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時空修複後的新秩序構建

字數:3145   加入書籤

A+A-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 1913 年的村落,之前受損的土坯房已修補完好,新鋪的茅草屋頂在陽光下泛著暖黃的光澤。村頭的老槐樹下,一座用桃木和青磚搭建的 “序能學堂” 正舉行揭牌儀式 —— 這是老者和學者們戰後共同籌建的,專門用於傳承古老文化與時空修複知識。老者手持青銅杖,輕輕敲擊學堂的木門,門楣上 “承古啟今” 的匾額緩緩展開,淡青色的序能紋在匾額邊緣流轉:“這所學堂,不僅要教孩子們識文斷字,更要讓他們記住老祖宗留下的‘序能智慧’,知道如何與地脈共生,如何守護咱們的家園。”
    小鄭穿著新縫製的長衫,站在學堂內的展台前,向村民們展示修複時空時用過的喚靈符、序能石和青銅杖碎片。“大家看這枚序能石,” 他拿起一塊泛著青光的石頭,“它能增強地脈能量的傳導,之前修複星門符文時,就是靠它補上了能量缺口。以後咱們在學堂裏,會教大家如何識別、使用這些‘序能器物’,讓古老智慧真正融入生活。” 村民們圍在展台前,好奇地觸摸著展品,王嬸拿起一張複刻的喚靈符,輕聲問道:“小鄭,這符以後還能用來祈福嗎?之前修複時空時,它可是幫了大忙。” 小鄭笑著點頭:“當然能!以後每逢節氣,咱們就在學堂舉行祈福儀式,既傳承古禮,又能穩定地脈能量,讓莊稼長得更好,日子過得更安穩。”
    學堂外的空地上,老林正帶著冒險者們開墾 “序能田”—— 他們按照古籍記載的 “地脈走向”,將田地劃分成五芒星形狀,在每個角落埋下序能石,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抵禦可能的濁能殘留。“按老祖宗的方法種地,比之前產量高了三成!” 老林捧著剛收獲的稻穀,興奮地對村民們說,“以後咱們就用‘序能農耕法’,既不破壞地脈,又能有好收成,這就是古老智慧給咱們帶來的新機遇。” 村民們紛紛圍過來,爭相學習 “序能農耕法”,田埂上回蕩著歡快的笑聲,一幅 “人地共生” 的新圖景正在村落裏徐徐展開。
    與此同時,1938 年的小鎮上,一場 “跨時空和平會議” 正在廢棄的碉堡內舉行。趙隊長穿著整潔的軍裝,與來自周邊村鎮的代表、1967 年派來的科技顧問圍坐在木桌旁,桌上鋪著標注著 “資源協作區” 的地圖。“之前咱們為了抵禦濁能和敵軍,各自為戰,現在時空恢複了,咱們得抱團發展。” 趙隊長指著地圖上的 “物資共享帶”,“這裏有豐富的煤礦和鐵礦,咱們可以聯合開采,既支援 1913 年的序能器物製作,又能為 1967 年提供工業原料;而 1967 年的科技支援,能幫咱們改良農具、修建水利,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1967 年的科技顧問小李,打開便攜式投影儀,向代表們展示 “跨時空資源調配係統” 的三維模型:“通過這個係統,1913 年的序能石、1938 年的礦產、1967 年的科技設備可以實現實時調配,比如 1938 年開采的鐵礦,能快速運到 1967 年製成序能工具,再送回 1913 年用於農耕,形成‘資源循環’。” 小鎮代表老張握著趙隊長的手,激動地說:“之前總擔心戰後沒飯吃、沒衣穿,現在有了跨時空合作,咱們再也不用怕了!以後咱們就專心搞生產、促和平,讓孩子們再也不用經曆戰爭和濁能的恐懼。”
    會議結束後,小鎮的廣場上舉行了 “武器換農具” 活動 —— 士兵們將手中的步槍、手榴彈換成了 1967 年支援的拖拉機、收割機和 1913 年製作的序能農具。老楊坐在輪椅上,撫摸著嶄新的拖拉機方向盤,眼眶濕潤:“之前扛槍是為了保家衛國,現在握方向盤是為了建設家園,這才是咱們想要的和平生活。” 士兵們駕駛著拖拉機,在田野裏開墾新的耕地,遠處的工廠裏,工人們正用 1967 年的技術改良鐵礦冶煉工藝,濃煙不再是戰爭的象征,而是和平發展的信號。
    1967 年的城市裏,一場 “時空科技試點” 活動正在老舊小區展開。艾倫帶領科研團隊,在小區內安裝 “序能智能家居係統”—— 通過吸收地脈中的微量序能,實現家電的節能運行、水質的自動淨化和空氣質量的實時監測。“大家看這個控製麵板,” 艾倫指著牆上的觸摸屏,“上麵能顯示地脈能量的波動情況,還能一鍵啟動‘序能防護’,要是有異常能量出現,係統會第一時間報警。” 小區居民李阿姨按下 “節能模式”,家裏的電燈瞬間切換成柔和的暖光,電表的轉速明顯變慢:“這係統太好用了!既省電又安全,以後咱們的生活越來越智能,越來越環保了!”
    城市的科技園區裏,江淺正與來自 1913 年、1938 年的代表共同簽署 “跨時空科技合作協議”。協議約定,三方將聯合建立 “時空科技實驗室”,共同研究序能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應用 ——1913 年提供古老序能知識,1938 年提供工業實踐經驗,1967 年提供前沿科技設備,探索出一條 “古今融合、跨世協作” 的發展新路。“時空修複不僅解決了危機,更讓我們發現了‘合作’的無限可能。” 江淺握著老者和趙隊長的手,“以後咱們三個時空,就像三條奔流的河,匯聚在一起,能灌溉出更肥沃的土地,孕育出更美好的未來。”
    實驗室的展櫃裏,擺放著三方合作的第一批成果:1913 年序能石與 1967 和芯片結合的 “序能傳感器”,能精準監測地脈能量;1938 年鐵礦與 1913 年桃木製作的 “序能農具”,既堅固耐用又能提升農耕效率;1967 年科技與 1938 與軍工技術結合的 “應急防護盾”,能抵禦各種異常能量衝擊。這些成果,不僅是三方智慧的結晶,更是新秩序構建的見證。
    夕陽西下,三個時空的新秩序在各自的軌道上穩步前行 ——1913 年的序能學堂傳來朗朗書聲,1938 年的田野裏回蕩著拖拉機的轟鳴,1967 年的科技園區閃爍著智能燈光。江淺站在 1967 年的觀測窗前,看著三個時空同步傳來的畫麵,心中充滿了感慨:時空修複帶來的不僅是和平,更是一次 “重生” 的機遇。隻要三個時空的人們繼續傳承智慧、攜手合作,就一定能在新的秩序下,創造出更加繁榮、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