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資料查閱與對比
字數:2447 加入書籤
寒風裹挾著細雪撲打在圖書館斑駁的玻璃上,江淺裹緊粗布圍巾,哈出的白氣在昏黃的燈光下凝成細小的霧團。她的帆布包裏裝著從鍾樓帶回的共鳴箱殘片拓印,指尖無意識摩挲著帆布上被刻痕壓出的紋路,仿佛這樣就能與那些神秘符號建立更深的聯結。
推開檔案室厚重的木門,黴味混著紙張特有的陳舊氣息撲麵而來。管理員是個戴圓框眼鏡的老人,見她每日準時出現,隻是默默推來裝滿資料的手推車,不再多問。江淺道過謝,便一頭紮進書堆,《中國音樂通史》《古文字考據》《符號學原理》等書籍在桌上堆成小山,鋼筆在筆記本上沙沙遊走,記錄下每一個可能有用的信息。
在翻閱一本19世紀傳教士撰寫的《東方神秘符號研究》時,江淺的呼吸陡然急促。書中夾著的一張手繪插圖裏,某個類似琴弦的圖案與共鳴箱上的刻痕極為相似。但仔細對比後她發現,傳教士記錄的符號代表的是古印度音樂中的拉格音階,與她推測的古蜀星象密碼並無直接關聯。失望之餘,她在筆記旁批注:“形似而神不似,需另尋方向。”
檔案館的地下室內,江淺跪在積灰的鐵架前,小心抽出一卷清朝年間的地方誌。泛黃的紙頁記載著當地某次大型祭祀活動,其中提到“以鍾鼓合星象,奏樂通天地”,並配有簡略的星圖。她迅速掏出拓印,將兩者重疊在煤油燈下查看,心跳卻漸漸平複——雖然星象布局有幾分相似,但圖案細節相差甚遠。
連續三天的查找一無所獲,江淺的眼睛布滿血絲,後頸的胎記也因過度勞累隱隱作痛。就在她準備離開圖書館時,一本被壓在角落的線裝書吸引了她的注意。書名《樂緯·動聲儀》已經磨損得難以辨認,翻開後,裏麵關於古代音律與天文關係的論述讓她眼前一亮:“黃鍾之律,對應天樞;太簇之律,應乎天璿……”她立即將共鳴箱上的符號與書中記載的十二音律對應,發現部分刻痕的位置竟與特定音律的星象標記吻合。
“但仍有三分之一的符號對不上。”江淺咬著下唇,在紙上反複推演。她突然想起宋棲凰提到的古格王朝岩畫,於是又轉向對西藏文化資料的查找。在大英博物館出版的《西域考古圖記》中,她找到了幾幅岩畫照片,那些刻痕的技法和風格與共鳴箱上的如出一轍,可圖案內容卻是宗教圖騰,與星象密碼相去甚遠。
第五天傍晚,江淺在檔案館的舊報紙堆裏發現了轉機。1912年的《申報》副刊上,刊登著一篇關於古蜀文明的學術討論文章,作者在文末附了一張從三星堆出土文物上臨摹的圖案。江淺的手劇烈顫抖著將拓印放在報紙上,雖然文物圖案因年代久遠有些模糊,但其中兩個符號與共鳴箱上的完全一致!文章中提到,這些符號可能與古蜀人的“通天儀式”有關,用於溝通天地神靈。
“不是神靈,是星象和音律。”江淺低聲自語,在文章空白處寫下批注。她意識到,古蜀人所謂的“通天”,或許就是通過特定的音律和星象排列,達到某種能量共振,而共鳴箱上的圖案正是這種共振的具象化表達。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她開始查找國外關於古代聲學研究的資料。在劍橋大學出版社1930年出版的《聲波與古代文明》中,她找到了關鍵證據——古希臘人曾用類似的同心圓圖案記錄不同音波頻率的共振節點,而這與共鳴箱上那些尚未破解的神秘符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是頻率圖譜!”江淺猛地站起身,撞翻了旁邊的木凳。她顧不上疼痛,抓起所有資料衝回地下室。顧雲舟和宋棲凰正在調試新改良的聲波探測器,看到她風風火火的模樣,都停下手中的工作。
“你們看!”江淺將資料鋪滿桌麵,興奮地講解著自己的發現,“這些圖案不僅是星象密碼,還是音波頻率的具象化記錄。古蜀人用星象定位時間,用音律編碼信息,而共鳴箱就是一個巨大的共振裝置!”
顧雲舟立刻將共鳴箱殘片放在探測器上,調整參數進行檢測。隨著儀器發出規律的嗡鳴,屏幕上的波形圖與江淺標注的頻率圖譜逐漸重合。宋棲凰則快速翻閱著資料,找出更多佐證:“你們看,這個古埃及的方尖碑銘文記載,他們也用類似的符號係統記錄天體運行與音樂的關係,這說明這種密碼體係在古代文明中可能是共通的!”
然而,就在他們以為即將揭開全部秘密時,新的問題出現了。資料中記載的符號係統雖然與共鳴箱上的有諸多相似,但關鍵部分仍存在差異。江淺望著牆上的星象圖,突然意識到,古蜀人或許對這套密碼進行了本土化改良,融入了獨有的星象觀測體係和音律理論。
“我們需要更古老、更純粹的資料。”江淺握緊拳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日軍的鬆本實驗室既然對星淵核心如此執著,他們的檔案裏一定藏著更多線索。”她想起在地下室發現的那份殘缺圖紙,想起鬆本報告中提到的“終極密鑰”,知道接下來的路將更加艱難,但也更加接近真相。
窗外,夜色漸濃,遠處傳來零星的槍聲。但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地下室裏,江淺和她的夥伴們卻充滿幹勁。他們整理好資料,製定新的計劃,準備深入日軍掌控的區域,尋找那缺失的拚圖。因為他們知道,每解開一個秘密,就是向勝利靠近一步,就是為守護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傳承增添一份力量。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時砂遺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