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隻要利於大明,便是順應天道!
字數:9237 加入書籤
這一點,他也百思不得其解。
胡大老爺傲然一笑。
“因為在本官看來,番邦小國,我大明方為天!”
“隻要利於大明,便是順應天道!”
“至於那些蠻夷死活,與本官何幹?”
“所以,你對番邦下手,本官不僅不嫌狠辣,反倒怕你太過仁慈!”
聽聞此言,道衍猛然起身,激動得滿麵通紅。
“大人,此話當真?”
胡大老爺輕嗤一聲:“莫非本官的話還不足信?”
道衍訕訕一笑:“下官失禮了!”
此刻,他已然難掩興奮。
“大人,若是如此,下官倒有幾個先前不便言明的計策!”
緊接著,道衍眉飛色舞地提議——召集大明境內的摸金校尉,前往番邦掘墓盜寶;再派遣綠林好漢劫掠商隊、襲擾城鎮……
這些法子若用在大明,自是十惡不赦。
但用在番邦小國?不過是讓他們領略一番大明的“江湖風情”罷了!
胡大老爺越聽越是欣慰。
“好!這些計策甚妙!”
“盡管放手去做!”
“本官全力支持你!”
對於道衍這些“別出心裁”的謀劃,胡大老爺極為滿意。
若施於大明境內,堪稱喪盡天良。
可用在番邦小國身上?
嗬,此乃我中華智謀之士的運籌帷幄!
說到底,論起輕視外邦,中原才是行家。
那份刻進骨子裏的傲慢,從不將他國當人看待。
讓你進貢大明,允你俯首稱臣,這在大明眼裏,已是莫大的恩典。
何等傲慢?
故而,對胡大老爺與道衍和尚而言,略施手段,根本不足掛齒。
能算計你,反倒是抬舉了你。
若非如此,眼下正是大明軍威鼎盛之時。
然而,暫時無需動武。
畢竟,打仗耗費銀兩。
不如先設法攫取利益,同時削弱對手。
待周邊番邦被逐步削弱後,再遣天兵壓境,頃刻間便可改天換地。
嗯,如此甚好!
這便是胡大老爺的謀劃。
想來道衍和尚得了他的指點,定能令諸國乖乖走入這場局。
心滿意足地結束這趟衙門之行後,胡大老爺再度沉溺於溫柔鄉中。
直至宋利登門。
見宋利滿臉堆笑,胡大老爺眉梢一挑。
“喲,老宋,笑得這麽得意,看來真有好事啊!”
宋利嗬嗬一笑。
“嘿,果然瞞不過胡爺!”
“您瞧瞧,您的外孫允炆殿下滿月宴的請柬!”
“太子殿下親筆所書,老奴不過是跑腿的罷了!”
望著宋利遞來的明黃請柬,胡大老爺先是一愣,隨即恍然。
“哦,不知不覺,允炆都滿月了!”
“那自然得去一趟!”
“行,你回去複命吧,老夫準時赴宴!”
宋利笑著點頭。
“既如此,老奴先行告退,還得去別處送請柬呢!”
說完便轉身離去。
望著宋利的背影,胡大老爺搖頭輕笑。
這外孫,排場不小啊!
能讓宋利親自送請柬的,絕非尋常人物。
看來,皇家對此次宴席頗為重視。
嗯,於公於私,這宴會都非去不可!
夜幕降臨,胡大老爺估算時辰,換上一身便服,帶著備好的賀禮,乘馬車悠然駛向皇宮。
他出入宮禁如家常便飯,一路暢通無阻,直達燈火輝煌的東宮。
步入正殿時,發現朱元璋等人早已到場,連胡仁彬、安慶公主等人也已入席,宴飲正酣。
朱元璋高坐主位,一眼瞧見胡大老爺踱步而入,立即笑著招手。
“惟庸,快來!你這當外公的,怎麽來得這般遲!”
陽光灑進廳堂,胡老爺滿麵春風地揮了揮手,一路與眾人點頭致意,信步向內室踱去。
行至朱元璋身側時,他草草拱了拱手,漫不經心地道了句\"參見陛下\",隨即目光便熱切地投向胡馨月和她懷中的小娃娃。
\"月兒,這便是允炆?\"
\"是啊伯父,您快瞧瞧,這可是您的小外孫呢!\"胡馨月此刻全無平日太子妃的威嚴,倒像個向長輩撒嬌的小女兒,眼中盡是初為人母的歡喜。
胡老爺毫不拘禮地接過繈褓,細細端詳著嬰兒的麵容。\"眉眼倒隨你,清秀可人。\"他忽然輕笑,\"幸好不像他祖父和父親那般。\"
\"胡惟庸!你這話是何意?\"朱元璋拍案而起,胡子都翹了起來。
胡老爺斜睨他一眼:\"你們父子那眉眼,殺氣騰騰的。我這外孫生得溫潤些,看著多舒心。\"
朱元璋頓時語塞。他們父子的確生得一副威嚴相貌,尤其朱標若沒那圓潤麵龐,父子並肩而立,怕是滿朝文武都要噤若寒蟬。
見皇帝吃癟,胡老爺也不再逗弄,將嬰孩交還胡馨月,大咧咧地在朱元璋身旁落座。出乎意料,皇帝竟親自為他斟了杯酒。
\"喲,陛下今日這般殷勤,莫非有喜事?\"
朱元璋搖頭輕歎:\"如今能陪朕飲酒暢談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再過些年月,怕是......\"
話未說完,二人俱是默然。生死有命,何況其中不乏被朱元璋親手處置的舊臣。胡老爺暗自慶幸自己韜光養晦,否則隻怕早已命喪黃泉。
他環顧四周,忽見藍玉也在席間,不由眸光微動。
他猛然記起,藍玉是朱標正室常氏的舅父,自然與太子關係親近,出現在此並不意外。
藍玉察覺到胡大老爺的目光投來,連忙端起酒杯,遠遠向他敬了一杯。
這場滿月宴辦得極為熱鬧,甚至可說是宮中近年來少有的盛況。
胡大老爺一邊與眾賓客尤其是朱元璋閑談,一邊不時望向胡馨月懷中那個的小娃娃。
瞧著這小家夥咂著嘴、懵懂無知的模樣,胡大老爺心中五味雜陳。
命運這東西,真是說不出的奇妙。
自己稀裏糊塗的,竟成了朱允炆的外祖父?
要知道,他可是地道的淮西出身,更是開國功臣。
在原本的曆史中,朱元璋為了扶朱允炆上位,對淮西權貴大開殺戒,血流成河。
可如今呢?
罷了,想這些作甚。
這小娃娃若能安安穩穩做個藩王,倒也合適。
操心這些有何用?
說不定到時候自己早已不在人世。
即便還活著,那也是聽天由命了,何必自尋煩惱?
與其胡思亂想,不如及時行樂。
宴席上賓客盡歡,當然,他們也不敢不歡。
但胡大老爺卻注意到,今日的朱雄英似乎有些異樣。
他神情複雜地環視眾人,隨後竟屏退宮女太監,獨自走到了殿外。
望著那小小的背影漸行漸遠,胡大老爺心念一動,順手抓了把幹果,避開幾個醉醺醺的老家夥,跟著走了出去。
殿外,朱雄英正倚著欄杆遠眺,怔怔出神。
胡大老爺徑直上前,攤開手掌。
“給,吃點幹果!”
“小孩子吃了對身體好。”
朱雄英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音嚇了一跳,轉頭見是胡大老爺,連忙行禮。
“雄英拜見胡公!”
“免禮。”
“你既是老夫的學生,又是太子的長子,不必客氣,來,嚐嚐。”
朱雄英對這位老師發自內心地敬重。
他深知,若非胡大老爺當初逼他強身健體,自己恐怕熬不過那場大病。
更因胡大老爺傳授的學識令他受益匪淺。
麵對這樣德才兼備的師長,他自然滿懷敬意。
而胡大老爺隨性的態度,他也絲毫不覺冒犯。
胡公在皇上和先皇麵前也是如此隨意。
朱雄英輕輕從胡老爺攤開的掌心拈了幾粒幹果,捏在手中,抬眼問道:
\"胡公,您不在裏頭陪皇爺爺飲酒,怎麽出來了?\"
胡老爺雖麵對的是大明嫡長孫,可那又如何?
難道還得討好這小子不成?
他直截了當道:
\"原本喝得正盡興。\"
\"可瞧你神色不對,獨自離席,老夫便跟來看看。\"
\"好歹也是我的學生,總不能視而不見吧?\"
見胡老爺神情坦蕩,朱雄英心頭微暖。
\"多謝胡公掛念,我沒事。\"
胡老爺一咧嘴,伸手輕擰朱雄英的耳朵,在遠處太監驚愕的目光中,拉著他坐到台階上。
\"坐下!\"
\"把你那點小心思說說!\"
\"小小年紀,還想瞞過老夫?\"
\"你哪有這能耐?\"
這般直白令朱雄英稍顯局促。
他順從地坐下,看胡老爺隨手拋了幾粒幹果入口,毫不在意地往皇宮地上吐殼。
噗噗噗——
胡老爺吃得暢快。
反正不用他清掃,吐幾個殼算什麽?
朱雄英瞧著,忽地一笑,學著將手中幹果丟進嘴裏,也跟著——
噗噗噗——
他動作生疏,卻興致勃勃,伸手又向胡老爺討要。
胡老爺轉頭衝遠處的小太監嚷道:
\"沒眼色!\"
\"沒見幹果快吃完了?\"
\"趕緊再盛一盤來!\"
小太監慌忙應下。
這位胡爺在陛下麵前都這般放肆,他哪敢怠慢?
嚼著新端來的幹果,朱雄英遲疑片刻,低聲道:
\"胡公,母妃誕下弟弟,父王和母妃歡喜,我也高興。\"
\"可今日一見,所有人都在圍著弟弟轉。\"
\"我呢?\"
\"我娘親早逝,如今誰還惦記我?\"
\"心裏便有些不痛快。\"
\"胡公,我是不是錯了?\"
“正是!”
胡大老爺答得幹脆利落,毫無遲疑。
他目光直視前方,頭也不回地說道:
“你做得對,想得也對!”
“這是人之常情!”
“你若半點不在意,那並非大度,而是無情。”
“唯有不在乎的,才能視若無睹!”
“就如你母妃,雖是我侄女,我卻當親女養育。她在府中時,我常嫌她煩人。”
“總想著,這丫頭何時才能嫁出去。”
“可等她真嫁給你父王,我又念叨,這丫頭怎不常回府看看?”
“煩得很!”
“這與你的心思,如出一轍。”
胡大老爺未講大道理,隻拿自身舉例,朱雄英的眸子卻倏然亮了。
“胡公是說,父皇與皇爺爺其實一直關心我?”
“自然!這還用問?”
朱雄英本就不是多愁善感的性子。
經胡大老爺點撥,他豁然開朗。
雖未全然釋懷,但心結已消解大半。
且與胡大老爺交談,比旁人有趣得多。
朱雄英言語愈發直率:
“胡公以為,我弟弟將來可會被立為太子?”
“絕無可能!”
胡大老爺答得斬釘截鐵。
朱雄英再度追問:
“為何?”
“他尚在繈褓,說不定日後比我更聰慧。”
此刻的朱雄英,渾然不覺此話題需避諱。
或者說,與他人需謹言,與胡大老爺何須顧忌?
皇爺爺曾言,胡大老爺與父皇議論此類事早非初次。
胡大老爺更不以為意。
在他看來,坦誠相告反無隱患,遮掩隱瞞才是禍根。
他從容解釋道:
“雄英,你弟弟——老夫那外孫,將來或許聰慧過人。”
“但也可能資質平平。”
“豈能因一絲可能便舍棄你?”
“你皇爺爺與父王多年心血,自幼親自教導。”
“難道要為渺茫之機轉而去栽培允炆?”
朱雄英聞言,眼中光彩熠熠。
“確是如此!”
“皇爺爺與父王逼我學了許多本事呢。”
胡大老爺神色淡然地頷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