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馬皇後身體竟有異樣!

字數:8870   加入書籤

A+A-


    “先別問,你給胡大人把個脈試試!”
    “我總覺得我診錯了,可又覺得沒錯!”
    “反正我覺得有些不對勁!”
    院正被張禦醫這番話說得一頭霧水。
    見胡大老爺沒有反對,他也坐下,挽起袖子,三根手指搭在了胡大老爺的脈門上。
    片刻之後,他也跳了起來。
    “這這這這……”
    院正臉上滿是難以置信和荒謬,仿佛世界觀被徹底顛覆。
    “姚振堂,你這是什麽意思?”
    “莫非惟庸的身體還有什麽大問題?”
    朱元璋望著院正姚振堂,心中不禁焦急起來。
    胡大老爺雖未居高位,但他如同朝堂的定海神針。
    一旦朝堂動蕩,此人便能挺身而出,化解危機。
    有他在,諸多隱患皆可避免。
    朱元璋還盤算著將來讓兒子能借重此人。
    千萬別出什麽岔子啊。
    姚振堂平素對朱元璋敬畏有加,此番卻未立刻回應,而是凝重地望向引他前來的張禦醫張潤清。
    “潤清,你也覺得不對勁吧?”
    張潤清一臉困惑,不知所措。
    “是啊,院正!”
    “這太不合常理了!”
    “胡爺,您若沒記錯的話,快五十歲了吧?”
    胡大老爺見二人神色異常,雖不明所以,但仍默默點頭。
    這一點頭,卻讓張潤清與姚振堂驚愕萬分。
    “天哪!”
    “別說五十歲了,就是三十歲說出去都難以置信!”
    “您這身子骨,究竟是怎麽保養的?”
    老朱聽到這裏,也已明了。
    原來,胡大老爺的身體非但無恙,反而出奇的好?
    姚振堂回過神來,苦笑著向朱元璋行禮。
    “陛下,微臣二人方才失態,還請陛下寬恕。”
    “胡大人的身體,實在是太好了,超乎尋常!”
    “微臣行醫多年,從未見過如此強健之軀!”
    老朱聞言,猛地轉頭審視胡大老爺,這才發現,平時未曾留意,此刻仔細端詳,胡惟庸確實精神矍鑠,狀態極佳!
    看那腰板挺直、氣度不凡的模樣,清澈的眼神搭配著白皙中透著健康淡紅的膚色,真難想象他已近半百之年。
    張潤清此時也插話進來,語氣中帶著幾分激動。
    “院正說得客氣了,以我之見,胡爺這體魄,遠超許多年輕人。”
    “院正知曉,我於陰陽調和之道頗有研究,見過太多年輕人因放縱而體虛。尤其是那些富家子弟,早早便掏空身子,此類情況屢見不鮮。”
    “而胡爺如今這身體狀況,單論此方麵,恐怕連那些最為健康、精力充沛的二十來歲小夥子都要心生羨慕。”
    “胡爺,您究竟是如何保養的?”
    張潤清此言一出,在場眾人皆豎起耳朵傾聽。
    畢竟,男人嘛,對此類話題總是充滿興趣。
    先前隻知胡爺身體硬朗,卻不知竟至於斯。聽完張禦醫的話,眾人才恍然大悟,難怪兩位禦醫先前那般驚訝。
    驚訝過後,便是滿滿的羨慕。
    特別是朱元璋,他與胡爺年齡相仿。身為皇帝,應有盡有,更有太醫院隨時待命,卻仍不及胡爺。
    此事,豈止是好奇,簡直是所有男人心中的焦點。
    對於爺們而言,這或許比長壽更為緊迫。畢竟,長壽與否尚不可知,但眼前的“活力充沛”卻是實實在在的。
    誰能不好奇?誰又不愛美好?
    胡爺也不遮掩,隻說靠的是八段錦和長跑。
    皆因如此!
    “惟庸,僅此而已?”
    “無其他隱情?”
    朱元璋聞胡大老爺此輕淡之語,心中卻生疑慮。
    是否過於輕易?
    但胡大老爺何人?
    欺瞞之術,於他而言,猶如本能,亦是專長。
    他坦然攤手,反問:“不然呢?”
    “陛下深知,我既不通煉丹修玄,亦不懂中醫之術。”
    “我本欲購些補藥或珍稀藥材藏於家中。”
    “奈何姚院正、張禦醫家中藥鋪雖有存貨,卻不肯售予我!”
    “我還能如何?”
    胡大老爺此言一出,眾人皆被其震懾。
    皆因胡大老爺過往與現狀皆透明,所作所為,稍加打聽便知。
    且胡大老爺先前亦言,未購得優質滋補之物。
    不僅朱元璋,在場眾人皆愕然。
    唯有姚振堂與張潤清兩位禦醫反應迅速,連忙解釋:
    “胡爺,此言差矣!”
    “世間珍稀藥材,皆第一時間送入宮中。”
    “我等既習醫術,自當備有次等藥材於家中,以備不時之需,救人一命。”
    “胡爺您龍精虎猛,何需此等之物!”
    見二人急切解釋,胡大老爺並未咄咄逼人,反而點頭讚同。
    “確實如此!”
    “我知曉此事!”
    “既買不到,我便練練八段錦,跑跑步罷了。”
    “吃得好、養得精,終不如練得勤!”
    “瞧瞧雄英,不正是此理?”
    “他從前難道缺了滋補?”
    “還不是我讓他稍加鍛煉,立刻見效?”
    “陛下,若有空閑,不妨一試!”
    “想當年,我們沙場征戰,條件遠不如今,那時陛下體魄,可比現在強健得多!”
    “還有皇後與太子,小月兒自會明白,無需我多言。”
    胡大老爺竟如此直白地勸誡這尊貴的一群人,實屬難得。
    平時,這話或許效果平平,但如今以他的身體為鑒,眾人都上了心。
    然而,好景不長,眾人又緊張起來。
    禦醫診斷,馬皇後身體竟有異樣!
    禦醫也難以斷定具體病因,隻能以“異樣”稱之。
    顯然,他們也困惑不已。
    誰能料到,陛下與太子無恙,皇後卻身體抱恙。
    朱元璋與朱標父子當即失控。
    整個皇宮頓時慌亂起來。
    父子倆催著禦醫開藥診治,手忙腳亂,若非胡大老爺阻攔,還不知會鬧出什麽亂子。
    此刻,唯胡大老爺能穩住這父子倆。
    所幸,馬皇後身體雖有異,但尚未到不可挽回之地步。
    接下來,無非慢慢調養罷了。
    此時,胡大老爺輕喚一聲後,悄然離去。
    在這皇宮深處,馬皇後有朱元璋相伴,胖乎乎的朱標及身懷六甲的兒媳小月兒亦侍奉左右,盡顯孝心。
    如此一來,他自然能安心撤離。
    對胡大老爺而言,救下馬皇後,實則穩固了整個大明江山。
    盡管朱元璋對朱標極為看重,信任有加,悉心栽培,但這對父子皆是倔強之人。
    尤其在處理國事時,兩人時常爭執不下,氣氛緊張得仿佛即將爆發。
    若非馬皇後居中調和,真不知他們會爭執到何種地步。
    可以說,馬皇後才是老朱家真正的穩定力量。
    朱元璋多次盛怒之下欲行極端之事,皆是馬皇後出麵阻攔。
    旁人之言,皆如耳邊風。
    即便是朱標出麵,反而可能更加激怒朱元璋。
    若將朱元璋比作一把絕世凶器,那馬皇後便是其上的封印。
    有了這道封印,即便凶器煞氣騰騰,也仍有節製,不失理智。
    一旦失去這道封印呢?
    洪武年間,馬皇後去世前後,朱元璋的暴行為何如此截然不同,無論是範圍還是頻率都大相徑庭?
    答案顯而易見,封印已失,唯一能約束他的人已不在。
    以後世眼光觀之,朱元璋或許有些許狂躁之症。
    而能安撫他情緒的唯一之人——馬皇後一旦離去,本就暴躁的朱元璋更添幾分自毀傾向。
    若非他尚存一絲理智,真不知會闖下多大禍端。
    如今,他這一舉動,雖不能說徹底解決了麻煩,但至少將問題延後了不知多少年。
    就憑這一點,胡大老爺真是功德無量!
    表現如此出色,理應獎賞自己一番。
    那便回胡府享樂去吧!
    他從宮門漫步而歸,熟悉的胡府映入眼簾。
    未及進門,便見門房旁站著一道孤傲身影——道衍。
    “咦?道衍,你怎會在此?”
    “瞧你這模樣,定是有事找我吧!”
    “罷了,進來細說!”
    “先說好啊,我剛從宮中歸來,正打算休憩幾日,你可別拿些衙門瑣事來擾我清淨!”
    胡大老爺邊說邊引領道衍向內室走去。
    道衍聞言,險些氣結。
    何為“衙門瑣事”?
    胡大人莫非忘了還有個“番邦外交司”,而你才是名正言順的主官?
    那是你的職責所在,理應你來擔綱!
    我隻是一介和尚,因興趣所致才參與其中。
    怎料到頭來,卻似全成了我的事務?
    難道這世間真有如此淡泊名利之人?
    莫非,這衙門的權力,胡大老爺真要放手?
    那又何必設立此衙門?
    道衍滿心困惑。
    無論道衍內心如何吐槽,一個不爭的事實是:
    胡大老爺才是番邦外交司的真正掌舵人。
    盡管道衍近期看似“大權在握”,但若無胡大老爺首肯,一切皆為空談。
    故而,道衍平日裏雖不常打擾胡大老爺,但關鍵時刻,還是得前來麵陳。
    “胡爺,此事非得您首肯不可!”
    “好,說來我聽聽。”
    望著眼前這位曆史上聲名顯赫的妖僧道衍,在自己麵前如此謹慎小心,胡大老爺心裏還真有幾分得意。
    但他也明白,有些事不可做得太過。
    過分了,人家不幹了便是。
    說白了,就是不伺候了。
    因此,胡大老爺的態度頗為和善。
    這讓道衍不禁暗暗鬆了口氣。
    他真怕胡大老爺一言不合就不幹了,連聽都不願聽。
    “其實也無他,主要是我們對番邦的了解太匱乏。”
    “不僅不知曉其位置,對他們的整體情況、商貿往來、礦產資源、地形地貌等信息也知之甚少。”
    “這無疑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雖然我們已從其他渠道搜集了一些信息,但這些遠遠不夠。”
    “因此,我想向大人申請,向他國派遣一些隱藏身份的探子。”
    “嗯?”
    胡大老爺一聽這話,頓時精神一振。
    娘的,這道衍和尚真夠大膽的。
    你這不是明目張膽地派探子嗎?
    而且,還是往他國派遣。
    還是帶著明確收集目標的那種。
    這種做法,已經超出了常人的思維範疇。
    若是其他人聽到這話,或許會嚴厲訓誡一番。
    畢竟,這有違讀書人所倡導的“正大光明”以及“上國”的風範。
    但對於胡大老爺而言,嗯,這主意,恰到好處。
    然而,有些事,光有想法還不夠。
    既然道衍尋至此,疑問便需即刻提出,以免日後累及自身。
    “欲遣探子於他國?”
    “你將從何處覓得這些專業之士?”
    “莫非以為隨意召集些人便能勝任此任?”
    “再者,如何防其背叛、如何防其身份暴露……”
    “這些,你可曾細細考量?”
    見胡大老爺未即時反對,道衍和尚心中大石落地。
    “回胡爺,此事卑職心中早有籌謀!”
    “卑職以為,軍中或可尋得合適人選。”
    “屆時,他們將在特定之地接受訓練。”
    “訓練內容,卑職以為,其一為情報搜集之術,但更為重要的,乃謀生之能。”
    “如航海、經商等,皆是他們需深入學習的。”
    “赴他國後,他們表麵身份為海貿船長、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