了點頭,“那新的主管外交的衙門,你打算要多少人呢?”
    他深知進退之道,既然胡大老爺已答應出山,他自然不能太過咄咄逼人。君臣之間,尤其是像胡大老爺這樣的重臣,早已不必在皇帝麵前唯唯諾諾。隻要不涉及核心利益,許多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
    此事正如當前所遇。
    朱元璋的核心意願,乃是胡大老爺不可再閑居家中,需即刻出山,為老朱家效力。
    一旦這核心問題解決,其餘細節,皆不足掛齒。
    難道說,一個衙門的首腦,還能勝過胡大老爺昔日身為丞相時的威風?
    胡大老爺的過往,實在太過輝煌。
    在朱元璋眼中,隻要胡大老爺出山,其餘皆不重要,總歸都是為老朱家服務。
    朱元璋或許不在意,但胡大老爺自有打算。
    “陛下,組建衙門的骨幹,可從禮部和鴻臚寺抽調。”
    “多數應選年輕能幹者。”
    “品級不必太高,畢竟來此皆為實幹。”
    “再添幾位沉穩老練之人,以防年輕人誤事,足矣。”
    朱元璋聞言,略作思索,隨即點頭。
    “你這要求,並無不妥。”
    “多數需勤勞肯幹,易於驅使,再配以幾位沉穩者領頭,你作為郎中,居於其上。”
    “如此,你這新衙門運作無憂。”
    朱元璋既在評價胡大老爺的安排,亦在思考其深意。
    越是思考,越覺胡大老爺的安排頗有見地。
    所謂“沉穩老練”之人,實為各部中堅。
    皆是年齡、資曆、手段皆備的核心力量。
    在各衙門,他們都是能獨當一麵的關鍵人物。
    這樣的人,誰不渴求?
    因此,胡大老爺僅謹慎地挑選了幾位。
    這幾人足以支撐新衙門初創之時。
    他們進入新衙門後,由動手轉為動口,簡而言之,便是升職成了小頭目。
    動手的任務,則交由兩個衙門調來的年輕人承擔。
    年輕官員代表未來,但在六部眼中,他們並不被看重,實則難擔大任。
    若要培養,常人缺乏耐心與動力,全賴他們自學自悟,方能逐漸成長。
    否則,隻能做些跑腿雜務。
    而在新衙門,雖品級未變,卻多了幾位小頭目。
    為了衙門運作順暢與自身政績,這些小頭目定會給予指導。
    如此,相互製衡,共同進步,衙門何愁不振?
    朱元璋悟透此中關節,心中震撼。
    胡惟庸果真是大才!
    僅憑一番簡單安排,抽調部分人手,衙門便展露希望。
    大才!隻可惜懶惰。
    罷了,至此已是雙方妥協的結果,再逼迫恐有不妥。
    想到此,朱元璋笑容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