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教育體係的改革與發展
字數:2702 加入書籤
春日的陽光透過 1913 年序能學堂的木窗,灑在孩子們攤開的《時空基礎圖譜》上。小鄭穿著素色長衫,手持桃木教鞭,指著圖譜中五怨器能量流的螺旋軌跡:“大家看,當年守護者們就是靠這樣的能量配合,才穩住了時空裂縫。今天咱們的實踐課,就來模擬‘木水能量協作’—— 兩人一組,用序能石引導能量,讓它順著這根棉線流動,誰能讓能量流持續十秒不中斷,就算成功。”
話音剛落,孩子們立刻興奮地分組行動。紮著羊角辮的阿桃小心翼翼地捧著序能石,搭檔阿明則屏住呼吸調整棉線角度,淡青色的能量流在兩人的配合下,緩緩順著棉線爬升。“快了!快到十秒了!” 阿桃小聲喊道,手指微微顫抖,生怕能量流中斷。當計時器顯示 “10 秒” 時,學堂裏響起清脆的歡呼,小鄭笑著走上前,在兩人的作業本上蓋上 “序能小能手” 的桃木印章:“這就是團隊協作的力量,少了誰的配合,能量流都走不遠。”
這場融入時空修複經驗的實踐課,正是 1913 是教育改革的縮影。戰後,序能學堂重新修訂了教學大綱,除了傳統的經史子集,新增了 “時空科學基礎”“序能應用實踐”“危機應對演練” 三門核心課程。每周三下午的危機演練課上,孩子們會模擬 “濁能殘留排查”—— 用簡易的能量檢測儀在校園裏尋找老師提前藏好的 “濁能標記物”,既鍛煉了實操能力,又加深了對時空安全的認知。“以前隻知道讀書識字,現在還能學怎麽保護家園。” 阿明拿著檢測儀,認真地說,“等我長大了,也要像周老和小鄭老師一樣,做守護時空的人。”
1938 年的戰地學校裏,教育改革同樣如火如荼。趙隊長穿著軍裝,站在臨時搭建的操場上,給學生們上 “危機應對課”:“當年我們在防線抵禦混沌殘液時,靠的就是‘快速防禦陣’—— 大家看,三人一組,用木板和玄銅碎片就能搭起臨時防線,既能擋住衝擊,又能為支援爭取時間。” 說著,他示範如何快速拚接木板,學生們立刻分組模仿,動作雖略顯笨拙,卻格外認真。
課後,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與 “戰地物資整理” 實踐活動 —— 孩子們跟著士兵們一起分類藥品、打包糧食,在勞動中學習資源分配與團隊協作。12 歲的小嘎子抱著一捆繃帶,對身邊的士兵說:“之前總覺得保護家園是大人們的事,現在才知道,我們也能幫忙整理物資,為和平出一份力。” 士兵笑著摸了摸他的頭:“你們現在好好學習,掌握這些本領,將來才能更好地建設咱們的國家。”
1967 年的城市中學裏,教育改革的重點則放在了 “時空科學與創新實踐” 的融合上。物理課上,老師不再局限於課本理論,而是帶著學生們走進科技園區的 “時空實驗室”,近距離觀察時空能量轉換裝置的運行。“大家看這個裝置的核心部件,” 老師指著裝置中的序能濾網,“它能將地脈序能轉化為電能,這裏用到的電磁感應原理,和咱們課本上學的知識息息相關,但又結合了時空科學的新發現。”
學生們圍在裝置旁,有的用筆記本記錄數據,有的向科研人員提問,還有的拿出平板電腦繪製裝置結構圖。初三學生林曉拿著自己設計的 “迷你序能台燈” 模型,興奮地向科研人員展示:“我用廢舊電路板和小塊序能石,做了這個台燈,不需要插電,靠序能就能發光,您看能不能改進一下?” 科研人員接過模型,仔細查看後點頭:“想法很有創意!咱們可以調整序能石的擺放位置,讓能量輸出更穩定,我幫你一起修改。”
除了實踐課程,1967 有的學校還推出了 “跨時空研學計劃”—— 每年組織學生與 1913 年序能學堂、1938 與戰地學校的學生開展交流活動。去年夏天,林曉就跟著研學團去了 1913 年的村落,和阿桃、阿明一起參與 “序能農耕”,體驗用序能石改良土壤;今年春天,1938 年的小嘎子也來到 1967 年的城市,參觀時空能量轉換裝置,在科普課堂上分享戰地故事。“不同時空的教育方式各有特色,” 林曉在研學日記裏寫道,“從 1913 年學到了古老的序能智慧,從 1938 年學到了堅韌的團隊精神,這些都讓我明白,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才是未來最重要的本領。”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三個時空的教育體係逐漸形成了 “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的新模式 ——1913 年的序能實踐課教案,被改編後納入 1938 年和 1967 年的實踐課程;1967 年的時空科學課件,通過跨時空通訊器傳到 1913 年和 1938 年的學校;1938 年的危機應對演練方法,也成為三個時空學校的通用課程。江淺在一次教育研討會上說:“時空修複不僅解決了危機,更讓我們意識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能應對未來挑戰的人’。將時空科學、團隊協作、危機應對融入教育,就是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成長為守護家園、推動發展的力量。”
如今,走進三個時空的學校,總能看到孩子們積極參與實踐的身影 ——1913 年的學堂裏,孩子們用序能石進行農耕模擬;1938 年的戰地學校裏,學生們在演練中搭建防禦陣;1967 年的中學裏,少年們圍著科技模型討論創新方案。教育改革的種子,已在時空修複後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孕育著未來的希望,而這些在新教育體係下成長的孩子,終將成為推動三個時空持續發展的新生力量。
