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琉璃塔·佛骨長明

字數:2041   加入書籤

A+A-


    琉璃塔的晨鍾,在驚蟄後的第七日,將塔身的千片琉璃瓦,染成了流動的護民光。王若雪的素衣,沾著新研的檀香粉,正跪在塔頂的蓮花座前,手中的算籌,輕輕拂過水晶棺中的佛骨——那截泛著溫潤白光的指骨,曾在麥積山佛龕,見證太武帝與昭明太子“胡漢一統”的盟誓,此刻,卻在蘇綰設計的“共榮機關”裏,與塔燈的鮫人淚,發出清越的共振。
    “若雪姐,”蘇綰的紅衣,捧著新製的“寒梧琉璃燈”,機關匣的齒輪,正將鮫人淚與寒梧油,釀成永晝的光,“這燈芯,”她的指尖,撫過燈麵的狼首與魚尾合紋,“用了您在珍珠灘,”喉間發緊,“記錄的,”與王若雪對視,“護民地脈頻率。”
    王若雪忽然輕笑,算籌在佛骨前,排出“火天大有”的卦象:“還記得在珊瑚宮,”她的聲音,混著琉璃瓦的輕響,“老鮫人說,”算珠,停在佛骨的“民”字刻痕,“佛骨長明,”望向塔下的共榮坊,“是因天下護民者,”喉間發緊,“情絲未斷。”
    琉璃塔的十二層塔身,每層都嵌著五女的護民印記:一層是崔秀寧的梧桐佩,二層是蘇綰的鮫人綃,三層是馮妙晴的狼首刀痕,四層是陸靈珊的驚鴻劍穗,五層,藏著王若雪親自刻的“情者,天道”竹簡。當佛骨的光芒,掃過這些印記,竟在琉璃磚上,顯形出護民路上的血與淚——河陰的血霧、南海的鮫歌、黃河的怒浪,最終,都化作了,塔燈裏,溫柔的光。
    “施主,”有遊方僧人,忽然駐足塔下,望著塔頂長明的燈,“此塔之光,”他的錫杖,輕點塔身的“共榮”紋,“竟無殺伐之氣,”望向佛骨,“卻有,”聲音震動,“萬種情絲,”“織成的,”“護民網。”
    王若雪忽然起身,算籌,指向《寒梧兵法》的殘頁——那是從金鑾殿丹墀,撿回的斷章,“情”字處的血痕,此刻,正與佛骨的光,相互輝映:“法師可知,”她的聲音,如算珠落盤,“當年在河陰,”望向殘頁的“詭道”篇,“我們以血為墨,”喉間發緊,“卻在,”指向佛骨,“這截指骨前,”聲音忽然莊重,“懂了,”與蘇綰相視而笑,“護民的終極,”“不是戟破萬軍,”“是,”“情暖千生。”
    更鼓初響,琉璃塔的光,忽然匯聚成五縷——月白、赤紅、素色、金黃、淡藍,恰好對應五女的護民紋,順著地脈,向歸狼原、南海、洛陽、草原、江南延伸。蘇綰的機關匣,忽然發出蜂鳴,匣麵的“寒梧閣”紋,與佛骨的“胡漢一統”印,終於,在十年後,完成了最後的共振。
    “看,”王若雪忽然指向殘頁的“情”字,那裏,竟顯形出五女與宇文淵,在寒梧別業的剪影,“當年在天涯海角,”算籌,劃過“血誓碑”的方位,“我們以血為誓,”望向佛骨,“如今,”喉間發緊,“這情,”聲音忽然溫柔,“已化作,”“塔燈的,”“長明,”“百姓的,”“安瀾。”
    琉璃塔的夜風,忽然帶來遠處的駝鈴與漁歌,胡商的狼首笛與漢家的橫簫,在塔下,譜成了共榮的調。王若雪的算籌,忽然在佛骨前,刻下最後一道卦辭:“以情為戟,止戈為瀾,護民者心,長明不熄。” 算珠滾落的聲音,混著塔燈的輕響,竟與千裏外,寒梧別業的廚房,傳來的鍋鏟聲,形成了,最溫暖的,共振。
    後世的僧人,路過琉璃塔時,總會看見塔頂的光,在《寒梧兵法》殘頁上,映出“情”字的萬種變化——有時是狼首與魚尾的交纏,有時是梧桐與驚鴻的合鳴,有時,隻是五個女子,圍坐燈前,為護民者,縫補衣襟的,溫柔的影。他們終於懂得,所謂“以情化戟”,從來不是放下兵器,而是,讓護民的情,比兵器更堅韌,比戰火更溫暖,最終,在時光裏,釀成了,永不熄滅的,共榮的,光。
    是夜,琉璃塔的長明燈,第一次,在燈芯,顯形出“寒戟歸田”的合紋。王若雪的算籌,收進刻著五女護民紋的木盒,蘇綰的機關匣,記錄下佛骨的最後一道頻率。她們望向塔下,看見百姓正舉著寒梧燈,從共榮坊走過,燈影裏,狼首與朱雀,鮫人尾與寒梧葉,早已,不分彼此。
    琉璃塔的光,就這樣,照亮了《寒戟照塵寰》的殘卷,讓千百年後的人,依然能從泛黃的紙頁間,看見,那個關於護民與情的故事——原來,當愛與信念,化作了長明的燈,護民者的歸田,便不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永恒的開始,在每一個,需要溫暖與希望的角落,輕輕,發亮。
    喜歡寒戟照塵寰請大家收藏:()寒戟照塵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