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登頂的開始

字數:8858   加入書籤

A+A-


    “各位專家說蜂窩製度不適合城市,那我想問一句——你們有誰住在錦華小區?”
    台上正在侃侃而談的專家愣住:“我……我並不住,但我調研過。”
    “那你知道上個月錦華小區因為車位分配矛盾,物業和業主打了三場架?知道三號樓地下車庫的監控壞了一年沒人修?知道你們口中‘契約社會’,每次開業主大會都是甩鍋大賽?”
    曉茹說完,直接把一疊失敗記錄卡啪地甩在台上,震得話筒都抖了三抖。
    “這是蜂窩製度進小區第一周,收集的真實記錄卡——
    ‘樓道照明維修三次失敗’、
    ‘物業投訴無人回應’、
    ‘車位分配簽字作廢,因負責人未按規則執行’……
    你們說蜂窩製度多餘?
    抱歉,是你們的自以為,讓城市問題被掩蓋!”
    全場嘩然。
    最毒的一句,她壓軸甩出:
    “你們拿著幾十頁紙寫‘如何治理城市’,可一個物業上門推鍋時,你們連一句‘我不同意’都說不出口。”
    “我們蜂窩人說——你不服?來牆下說,簽了字,改給你看!”
    掌聲從年輕觀眾席炸裂開來,幾十位社區幹部和街道工作人員紛紛站起:
    “曉茹說得太對了!”
    “我們社區就需要這樣的製度!”
    “比那些紙上談兵強一百倍!”
    ……
    當天晚上,“蜂窩製度進城首戰打臉治理專家”的視頻衝上微博熱搜。
    標題是:
    《農村姑娘手撕城市專家:你寫不出製度,就別罵我們貼牆》
    網友瘋轉:
    “城裏人裝理性,曉茹直接掀桌子講真理。”
    “蜂窩製度不是農村專屬,它是講理人的武器!”
    “比聽那些專家廢話有勁多了!”
    ……
    第二周,南都錦華小區正式上線蜂窩製度牆、簽字卡係統、共議流程,開啟城市首個蜂窩共治點。
    第一條製度是“電動車上樓問題”。
    短短一天之內:
    ?共計72戶居民簽字支持“嚴禁電動車入電梯”;
    ?反對意見6條,全部張貼於“反對專欄”;
    ?一名居民提出“設立電動車棚”,觸發流程再議;
    ?三天內修訂方案出爐,物業、業主代表、居委會三方聯署執行;
    現場簽字、現場錄像,所有數據自動上鏈,係統全公開。
    更離譜的是,蜂窩製度牆下成了全小區最熱鬧的地方,連大爺大媽都站著拍照:
    “看看我老張簽字沒?我可是第一批反對電動車上樓的!”
    “哈哈哈我孫子寫的‘失敗卡’,說樓道燈第三次壞了都沒人修,結果真修好了!”
    第三周,小區廣場牆上出現一張大字海報:
    “蜂窩製度進城成功!我們不是在爭吵,我們是在讓城市更講理!”
    ……
    南都市委看到這波操作,當即批示:
    “將蜂窩製度試點從錦華小區向市區核心八個社區全麵推進,成立專項指導小組,由曉茹任組長。”
    省城日報更是直接發文:
    “一個敢說‘我不服’的農村品牌,正在教會城市人什麽叫——真正的治理。”
    ……
    同一時間,那個在論壇上罵蜂窩製度“鄉下人熱鬧”的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到:“你怎麽看蜂窩製度現在風靡城市?”
    他麵紅耳赤,幹巴巴地說:“呃……理論上也可以嚐試……我們當初說的主要是成本問題……”
    網友直接開嘲:
    “專家翻車現場!”
    “這就是現實版裝逼翻車!”
    “建議讓專家也去蜂窩牆下簽個字,從頭學起。”
    ……
    這場“進城打臉”,不僅讓蜂窩製度徹底突破城鄉壁壘,還讓全國人民看到:
    講理這件事,不分你我城鄉;規矩這東西,不是靠頭銜寫出來的,而是靠責任壓下去的。
    曉茹站在簽字牆前,看著一排排城市居民鄭重地簽上自己的名字,心裏隻有一句話:
    “蜂窩不是農村人的奇跡,它是全中國人的權利。”
    南都錦華小區蜂窩製度落地爆火後,全國人民都看傻了。
    微博熱搜連掛三天,標題是:
    蜂窩製度進城成功
    簽字牆也能拯救城市
    不講理,就上牆
    網友刷屏評論:
    “我也想在我們小區搞一堵蜂窩牆!”
    “簽字卡太爽了!誰不服誰簽,簽了就得幹!”
    “要是我單位也有這個製度,早就把那些隻會開會不幹活的老油條掛上牆了!”
    “我已經開始在宿舍貼失敗記錄了,誰把衛生間搞亂的自己寫清楚!”
    “能不能開發蜂窩app?我在線簽!”
    曉茹看到這些評論時,腦海中靈光乍現。
    第二天,她召開陳家村蜂窩平台緊急會議:
    “我們現在不光是要推進鄉村、企業、小區的製度落地,我們要把蜂窩變成——全民可用的治理工具!”
    “現在立項開發‘蜂窩app’,名字就叫‘蜂窩講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
    蜂窩講理app上線當天,直接登頂各大應用商店榜首。
    功能極其簡單:
    ?創建製度牆;
    ?在線發布失敗卡;
    ?群體發起共議流程;
    ?實名簽字或匿名反對;
    ?可同步掛載圖表、錄像、議事音頻,自動生成軌跡圖;
    ?所有數據皆可上鏈備份,永久可查;
    用戶評論一片歡呼:
    “今天我們寢室第一次上牆,簽了個‘誰拖延交水電費誰就倒垃圾’製度!”
    “我們家裏三代同堂都參與了蜂窩家庭議事會,連我爺爺都簽字了!”
    “我和對象吵架兩小時,最後我提議掛牆討論,居然成功解決,係統還讓我倆自動生成了一張‘情緒失敗記錄卡’!”
    “單位裏誰摸魚最多,直接貼上牆,辦公室現在效率爆炸!”
    蜂窩講理app用戶數量三天突破五百萬,服務器一度爆滿,曉茹臨時調來技術團隊,連夜擴容。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線下“蜂窩簽字牆”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杭州一高校學生自發建立“寢室蜂窩牆”,記錄寢室矛盾、值日安排、爭執內容;
    ?重慶某企業在茶水間貼出“部門失敗記錄卡”,誰搞砸流程、誰推卸責任,統統記下,管理層每天晚上查閱;
    ?北京某地鐵站設置“蜂窩投訴牆”,乘客可實名或匿名張貼服務問題,地鐵公司負責人每周現場簽字回應;
    ?上海某cbd商務樓甚至搞出了“蜂窩精英牆”,上牆的不再是失敗,而是“最能講理、最能承擔、最敢簽字”的人物,形成正向激勵。
    人民日報評論員發文:
    “蜂窩製度不是從村裏來的奇跡,而是從人心裏長出的共識。”
    “它提醒我們,在規則混亂的世界裏,‘我不服’不是破壞,而是建設的開始。”
    ……
    然而,就在蜂窩製度如火如荼之際,新的挑戰悄然來臨。
    某些商業公司趁機“割韭菜”,推出“蜂窩培訓班”“簽字牆代理服務”“蜂窩私企版套餐”,甚至還有人冒充曉茹的名義開直播收打賞,妄稱:
    “隻要買我這張簽字卡模板,你的公司也能蜂窩化!”
    更離譜的是,某地產商搞了一個“蜂窩社區”,牆是假的、簽字卡是假的,連失敗記錄都是打印的,結果搞了個“儀式感拉滿”的發布會,居然吸引數十家媒體到場。
    媒體大標題寫道:
    “蜂窩城市2.0時代已來臨!”
    曉茹看到新聞,臉色鐵青。
    “2.0?他們當咱這是軟件升級嗎?!”
    當晚,她在蜂窩平台全網發布《蜂窩製度維護公告》:
    1.所有蜂窩製度試點必須實名備案,接受公開監督;
    2.禁止商業包裝、禁止偽裝講理、禁止作假;
    3.任一單位或組織試圖將蜂窩變成營利工具,將被全網公示“造假牌照”;
    4.平台設立“全民糾錯獎金池”,凡是舉報造假、濫用蜂窩之名者,獎勵最高可達五萬元!
    公告發出後,全網震動。
    網友們大快人心:
    “這才是真蜂窩!”
    “別讓那些蹭熱度的毀了好製度!”
    “曉茹姐姐yyds!全程在線監督+真刀真槍搞事!”
    ……
    幾天後,那個搞“蜂窩城市2.0”發布會的地產商被查封,項目被勒令整改。
    曉茹親自帶人現場複核,撕掉假牆,吊銷蜂窩認證,當著媒體的麵將簽字卡一張張從牆上扯下來。
    麵對鏡頭,她隻說了一句話:
    “講理,是責任,不是營銷。”
    此舉再次登上熱搜,標題是:
    《蜂窩女王怒撕假牆!直播打臉地產商!》
    評論區炸了:
    “這一撕太爽了!”
    “這就是網絡小說的女主角,拳打假專家,腳踢割韭菜,自己造火、自己控場、自己打假!”
    “現實比小說還燃,陳家村牛!曉茹更牛!”
    ……
    陳鵬飛看到直播,笑著搖頭:“這丫頭,是真幹出風了。”
    張浩在一旁點煙:“但她一直沒忘根在哪。”
    許佳音笑道:“你說,這要是寫成小說,名字該叫什麽?”
    陳鵬飛沉思片刻,笑了:
    “《從簽字卡開始,我帶全國講理》。”
    眾人一愣,旋即哈哈大笑。
    曉茹站在蜂窩牆前,望著萬千簽字的軌跡圖,心中波瀾不驚,嘴角輕輕一勾:
    “我不管他們怎麽說,我就幹我的事。”
    “蜂窩不是一股風,是一座山。”
    ……
    走出會議室時,曉茹雙腿一軟,靠在走廊牆上喘息良久。
    手機亮起,是陳鵬飛發來的微信:
    “怎麽樣?上麵人信不信你?”
    她笑著回:
    “信不信我無所謂,我要他們信——群眾能簽字、能改規矩、能修失敗的力量。”
    消息發出十秒後,陳鵬飛回了一個表情:
    【點讚】
    ……
    當天深夜,蜂窩平台掛出頭條公告:
    “蜂窩製度正式列入國家治理機製研究樣本庫,將於今年底發布首份《群眾共識軌跡藍皮書》,陳家村全體簽字卡封檔歸檔,由國家檔案館永久保存。”
    公告發出後,全網刷屏。
    評論區炸裂:
    “從村口牆到國家藍皮書,這才是真正的登神之路!”
    “李曉茹,平民封神!”
    “寫不出劇本這麽爽的劇情!”
    “蜂窩不是製度,它是新時代的武器!”
    ……
    當晚,曉茹獨自一人站在陳家村廣場。
    燈光昏黃,牆上密密麻麻的簽字卡在風中微微晃動。
    她緩緩伸手,撫過那張最早的失敗記錄卡:
    “2024年3月初試軌跡圖失敗——群眾未簽字,方案作廢。”
    落款:陳鵬飛
    簽字人:村幹部三人
    反對者:群眾56人
    曉茹輕聲念著,嘴角勾起一抹溫柔笑意:
    “就是你們讓我知道——製度不是讓人順從,是讓人爭出來的。”
    ……
    手機響了,是上麵的小組組發來的郵件標題:
    “蜂窩製度高級研討會邀請函”
    落款是四個字:
    “請你講理。”
    曉茹望向夜空,眼神如火如炬。
    蜂窩,終於登頂。
    但她知道:
    “登頂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
    喜歡重回六零開網店,我帶全家豐衣足食請大家收藏:()重回六零開網店,我帶全家豐衣足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