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被動防禦轉為進攻

字數:3075   加入書籤

A+A-


    進攻的議題八人會議通過之後,又提交了董事會。
    劉永陸是舉雙手讚成,白耀先這個年輕人肯定是讚成的。黃興發是隻要不涉及瑤人的利益,他就看沈雲峰的臉色,沈雲峰提出的議題不管他理解不理解,他首先是讚成,然後再去理解。
    議題通過之後,就是事關議題的立項,主要是幾個方麵:
    一、繼續推進艦船大型化的研製,以製造能夠讓螺旋槳飛式飛機起降的航空母艦為目標。
    二、擴大空軍規模,培養更多飛行員,從現在起就做好高難度艦船起降的訓練。
    三、開發運輸機、轟炸機等多樣機型,擴大飛機在多場景下的戰爭運用。
    四、專門建立海軍陸戰隊師,開展登陸等專門訓練。
    董事會對這些項目也全部通過,此時“豐南號”已經是一部龐大的工業+軍事的機器,一旦中樞做出決定,整體就圍繞這個決定運轉起來。
    以英、法、俄三個當世最為強大的軍事國家為首的多國聯軍在中國失敗,這個消息震驚了全世界。
    尤其中國有可以在空中打擊陸上和海上的武器,讓大家就如做夢一般。
    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沒有任何國家會打中國的主意。
    戰爭賠款扣除了給平民的賠款之後,清廷和豐南號二一添作五,軍艦也是平分。清廷在這幾十艘軍艦的基礎上成立了東海水師,駐地在舟山,補了這個地方海上的防禦力量不足。
    而“豐南號”看不上英法的軍艦,如果編入“豐南號”海軍,會導致彈藥供應的雜亂,而且還要訓練出一批能夠應用他們軍艦的炮手。
    於是,“豐南號”轉手將這批軍艦低價或者賒欠賣給了南洋的國家和“唐印國”,下一步,“豐南號”還要推動南洋國家驅趕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勢力。
    驅趕荷蘭在南洋勢力的行動,“豐南號”並不準備下場,除非英國這些國家插手。中國還需要和全世界做生意,而不是與全世界為敵。
    軍事實力和香港的金屬交易所和金屬銀行所代表的公平貿易,戰後,中國迅速成為了亞洲的貿易中心,香港和澳門日益繁榮。廣州於是又超越上海,和香港、澳門一起的稅收遠遠超過上海。
    在這場戰爭中,飛機的應用不僅僅震懾了列強和其他國家,清廷中那些始終對“豐南號”懷有敵意的人徹底斷了指望,人前人後都換了一副嘴臉,竭力與“豐南號”要搞好關係。
    有的王公大臣開始加碼有”豐南號“投資主導的項目中,有了這樣的戰爭利器,”豐南號“將牢牢在中國政治格局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沈雲峰才懶的搭理京城那些個王公大臣,經濟形勢良好也不愁錢,抓好軍工建設才是正道。
    工商業依然是張大強負責,商業版圖不斷向西北西南推進,國內的大循環依然是基礎。
    東婆羅洲的美裏基地重要性已經不如以前,主要是保障石油的開采,因此,沈濤濤也回到防城執掌經濟與外貿。
    在西貢魚雷戰中負傷的周玉岫從海軍退役,沈雲峰將周玉岫打發到了東婆羅洲執掌美裏基地。周玉岫也算進入了”豐南號“的核心,因為,美裏基地一定程度上是防城工業的縮小版本,機密眾多。
    進入1874年,山西又發生大麵積旱情,清廷感覺到了嚴重性,在移民的工作上更加積極主動了。
    移民就涉及到土地安置問題,別的地方土地都有權屬,清廷也不可能有那麽多錢從地主手中購置土地來安置這四省移民。
    那麽,沒有錢購置土地的移民隻有幾個去向,外西北和外東北以及南部省安南)是有土地可以分配安置的。如果不願意去這幾個地方,天津有去北美唐印國和南洋新漢國的客船,可以去那裏試試發財夢。
    人口外流本來是清廷嚴厲禁止的,但在”豐南號“的推手之下,已經流出去幾個國家的人口了,現在遇到了災情,也不在乎再外流一些人口了。當然,這四省的人不若沿海的浙江、福建等地有闖蕩的思想,安土重遷思想嚴重,願意去海外的人口也不多。
    清廷重視了,沈雲峰也就不太直接插手了,隻是繼續提供幫助。名義上,四省都是清廷的子民,也該他們自己煩神。
    四省因災遷移的人口算是將外西北、外東北的人口充實起來,這兩個地方有大片的土地,哪怕是廣種薄收,也可以養活這些人。
    南部省安南)則是遷移了大量人口之後,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了,這裏土地少,官府手上的土地都是以前阮氏朝廷和高官手裏的私貨,還有一些內遷到中國官員家族上繳交換的土地。
    擔任南部省督撫的李九章和孟一昳都是官僚裏的老手了,如何給移民分配土地,如何設置條件,怎麽化解移民與原住民的矛盾,怎麽興辦學校修改課程來同化安南人,都是一套一套的。
    這幾個地方,清廷也免了好幾年的賦稅,用於安置災民,所以,既要遷移出來,也要安置的住。否則,幾年後又是一輪回遷,人總是戀故鄉的。
    清廷已經走上正軌,數年之內不會有列強再敢來入侵中國,工業化已經開始,按照中國人的聰明才智,隻要有個好的氛圍和機製,勢必在十幾年內能看見列強的背影。
    科技必須是樹狀結構的,像“豐南號”這樣畸形生長的後繼肯定會乏力,必須擴大基礎,啟迪民智,讓更多的人才進入科技研究領域,才會保持在軍事和工業上的領先。
    關於未來,沈雲峰已經不做太多考慮,工業化並不能挽救清廷,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要求生產關係的變革,今天那些在工業化中獲利的王公大臣也許是清廷的擁護者,幾十年後,他們的後代或許就是清廷的掘墓人之一。
    今天的“豐南號”也許是在軍事工業上暫時領先,也許過了幾十年就會被英美追上,成為落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