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嗯???不對吧???

字數:8108   加入書籤

A+A-


    旁人對胡大老爺或許心存敬畏,但他可不會給麵子。
    一旦脾氣上來,動手便動手,絲毫不客氣。
    前幾天,他的一個幹兒子就在宮門口被胡大老爺教訓了一頓,而他與陛下都未置一詞。
    那幹兒子回宮後,甚至還遭到了宋利的額外責罰。
    胡大老爺的脾氣,就是吃軟不吃硬,你若強硬,他必定比你更硬。
    宋利可不想得罪這位大爺。
    因此,在胡大老爺麵前,他愈發小心謹慎。
    正如宋利所料,胡大老爺進宮毫無阻礙,徑直來到謹身殿。
    宋利僅通報一聲,朱元璋便急忙召見胡大老爺。
    “臣胡惟庸參見陛下!”
    “免禮免禮,惟庸啊,你怎麽來了?”
    老朱對胡大老爺倍感親切,畢竟是他救了大孫子。
    因此,言語間頗為客氣。
    胡大老爺也不遮掩,直言道:
    “宋利到府上找了我兩次,我在府裏都有些坐不住了。”
    “本想再過幾日前來,今日宋利既已前來,正好一同探望雄英那孩子!”
    “哦!這樣啊!好,咱們一同前去!”
    朱元璋一聽便明白了緣由。
    胡大老爺言明,若僅為舊日賞賜之事,他將於數日後探訪朱雄英,此待遇無異於尋常臣子,依例行事即可。然而,今日他突然遣宋利前來,胡大老爺自當速至。
    朱元璋聞此,心中甚悅。何故?此乃證明,即便時至今日,胡大老爺仍嚴守規矩。這些雖為不言而喻的潛規則,卻是君臣相處之道的核心。若胡大老爺有朝一日悖離此規,便意味心懷異誌,事態將嚴重。
    君臣閑談間,步入坤寧宮。按常規,胡大老爺這樣的外臣,斷無可能踏足此地。但因其為胡馨月大伯,而朱雄英依禮需尊胡馨月為母妃,未來或還將呼其為“母後”。胡馨月雖為續弦,卻也是朱標名正言順的太子妃,記錄在宗室玉牒之中。故而,胡大老爺在宮中稍顯自在。
    步入坤寧宮偏殿,但見明黃色床幔之下,朱雄英已醒,精神煥發。見朱元璋與胡大老爺步入,連忙招呼:“皇爺爺,先生!”
    朱元璋不待胡大老爺開口,便急切上前詢問:“咱的好孫子,可感覺好些了?”
    胡大老爺對此情景頗為理解,畢竟隔輩親嘛!
    在他們膝下撫育成人,若無深厚情感,反倒稀奇。
    與自家大孫敘舊半晌後,胡大老爺終得空插話。
    “雄英,此番定是吃了不少苦吧?”
    “如今可覺得當初嚴令爾等錘煉體魄極有價值?”
    朱雄英聞言,臉頰瞬間泛紅。
    往昔,他雖順從,堅持不懈鍛煉至今,心中卻多有埋怨。
    畢竟,鍛煉絕非易事,即便是那些熱愛健身之人,亦是精神之樂戰勝了身體之苦。
    換言之,痛苦與疲憊始終伴隨,隻是被轉化為前行的動力。
    朱雄英縱有超凡天賦,畢竟仍是孩童,加之自幼體弱,鍛煉尤為艱難。
    若非胡大老爺提議並得到朱元璋首肯,他可能難以堅持。
    而今回首,這一切皆值得。
    見朱雄英羞澀不語,胡大老爺輕撫其頭,轉向朱元璋問道:
    “陛下,請告知微臣,雄英究竟如何染疾?”
    “平日裏,他身邊應不乏照料之人吧?”
    朱元璋聞此,麵色一沉,搖頭苦笑:
    “此事朕已詳查!”
    “結果竟是意外感染!”
    “起初,疑是風寒,未予重視,欲緩緩調養。”
    “不料,竟鑄成大錯!”
    “禦醫言,幸得雄英體質有所改善,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聽朱元璋所言,胡大老爺默默點頭,隨後道出今日進宮的真意。
    他麵帶沉思地說:“如此說來……”
    “微臣有個提議!”
    “哦?何提議,惟庸但說無妨!”
    “微臣以為,陛下、皇後、太子及月兒,皆身係國運。觀雄英此次之事,小疾若不留意,亦可成大患!”
    “故而,微臣以為,定期為陛下等人進行全麵體檢,防患於未然,更為妥當。”
    言及此,胡大老爺詳盡地向朱元璋解釋了體檢之意及其內容,意在早發現疾病,或無病亦能排查隱患。
    此舉雖累太醫院眾禦醫,但朱元璋等人隻需靜待結果即可。
    朱元璋聞此建議,當即應允。
    經朱雄英一事,他心中已有所警覺,不似往日那般覺得大驚小怪。
    他甚至迫不及待,當場決定即刻進行,皇家全員體檢!
    朱元璋性情急躁,聞言即刻行動。
    他命宋利速召太醫院所有禦醫前來。
    禦醫們聞訊,皆心懷忐忑,生怕再遇如朱雄英般的棘手之症。
    畢竟,朱雄英之愈,更多歸功於其自身強健與生命力之頑強,而非醫術之功。
    他們無法保證,若重來一次,還能碰到那樣幸運且體質佳的病人。
    然而,在這皇宮中,但凡有點身份地位的人,似乎都比他們的命更加金貴。
    因此,一旦治療無果,按照老朱那火爆的性子,後果不堪設想。
    這怎能不讓人心生畏懼?
    望著那些禦醫戰戰兢兢的樣子,胡大老爺不禁笑了。
    “陛下,您瞧瞧,把禦醫們都嚇成什麽樣了!”
    “他們若一直保持這種狀態,您就不擔心會出現誤診嗎?”
    胡大老爺此時毫無顧忌,想到什麽就說什麽,完全隨心所欲。
    這話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朱元璋的心。
    但朱元璋擅長轉移話題,他轉而故作鎮定地看著胡大老爺說:
    “嗯,惟庸,你給這些禦醫講講體檢的事情吧!”
    “我擔心他們現在腦子還一片混亂!”
    這還真不是玩笑話。
    因為這些禦醫壓根兒就沒有體檢這個概念。
    畢竟,諱疾忌醫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普通人平時無病無災的,怎會主動去找醫生?
    別說沒病時讓醫生檢查了,許多人即便生病了,都不願讓醫生診治。
    想到這裏,胡大老爺也不再去取笑老朱了,他直接對禦醫們吩咐道:
    “陛下讓你們來,其實是本官的提議!”
    “原因很簡單,本官認為,很多病症看似突然發生,但實際上如果能得到適當的檢查,是可以提前發現隱患的。”
    “本官雖不懂醫術,但也明白,人的身體若某方麵出了問題或存在隱患,一旦忽視,必然會惹出大麻煩。”
    “本官召集諸位,意在共創一套係統詳盡之法,專為人體檢查而設。”
    “此法需既標準又詳盡,務必全麵覆蓋,無遺漏。”
    “體檢之終極目的,乃有病則治,無病則調,防患於未然,針對身體之不足,提前調養鍛煉。”
    “最終願景,乃人之健康長壽。”
    胡大老爺之言,令禦醫們先前的憂慮煙消雲散,滿心歡喜。
    因他提出了中醫領域之全新理念,而這些,禦醫們稍加努力即可達成。
    對他們而言,胡大老爺猶如傳道授業之師。
    此非醫術手段之革新,實為治病理念之變革,由昔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及滋補調養,躍升至檢查預防之境。
    於中醫,此乃重大進展。
    禦醫們興奮商議之際,宋利遵老朱之命前去請人。
    首至者為坤寧宮之馬皇後,繼而是朱標與胡馨月。
    見胡馨月腹部隆起,雙下巴顯現,胡大老爺大笑。
    “小月兒啊,許久未見,你可是圓潤了不少!”
    胡馨月亦有一段時間未見伯父,此刻相見,滿心歡喜。
    她挽住伯父胳膊,嬌聲道:“伯父,月兒都快當娘了,您還打趣我,叫我小月兒啊!”
    胡大老爺輕捏其胖嘟嘟的臉頰,略帶得意地說。
    “即便你歲月流轉,白發蒼蒼,於我而言,你永遠是小月兒!”
    “此生此世,你這身份都改不掉!”
    “但小月兒,飲食上可得留心些!”
    “過胖恐怕會影響分娩!”
    “哪個女子不希望自己美麗動人呢?”
    胡馨月連連點頭。
    關於分娩之難,她尚無深切體會,畢竟初為人母。
    但論及美貌,她可是深有心得。
    畢竟,她未來要擔當的是母儀天下的重任,容貌雖不必傾國傾城,但也絕不能遜色。
    決定了,誕下孩子後,便回娘家小住,伯父定有良策助她恢複體態。
    父女倆交談之際,馬皇後正與夫君、兒子敘話。
    此刻她才知曉,這一切竟是胡大老爺的安排。
    聽完朱元璋的解釋,她也覺得此法頗為妥當。
    既能治病又能調養,何樂而不為?
    眾人到齊後,率先接受檢查的竟是老朱的妃嬪。
    這也是胡大老爺首次正式見到老朱的其他妃子。
    數量不多,僅幾十人。
    但年齡跨度頗大。
    長者與胡大老爺相仿,幼者則與小月兒年紀差不多。
    禦醫們輪番檢查後,竟真的發現幾位身患疾病的妃子。
    眾人望著結果,皆目瞪口呆。
    竟真有病患!
    他們原以為這隻是場玩笑。
    畢竟,之前這些妃嬪從未提及身體不適,可這一查,竟真的查出了問題。
    於是,眾人愈發重視起這次體檢來。
    待妃嬪們體檢結束後,胡大老爺率先站出。
    “陛下,體檢之法乃臣所提,懇請容臣一試。”
    “畢竟,臣府中難以召集如此多國醫聖手。”
    朱元璋欣然應允。
    然而,無人知曉胡大老爺心中其實充滿好奇。
    他的身體經由係統強化,平日裏龍精虎猛。
    但究竟強化到何種程度,有無未知之處,
    還需這些禦醫細細查驗。
    禦醫檢查,自有其章法與標準。
    中醫之道,雖看似僅含望聞問切,實則內含無數細分技巧。
    如摸骨辨骨骼發育,此為中醫一法。
    而除摸骨外,中醫尚有諸多秘法。
    這些或許非主流,僅為某些中醫世家自用。
    但對太醫院禦醫而言,皆有所涉獵。
    不必精通,卻足以運用。
    此時的太醫院,不同於明朝中後期與文官勾結的太醫院。
    此間禦醫,皆為朱元璋精心挑選的國醫聖手。
    他們各懷絕技。
    故而,眾人對他們查出妃嬪們身上的問題並不意外。
    當胡大老爺接受檢查時,意外發生了。
    “嘶……”
    “嗯???”
    “不對吧???”
    “院正……”
    為胡大老爺檢查的不是院正,而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禦醫張潤清。
    這並非太醫院輕視胡大老爺,而是因為太醫院作為一個官方機構,有自己的考量。
    他們對胡大老爺的情況有所耳聞,因此特意派出了擅長“陰陽調和”“龍虎相濟”的張禦醫前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張禦醫僅僅搭了搭脈,便開始呼喊。
    這一聲呼喊,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嗯?潤清,何事?”
    院正並未感到驚訝,邊走邊溫和地問道。
    張禦醫一臉茫然地看著院正,手指向胡大老爺,卻不說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