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吳幣如刀:伐鄭失敗

字數:5698   加入書籤

A+A-


    吳侯其實早有反鄭之心。
    這個心思,他當世子時就有了,隻是當時有父親在,國家還不由他做主。
    但是現在,他終於有機會了,所以他便開始了自己的迷之操作。
    因而對於臣子的勸誡,他才置若罔聞。
    這些年,他早在暗中積聚勢力,為未來反抗鄭國做準備。
    他其實看得很明白,自己作為與鄭國血緣較遠的周王室一支,將來遲早有被取締的一天。
    他就不信,哪一個人會允許自己的臥榻之側,有他人安睡?
    其實他錯了,對姬忽而言,他要讓鄭國不斷向外擴張,將華夏的文明從這華夏大地傳出去。
    所以他需要很多幫手,不管是與他有無血緣關係的諸侯國,隻要不反抗自己,他還是很願意在他劃定的區域外,給他們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對姬忽來說,這些人不管怎麽說都是自己人。
    就像春秋打了那麽多年的仗,最後不是都沒有怎麽鬧掰嘛。
    即使滅國,殺人家國君的事也是鮮有。
    故而他雖不能容那些人及後代在自己的國家內部搞破壞,或者分裂。但他卻可以放他們到國家外去開荒,去傳遞華夏文明。
    隻要他們能將海外的土地都囊括了,到時候整個天下都是華夏的圈子,那還會有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日軍侵華嗎?
    他這是在古代,就想把後代受到的威脅,給一下子從根源處理掉,這不可謂不刁鑽。
    也隻有姬忽,才能想到這,也正是因為他是穿越者,才會有這麽大的對異族的恨。
    若不是實力不夠,他甚至都想做出更可怕的事。
    但是想想還是算了,畢竟人種的多樣性,就代表基因的多樣性,遇到什麽流行病或者傳染病也能扛下來。
    基因過於單一其實更多一方麵是給那些天災什麽的,留有可乘之機。
    姬忽想來想去,決定實行將四周的夷族同化,融合進華夏的決策。
    畢竟,這樣才能兼具優點,消除危險。
    從這也能看出,對於姬忽而言,他並沒有將吳侯看做敵人。
    相反,還因為他與自己有血緣關係,而被他倚重為親人。
    這裏的吳侯,他就明顯有點以小人之心,度人家君子之腹了。
    吳侯沒幾日就抓了鄭使,封鎖了消息,想使鄭國那邊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但鄭使已將消息傳出,他這麽做也不濟於事。
    於是,他便將鄭使綁了,準備等自己攻打鄭國時殺了祭旗。
    他為何會有這麽大的自信,還主動進攻鄭國呢?
    那是因為隨著這些年吳國擁了鑄幣權這一bug技能後,他們國家就積攢了大量的財富。
    我們說的不是錢這個東西,而是隨著錢多,而產生的衍生品。
    那時候的吳刀,也還是很有購買力的。
    而老吳侯,對鄭國產的精鐵以及其他器具很感興趣。
    光用來做甲胄的原材料,他不知道囤了多少。
    以至於有些皮革長蟲,都來不及從武庫中清理出來。
    還有良馬寶駒,吳國擁有的,可謂是多得數不勝數。
    待吳侯上位,他發現老爹真的是暴殄天物,這麽多好東西都不知道拿來用。
    要是把這些製造成盔甲武器,那自己就可以建立一支,足以與鄭國抗衡的軍隊。
    但是可惜的是,現在已經不是那個諸侯爭霸的時代了,不然,吳國興許也能稱霸一時。
    等到他將這些都製作成武器裝備,突然他的信心又回來了。
    這是為什麽呢?原來他們吳國這些年的積累頗豐,這些東西造出來,足足可以武裝二十萬軍隊。
    要知道,此時的鄭國已經裁軍了,國內常備軍就隻有三十萬。
    而這三十萬,也大多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有的要防備邊患,有的則要預防不安分的諸侯國。
    所以鄭國能在一個地方聚集起來的軍隊,絕對不超過十五萬。
    若是自己傾舉國之力突然發動襲擊,那鄭國一定會被他給擊敗,畢竟二十萬對十五萬,優勢在他。
    也正因為心中這樣想了,吳侯諸夷便決心反叛了。
    但在他的心中,他這不是反叛。
    鄭國架空周王室,奪取原本的成周江山,他這是奉天討逆,替周天子報仇。
    既然是義舉,那他就覺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這天下,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邊的。
    本來他已經打好主意反抗鄭國了,但是他所積攢的物資還不太夠,故他準備再過一段時間再起兵討伐鄭國。
    現在,就讓鄭國再多過幾天太平日子吧,等到他吳國起兵,他相信鄭國將會大敗,自己將會入主中原。
    隻是他沒想到的是,自己還沒有對鄭國動手,鄭國卻先一步對自己下手了。
    先是廢棄了自己家的吳刀,這就使得他手中的貨幣突然間變得一文不值。
    然後呢,鄭國那邊還不讓商人們將物資運往吳國,斷了吳國的補給。
    要知道,自己的吳國就隻產吳刀,其他糧食以及生活用品,可全是依賴進口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鄭國這樣一做,直接就是斷了吳國的生路,他們吳國,將會因為這兩項政策,而萬劫不複。
    本來還準備等的,但鄭國突然間這樣,吳侯便決定提前出手了。
    鑄幣權可是你給我的,這突然間取消了,是什麽意思?既然你不仁,那就別怪我不義。吳侯心道。
    隨後命令全國整頓兵馬,他要討伐不義的鄭國。
    鄭國出爾反爾,這就是他出師的理由。
    他將詔書發往全國,果然受到了極大的反響。
    百姓踴躍報名參軍,沒多久,就湊出了一支二十萬的大軍。
    看著自己兵強馬壯,吳侯也不裝了,直接與鄭國攤牌。
    發檄文說是鄭國以臣竊君,架空整個周王室,他吳侯諸夷,為周朝的曆代天子討伐鄭國。
    誓師大會上,他慷慨陳詞,底下的軍士聽得熱血沸騰,恨不得立馬跟他衝到新鄭去活捉姬忽。
    他勉勵將士,對他們說,此次大敗鄭國後,將其侵占列國的土地,都賞賜給麾下士兵。
    還要繼續恢複吳刀的統治地位,讓整個天下,永遠都用吳刀做貨幣。
    吳國的兵士聽到後,都發誓一定會跟隨他,將鄭國打敗的。
    於是,為了表示自己跟鄭國徹底決裂,他將鄭國的使者斬首祭旗,隨後帶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向鄭境出發。
    可憐的鄭使,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鄭國這邊,早就探聽到了吳侯即將反鄭的消息。
    他們不急,直接選擇在險要之地埋伏,打吳軍一個措手不及。
    果然,吳軍在途經一條山穀時被鄭軍突襲,之後戰敗逃竄,吳侯在手下將士的拚死護送下,逃回了吳國。
    自此,便不敢出吳國了。
    原來,這吳侯是一個隻會吹牛,沒有啥本事的人。
    連基本的地理形勢都看不懂,見一處蜿蜒的山穀,也不派人查看,直接就命令大軍向前推進。
    而鄭軍這邊,打了這麽多年仗,自然是知道地利的,於是便派了一支軍隊把守險要。
    鄭軍沒想著吳軍會那麽笨,還準備給他們造一個更大的口袋。
    那支軍隊本打算是用來延緩吳軍進攻的。
    誰料鄭國這邊是先旦木的兒子先軫為將。
    先軫先是命人在山坡上插遍旗幟,又命軍士紮了許多草人,帶上紙做的足以亂真的帽子盔甲。
    一開打,他就命人將這些都亮了出來,然後親率大軍,照著吳軍的前軍,一個勁地猛揍。
    吳軍大多是臨時招募的民夫,哪見過這種陣勢?在阻擋了一陣發現擋不住後,便立馬開始四散逃命去了。
    然後鄭軍從後掩殺,就這樣贏了。
    而吳侯見退下來的軍隊如潮水一般湧了過來,也分不清敵軍還是自家軍隊了,直接帶著護衛軍隊就跑了。
    先軫帶領騎兵緊追其後,勢必要擒拿吳侯。
    奈何吳侯手下還是有忠心護主的人的,在他們拚死的糾纏下,吳侯最終逃脫。
    戰後一統計,先軫帶著五千人,直接將吳侯的二十萬人給擊潰了。
    以少勝多的戰役裏邊,此次堪稱最為經典。
    但因為先軫的部隊太少,隻能重點追擊逃跑的吳侯,這就讓大多數潰敗的吳軍,還是能按照來時的路,回到吳國去。
    等到鄭國的大部隊趕來,就隻抓了兩三萬的俘虜,隻能歎息錯過了良機。
    之後,鄭軍向前推進到吳鄭邊界,兩軍隔此對峙,吳軍早就嚇破了膽不敢出來了。
    鄭軍卻不知為何,也在邊界等著,並沒有越其一步。
    喜歡穿越春秋,吾為最強昭公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春秋,吾為最強昭公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