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孩子的成長
字數:1551 加入書籤
時光如屋簷下的雨滴,在青石板上敲出深淺不一的印記。周念安十五歲生日那天,陽光透過教室的玻璃窗斜斜灑落,在他校服袖口投下細碎的光斑。後頸處那道淡粉色的疤痕早已褪去,卻在每年梅雨時節泛起微微的癢意,像段被封印的記憶在提醒著什麽。課間休息時,同學聚在走廊談論恐怖片,他望著遠處操場上追逐的身影,突然想起小時候蜷縮在媽媽懷裏的夜晚,那些在黑暗中窸窸窣作響的紅色塑料袋。
家庭相冊裏,七歲那年的照片永遠被夾在泛黃的油紙中。照片裏的自己躲在媽媽身後,眼神怯生生地望著鏡頭,而如今鏡中的少年已能坦然與他人對視。每個月初一,他會主動幫爸爸擦拭神龕,指尖撫過冰涼的香爐,聽爸爸講述"敬畏"二字的分量。有次擦拭時,香灰突然被穿堂風卷起,在空中劃出細小的弧線,他下意識屏住呼吸,直到香灰輕輕落在供品上,才長舒一口氣——這種本能的警覺,早已刻進了他的骨血。
成長的過程中,那次經曆像埋在心底的種子,悄然開出別樣的花。他會在放學路上駐足,為流浪貓搭建溫暖的窩;看到老人過馬路,總會快步上前攙扶。班裏組織去敬老院時,他蹲在張奶奶的輪椅旁,聽她絮叨年輕時的故事,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兩人身上,恍惚間,他仿佛看到了當年在靈堂哭泣的舅媽。那一刻,他忽然懂得,生命的延續不僅在於血脈,更在於善意的傳遞。
初中生物課上,老師講解人體構造,他盯著投影儀上跳動的血管圖像,想起高燒時後背隆起的硬塊。課後,他偷偷去圖書館查閱醫學書籍,試圖用科學解釋那段詭異的經曆。但每當深夜翻開古籍裏關於"魂魄"的記載,那些鉛字總會與記憶中的畫麵重疊。這種理性與感性的碰撞,讓他學會以更包容的視角看待世界——既相信科學,也尊重那些無法解釋的存在。
每年清明,他雖不再前往青巒鎮祖墳,但會在自家院子裏種下一株新的植物。今年是株木棉,火紅的花朵在春風中搖曳,像極了記憶中燃燒的紙錢。媽媽教他折元寶時,他的手法已十分嫻熟,紙頁在指尖翻飛,恍惚間又回到小時候,聽著媽媽講述敬畏神靈的故事。如今的他,不再是那個被恐懼支配的孩童,而是能在折好的元寶上,工工整整寫下對逝者的祝福。
隨著年齡增長,他開始理解家人當年的小心翼翼。爸爸新安裝的智能監控係統,媽媽堅持在他書包裏放的驅邪香囊,這些看似過度的保護,實則是愛的另一種表達。他會在深夜複習時,悄悄為父母蓋上滑落的被子;發現媽媽白發漸多時,主動承擔起家務。這份懂事,源於對生命的敬畏,更源於對家人守護的感恩。
同學間偶爾會聊起童年趣事,當被問及是否有難忘的經曆時,他總是笑著搖頭。隻有在夜深人靜時,望著窗外的月亮,那些模糊的記憶才會浮現:墳前搖曳的白燈籠,掌心突然出現的灰燼,還有舅舅若隱若現的身影。這些片段像蒙著薄霧的鏡麵,雖看不清全貌,卻讓他比同齡人更早懂得生命的脆弱與珍貴。
十五歲的夏天,他站在院子裏,看著木棉樹在風中舒展枝葉。月光如水,灑在他堅毅的麵龐上。他知道,那段經曆早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教會他的不僅是對未知的敬畏,更是在恐懼中成長的勇氣,以及對家人、對生命永不褪色的愛。這種成長,或許比任何說教都更加深刻,也更加動人。
喜歡溪澗迷蹤:山野靈意錄請大家收藏:()溪澗迷蹤:山野靈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